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目的:为四角腕骨融合器提供腕月、头、三角和钩骨关节的相关解剖数据。方法:取30具尸体腕关节标本,测量四骨关节中心至月骨桡腕背侧韧带附着处的距离及四骨关节中心深度。结果:腕月、头、三角和钩骨关节中心至月骨桡腕背侧韧带附着处的距离为7.80±0.22mm,95%可信区间为7.40 ̄8.30mm。关节中心深度为13.83±0.30mm,95%的可信区间为13.22 ̄14.45mm。结论:本研究为四角腕骨融合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国人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腰椎能得到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的治疗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月骨周围腕骨背侧脱位患者16例。新鲜脱位3例,1例行月骨切开复位,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2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陈旧性脱位4例,行近排腕骨切除术1例,3例患者放弃治疗。新鲜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2例,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例,舟骨对位对线好。切开复位,舟骨行螺钉内固定1例。陈旧性经舟骨月骨周围腕骨脱位7例,近排腕骨切除6例;患者放弃治疗1例。结果: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法,新鲜骨折脱位治疗效果优秀4例,良好1例,患者满意度为满意。陈旧性骨折脱位采用腕骨切除治疗中,Mayo评分良好4例,尚可3例;其中5例患者满意,2例满意度为尚可。患者要求放弃治疗4例,Mayo评分为差。结论:伴或不伴有舟骨骨折的月骨周围腕骨脱位早期治疗效果满意,陈旧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近排腕骨切除术,总体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王超 《当代医学》2001,7(1):53-54
寰枢椎不稳定需做寰枢椎融僵术,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已经逐渐被一些新方法取代,椎板夹固定法避免了在椎板下穿钢丝损伤脊髓的危险,Mager1报道的经枢椎椎弓根寰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术是目前固定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对于有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前路经枢椎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较易施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节段性枕-寰-枢(C0-C1-C2)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方法: 收集6具完整的人类尸体颈段(C0-C5),单皮质螺钉固定枕部,侧块螺钉固定C1,而C2固定技术分为三种:椎板交叉螺钉、椎弓根螺钉、C1-C2经小关节螺钉。C1侧块螺钉在置入C1-C2经小关节螺钉前取出。固定后测量每组结构C0-C2间的活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跟正常脊柱相比活动范围皆缩小。3种固定技术间在屈伸和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上无明显差异。同其他2组相比,C2椎板交叉螺钉组的侧方弯曲活动度有增加的趋势。同椎弓根螺钉组和经小关节螺钉组比较,椎板螺钉组在CT轴位和矢状面图像上远离椎动脉。结论:使用C2椎板交叉螺钉、C2椎弓根螺钉和C1-C2经小关节螺钉进行枕-寰-枢(C0-C1-C2)固定的技术都可以提供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其它2固定技术相比, C2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78例患者优58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6%。植骨融合率93.6%。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比较适合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手腕骨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骨折手术固定辅助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对手腕骨的三维分割方法,即采用基于空间位置的方法将手腕骨独立分开,以便独立研究各部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与受力。该方法将手腕8块腕骨分割开来,并能独立显示控制测量。为手腕骨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7岁,主因右手及腕被机器碾压后疼痛、出血、活动受限3小时入院。查体:右腕畸形不明显,多处有皮肤挫裂伤。X线示多发指骨骨折,右腕骨关节紊乱。急入手术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清创缝合内固定术,术中见头状骨为中心的头月关节、头钩关节及头骨与第三掌...  相似文献   

11.
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UPS)固定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价UP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UPS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在TLIF椎间融合前/后对模型整体位移、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应变、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UPS和BPS之间,两者的模型整体位移、邻近小关节和椎间盘应力应变差异不大,但UPS的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明显较高,并且其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应力较融合前明显增加。该研究证实了UPS应用于TILF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相较于BPS并不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反而会增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8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疾病253例,分别采用颈前路减压钢板加钛网或融合器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加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融合术,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颈前路减压钢板加大块骼骨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53例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早期手术相关并发症24例,发生率9.49%。其中喉上神经损伤4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取骨区顽固性疼痛5例,吞咽困难4例,颈部血肿2例,植入髂骨块移位1例,钢板螺钉松动5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掌握各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械的最佳适应证和选择最佳手术方法、牢固掌握相关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基于解剖学观察,设计和制作该融合器。取7例成年颈椎标本,先采用固定融合器固定,然后用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30、50和70 N载荷下的轴向位移。拆卸器械,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30、50和70 N载荷下,前路固定融合器固定后标本轴向位移分别为(0.39±0.07)、(0.76±0.05)、(1.15±0.09)mm,后路钉棒固定后的轴向位移分别为(1.06±0.09)、(1.53±0.11)和(1.99±0.10)mm。相同载荷下,前路固定融合器固定的轴向位移均小于后路钉棒固定方式(t=11.130,17.120和16.150,P<0.001)。结论: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固定融合器具有更好的轴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近排腕骨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排腕骨切除术于 1939年首先由Stamn施行 ,用于治疗陈旧性腕骨骨折、脱位 ,被称为“挽救性手术。该手术将近排三块腕骨 (舟骨、月骨和三角骨 )均切除 ,新的腕关节由远排腕骨中的头状骨近极与桡骨远端的月骨凹组成。对于那些腕关节创伤较为严重 ,患者希望保留腕关节活动功能者 ,较为适用。但新的腕关节的两关节面是否符合生理特征 ,尤其是新的腕关节中两关节面间的适合度如何尚无解剖学依据。所以 ,自 1944年该手术公布于世后 ,就一直有争议。异议包括 :腕关节正常解剖关系的破坏 ,腕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少和力量的减弱 ,渐进性骨关节病 ,…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最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椎管减压椎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A组)和传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术(B组)的临床疗效、融合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融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肌肉剥离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腰椎短节段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联合腰椎短节段固定,行后路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方法:对2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使用Sofamor Danek公司直径为12、14、16mm的柱形椎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其中27例联合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隙撑开。结果:28例29个间隙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椎间小关节,切除的范围在30%左右。术后X线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28例患者得到随访,26例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时,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椎间小关节,以得到足够空间置入适当直径的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同时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可重建病变椎间隙,矫正脊柱结构并恢复脊柱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后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自2003~2006年,我院对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共13个间隙。本组均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0例、良1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横突间、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后侧"H"型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椎管减压、失稳节段小关节间植骨、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治疗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27例。结果随访8~24个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22例,良4例,可1例;植骨融合率为100%,无螺钉断裂、松动及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使滑脱椎体复位,相邻椎体稳定,后侧"H"型植骨块植骨融合稳定,同时避免术后瘢痕组织填塞椎管狭窄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入钉点、瞄定点、钉道角度及螺钉长度.方珐:观察和测量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标准内倾角为(20.3±2.0).,标准上倾角为(49.4±2.4).,螺钉在枕骨髁内的适宜长度为(13.94±0.96)mm,在寰椎内的适宜长度为(12.84±0.62)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解剖上可行,以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作为入钉点,把握标准内倾角及上倾角,选择适宜长度的螺钉能有效完成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