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食管拔脱结肠重建食管治疗颈、胸段食管癌。方法 经颈腹经路食管内翻拔脱切除结肠重建食管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18例,获得满意疗效,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者;手术同时对食管拔脱指征、操作要点及结肠重建食管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果 18例患者中数随访8年,存活期超过1年者13例,超过3年者8例,超过5年者5例,5年生存率为27.8%。结论 食管拔脱结肠重建食管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损伤小,并发症少,切除率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1981年9月—1982年3月,采用不经胸食管外拔脱术和内翻拔脱术治疗老弱或有开胸禁忌的中晚期食管,贲门癌15例。食管外拔脱术较内翻拔脱为优。与经胸食管手术比较,具有出血少,损伤小,心肺功能干扰小,手术简便,安全,术后体质恢复快。适用于:1.良性食管狭窄、闭锁、部分高位放射治疗后食管狭窄的病例。2.患有循环,呼吸系统疾患、驼背、胸廓畸形、高龄的颈胸段和中下段食管癌病例。3.贲门腺癌肿块局限有食管浸润者。高龄和患有心、肺等重要脏器疾患的食管癌病人,可试用食管拔脱术治疗。我院1981年9月到1982年3月,采用不经胸食管脱术和内翻拔脱术,治疗老弱或有开胸禁忌外拔的中晚期食管癌15例,初见成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保留喉功能的非开胸食管拔脱颈段食管癌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u XD  Luan XY  Lei DP  Pan XL  Xie G  Liu DY  Xu FL  Zhang LQ  Shu C  You QJ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3):181-183
目的 探讨保留喉功能的非开胸食管拔脱切除颈段食管癌及胃上提、结肠上徙代食管的治疗方法。方法 非开胸食管拔脱切除颈段食管癌24例,17例保留喉功能。重建食管用胃上提(19例)或结肠上徙(5例)。术前或术后给予放疗。结果 T2期生存3年者3例,生存5年者1例;T3和T4期生存3年者8例,生存5年者3例。17例保留喉功能,喉功能保留率77.3%(17/22),术后拔管率75.0%(12/16)。并发症发生率为29.2%。结论 颈段食管癌可以行非开胸食管拔脱一期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组织,并尽可能保留喉功能。利用胃上提、结肠上徙重建食管,联合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我科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颈段及上胸段食管癌45例.其中颈段食管癌22例,上胸段23例;病变位于颈段者采用左侧颈部切口,位于上胸段者行颈胸骨部分劈开切口.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7例,声嘶5例,全组元手术死亡.文中还就手术方法、体会及吻合口瘘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术的适应症及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 15例胸上段及颈段管食癌病人术前行CT、钡餐、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 ,并作食管内翻拔脱术。结果 :4例声音嘶哑 ,3例胸腔积液 ,2例吻合口瘘 ;手术死亡 1例 ,无严重心、肺并发症 ,10例迅速康复 ;2例分别生存 8月、12月 ,1例生存 2年 ,4例生存 3年 ,其余至今存活。结论 :食管内翻拔脱术对心、肺影响小 ,适于颈段及较早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2年以来,采用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上段癌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2~79岁。X线表现为髓质型15例;溃疡型5例;缩窄型6例。病变长度为3~5cm,均行食管内翻拔脱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取得良好效果。本术式具有不开胸、不伤及膈及.对心、肺功能干扰小.术中出血少.手术简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从而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不能耐受开胸者得到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非开胸经纵隔食管盲法钝性剥离术系1936年Turner首先采用,但临床进展不快。1975年Akiyama再次介绍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下咽癌、颈段食管癌获得成功。1984年Orringer推广这种手术治疗食管癌。几年来我们采用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下咽癌、食管癌、贲门癌共26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我们学习黄国俊报告非开胸食管内翻剥脱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经验,首先于1981年8月~1982年7月在新疆医学院对2例早期食管中段癌、1例颈段食管癌、1例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非开胸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3例60-80岁食管癌、贲门癌行非开胸手术治疗,其中食管内翻拔脱术62例,上段胸骨劈开加食管内翻拔脱27例,下段胸骨劈开食管内翻拔脱7例,经腹贲门癌切除17例。手术效果与同期开胸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病人均获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3h。与开胸手术相比,术后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恢复时间短;肺部感染率下降到6.2%,输血量减少至200-400ml,死亡率下降到1.8%。结论:非开胸食管切除术是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尹秋伟  王善政  潘新良 《肿瘤》2004,24(2):173-175
目的探讨上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0~2002年间225例上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情况.其中胸上段食管癌166例,切除163例,采用经右胸、上腹、左颈的三切口术式(155例)或非开胸食管外拔脱(剥脱)法(8例)切除,以胃(161例)或结肠(2例)重建食管;颈段食管癌41例,切除40例,采用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或外拔脱(剥脱)法切除,以胃(32例)或结肠(8例)重建食管;下咽食管癌18例,切除18例,分别用胸大肌肌皮瓣或联合裂层皮片、喉气管瓣、胃、结肠重建食管.结果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8.2%、97.6%、100%.并发症发生率为5.3%,其中喉返神经损伤1例,咽瘘1例,颈部吻合瘘4例,胃排空障碍2例,胃液返流致呼衰1例,吻合口狭窄2例,死亡1例.结论对上段食管癌的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术的适应症及主要并发症。方法:对15例胸上段及颈段管食癌病人术前行CT、钡餐、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并作食管内翻拔脱术。结果:4例声音嘶哑,3例胸腔积液,2例吻合口瘘;手术死亡1例,无严重心、肺并发症,10例迅速康复;2例分别生存8月、12月,1例生存2年,4例生存3年,其余至今存活。结论:食管内翻拔脱术对心、肺影响小,适于颈段及较早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胃切除后食管癌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后再患食管癌手术治疗术式。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胃切除术后再患食管癌 2 9例资料。食管癌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残胃代食管术 2 0例、空肠代食管术 3例、结肠代食管术 6例。结果  2 9例除 1例颈部食管结肠吻合口瘘、1例胸部食管残胃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3例肺部感染、其余均Ⅰ期愈合。