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秉钧为中医外科三大派之一心得派的开创者,创造性地将温病思想与外科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学术思想。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详细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其中痈疽的诊疗思路详实,治法多元,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梳理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痈疽的诊疗体系,总结其根据不同痈疽善用清、温、攻、补等内治法,灵活选用艾灸、刀针、外敷等外治疗法以及内外合治综合运用的痈疽治疗经验,希冀对于临床医生治疗痈疽有一定指导作用,供现代研究者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明清中医外科的流派,我院刘再朋老师早在六十年代便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分划出三大派别,即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笔者同意这个看法.兹就此三大流派的学术特点作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梳理,整理总结明清时期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心得派、全生派)对痔的认识。痔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宜、情志不畅、久坐负重以及房劳过度四个方面。三大流派的临床治疗各有特色:陈实功(正宗派)注重使用外治法,主张早期诊治;高秉钧(心得派)重视内治法,在顾护正气的同时擅于结合脉诊判断预后;王维德(全生派)主张审证求因,强调使用枯痔类药物时要注意保护肛门。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三大学派,即正宗学派、全生学派、心得学派,其学术特点各树一帜,在外科医学史上极有影响[1].以清代高秉钧为代表的心得学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医外科学术的繁荣.《谦益斋外科医案》[2]为清代高秉钧之医案著作,其学术经验及学术特点至今仍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乳腺疾病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疾病的统称,男女均可发病,但尤以女性居多,是发生于女性的常见疾病。乳腺疾病长久以来就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其癌变率较高,临床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同时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此病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甚者损伤女性的乳房外形。清代外科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我国清代颇具影响力的外科代表作,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论述了乳腺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高秉钧认为“肝”在发病原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中灵活选药组方内外合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书中丰富的临证经验、独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治疗乳腺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旨在探讨高秉钧对治疗乳腺疾病的学术思想、治疗经验、用药方法,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拓展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地域命名的江苏地区中医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在学术思想上相互渗透,各有创新。其中吴门医派以温病学术思想为著,而其对其他流派的学术影响亦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关于"火神派"和"滋阴派"学术思想的争论由来已久,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作为"火神派"和"滋阴派"的创始人郑钦安和朱丹溪,很多中医临床工作者对于他们的学术思想一直存在疑惑和误读,从两大医学流派的历史背景,两派创始人的学术思想、用药经验、著作内容等方面分析,郑钦安和朱丹溪并非拘泥于补阳和滋阴,辨证论治才是两人的学术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倡治外必本于内、引温病理论于疡科中、创中医外科三陷变局学说、提五脏蕴毒原因及证候、论疡科绝症证治、不循疡科书旧例及长于外治尤为刀法7个方面总结探讨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的学术思想,希望对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的同仁有所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从学术渊源、诊疗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陇中正学学术流派创始人郭均甫先生在骨伤科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艾儒棣,男,1944年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近50年,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活人无数,至今仍然坚持临床带教,其继承发扬百年川派中医外科的精华,加上近50年临床心得,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是川派中医外科学派传承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脾胃、重建身体阴阳平衡、以肾为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余道善为清末民国云南名医,学术思想起源于孟河医派,受佛学、巫医、西方文化等多元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思维体系,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弥补了清末民国云南中医学术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阐析清代唐宗海经脉观念中之气化内涵.在清代中晚期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的背景下,从唐宗海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提出的"经脉是脏腑气化之路径"入手,并结合历代医家有关经脉、气化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唐宗海采用气化观点阐释经脉内涵具有一定合理性,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传世十二经脉理论中的"经脉"概念确实包含了一些中医气化理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浅析明清三大外科学派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风格迥异的三大学派进行了论述,分别阐述了陈实功、王洪绪、高锦庭的不同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黄元御崇阳重土,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在历代医家中别具一格。本文试从黄氏对伤寒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温病学派以及火神派的批判以及影响进行研究,以证其学术特色以及贡献。黄氏立伤寒内因传病论,以气化解六经;以六经辨温病,慎用寒凉,痛批滋阴;上承易水学派重土学说,下开火神学派崇阳先河。对后学继承创新颇有指导。  相似文献   

15.
对高忠英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临证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出高老调经多从瘀治的辨治思路,并附有验案,以期为临床治疗月经不调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稷下黄老新学与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国中后期齐国官办的稷下学宫,汇集道、法、儒、墨、名、阴阳、农、兵等众家学派,展开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进行百家争鸣,诞生了采众家之长的稷下黄老新学。创立了“天、地、人”一体的理论体系,形成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当时各家思想并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将“天、地、人”一体观纳入理论框架,汲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铸就了中医学的学术本质。  相似文献   

17.
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学,肇起宋元,隆盛于清乾嘉时期,再兴于清末民国至今。龙砂医学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学术风格独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家重视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中医教育与学术传承,临床多有创见,对五运六气学术的实践以及经方、膏滋方的运用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清末至建国初期的中医大家张简斋是金陵医派的奠基人之一。《张简斋医案》作者邹俊伟先生称其学术思想乃“上承张仲景下继孟河,内外妇儿自成一家”。栝楼薤白剂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乃主治“阳微阴弦”之胸痹病的经典方。张简斋不拘外感病之分类,对于凡在外感病热退之后或热势不显阶段,或因饮食不节而致中焦运化失司,或因素体脾虚而导致湿浊内盛的患者,运用三焦辨证定病位,结合水滑腻苔、苔色或黄或黄白或灰且舌质多淡,脉多濡小,或湿停为水则沉弦,或聚而为痰则脉兼滑者为辨证抓手,皆以该方扩而用之以治疗,此种治疗手段实可启发后学师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19.
陈作  梁勇  郝征  高克俭 《天津中医药》2018,35(6):404-407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属于胸痹范畴。高主任认为,随着疾病谱和诊治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医对胸痹的认知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胸痹的整体辨证需求。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虽然显著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冠心病的预防以及介入后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难点、热点问题。在临床中,针对与冠心病相关胸痹的病因病机,总结了高克俭主任大量辨证论治的经验,旨在对高克俭主任治疗冠心病的学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以利于对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法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体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在其著作中广泛运用此思维方式进行辨证论治。观其治验,大抵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临证、治疗过程中法象思维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用药、煎服法象思维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