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残胃代食管术 ,食管中上段癌行结肠代食管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Zou JH  Liang X  Duan DP 《癌症》2008,27(2):174-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穿孔往往发生在癌肿进展期,易并发胸内感染,病情危重。保守疗法包括食管旷置、肠内或静脉营养支持以及内镜下放置支架,但是这些方法既不能消除癌肿又难以控制胸内感染,近期死亡率高。本研究分析外科治疗食管癌穿孔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特点。方法:对41例食管癌穿孔患者(其中穿入右肺19例,穿入纵隔17例,穿入气管5例)进行手术治疗。开胸手术39例,其中右胸三切口术式16例,分期手术23例,经胸骨后间隙胃或结肠代食管35例,经食管床胃代食管4例。2例只做胃造瘘姑息手术治疗。结果:36例患者获得手术成功,康复期能经口腔进食保证营养,生活自理,术后随访3~72个月,其中生存3个月2例,6~12个月31例,24个月2例,72个月1例,手术后死亡2例,2例胃造瘘姑息手术者和1例术后吻合口气管瘘再通者自动出院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手术治疗食管癌穿孔成功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手术径路以右胸三切口术式(胸骨后胃或结肠代食管)或分期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方法]自1988年至1998年对100例食管癌施行切除术,其中上段8例,中段72例,下段20例,手术入路计经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18例,右胸、腹部二切口49例,右胸后外侧单切口5例,左后外侧单切口 28例,切除食管后均作食管胃一层间断吻合重建消化道。[结果]住院死亡4例,死亡率为4%,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37.2%(16/43)。[结论]食管癌的手术入路应取决于病灶的所在部位;主张一层食管胃吻合术重建消化道;为了提高食管癌术后的生存率,必须作广泛的食管切除及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外科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外科术式选择及处理要点。方法 1991-2003年间18例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患者,其中食管中段癌3例,食管下段癌2例,贲门癌13例。行残胃代食管2例,结肠代食管3例,空肠代食管胃13例。结果 全部治疗病例中术后吻合口瘘1例,17天死亡,上切缘阳性1例。1年生存率72.2%(14/18)。3年生存率50%(9/18)。结论 结肠代食管是颈部吻合较理想的选择。胸腔内吻合可视具体情况选择残胃、空肠代部分食管及胃。  相似文献   

15.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Eca)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对1987年~1996年间手术治疗815例Eca中41例胃切除后Eca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例胸下段Eca行切除并残胃食管弓下吻合术,40例右胸入路行右半结肠代食管术合并颈、胸、腹淋巴结清除术。结果:41例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中下纵隔和腹部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4.1%、21.9%和19.6%。并发症发生率48.7%。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34.1%,无手术死亡。全组3、5年生存率41.6%和15.4%。根治性手术3、5年生存率46.6%和22.2%。姑息手术无1例生存超过5年。3年生存率14.3%。结论:对胃切除术后Eca颈、上纵隔和腹部淋巴结清扫很重要。结肠代食管术为安全有效办法。右半结肠经胸骨前、后径路代食管术是胃切除后Eca手术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肿瘤外科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病例占62.6%,转移率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与肿瘤长度关系不大。结论 胸段食管癌表现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食管胸中段癌患者,30例行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食管胃吻合术,30例行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测量比较术前、术后3周、3个月肺功能主要指标变化。结果 患者均手术成功。颈部吻合组与胸内吻合组术前的肺活量(VC)、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3个月两组相比VC、FEV1和MV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食管床行食管胃颈部吻合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75例胸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方法:168例患左侧开胸经食管床食管胃左侧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7例右侧开胸经食管床食管胃左或右侧颈部单层宽边吻合术。结果:全组手术治愈172例,死亡3例;发生吻合口瘘15例、胸胃壁瘘2例,乳糜胸4例和幽门梗阻1例,均获治愈。上切缘癌阳性5例,其中中段癌4例,上段癌1例;下切端癌阳性3例,均为下段癌。中段食管癌行颈部吻合上切端癌阳性率较弓上吻合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结论:颈部吻合是中段食管癌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ideal method of surgical preoperative treatment for perforation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METHODS 36 cases of. perforation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in this series. Perforations occurre into the right lung in 14 cases, the mediastinum in 17 cases and trachea in 5 cases. Open thoracic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34 cases, in which the right thoracic approach using a 3-incision method was applied in 16 cases, and operation by stages in, 15 cases. Of the 34 cases, retrosternal substitution of the esophagus with stomach or colon was performed in 26 cases. RESULTS Surgery was successful in 31 cases and operative death occurred in 3 cases.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 up study was from 3-72 months. Of these cases 15 were alive at 7-12 months, 2 at 24 months, and 1 at 72 months. The results can be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foration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were marked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surgical intervention without delay should be undertaken for patients having a perforation with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 right thoracic approach with a 3-incision method (retrostemal replacement of esophagus with stomach or colon) or operation by stages is pref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