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章小芳 《当代医学》2008,(9):101-101
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内营养,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脉提供各种营养素,达到正常生理发育,是新牛儿治疗学、营养学中的重要的治疗方法[1].但是由于早产儿静脉表浅,极易发生渗漏,甚至可发展成皮肤坏死.2007年10月31日我科发生一例早产儿静脉营养药物外渗致皮肤坏死,经过精心护理,坏死皮肤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内营养,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脉提供各种营养素,达到正常生理发育,是新牛儿治疗学、营养学中的重要的治疗方法[1].但是由于早产儿静脉表浅,极易发生渗漏,甚至可发展成皮肤坏死.2007年10月31日我科发生一例早产儿静脉营养药物外渗致皮肤坏死,经过精心护理,坏死皮肤痊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邓丽彩 《广西医学》2003,25(9):1810-1811
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临床开展肠外营养的首要条件。肠外营养支持的输注方式从 2 0世纪 70年代以中心静脉为主 ,发展到 90年代的常用外周静脉〔1〕,使肠外营养支持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经外周静脉实施全胃肠外营养 (TPN)有安全性大 ,护理简便 ,技术要求不高 ,容易推广等优点 ,现谈谈其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从 1 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共实施TPN治疗 1 1 7例 ,其中男 76例 ,女 4 1例 ,年龄为 30~ 87岁 ,平均 6 1 7岁。肠外营养时间 2~ 81天 ,平均约 1 3天。病种和例数为结、直肠癌 5 7例 ,胃癌 2 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结果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腹部肿瘤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梗阻的病因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年代以疝、肠粘连为主,90年代则以肠粘连和肠道肿瘤为主[1].肿瘤在肠梗阻的发病因素中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导管(CVC)已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输血、肠外营养支持、血液净化治疗及化疗等方面,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了诸多方便[1].但由置管引起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已占医院感染的60%以上,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是临床医护人员感到棘手的严重并发症[2].有资料报道,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占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20%~30%;中心静脉置管引起的血液感染较未置管者高20~30倍[3].本研究拟分析采用中心静脉插管的癌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静脉营养疗法对早产儿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五年住院早产儿存活率与开展周围静脉营养的关系.结果开展静脉营养后早产儿存活率由54%提高到78%.结论在早产儿中开展静脉营养疗法可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在基层医院可以实施.  相似文献   

8.
何立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891-893
门静脉高压症(PHT)是以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异常变化为特点的一种症侯群,对此症的外科治疗有近1个世纪的历史[1],最初主要是针对腹水,以后逐渐转向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的治疗[2]。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是PHT最危险的并发症[3]。EVB来势迅猛,病死率高,其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对PHT病理生理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认识的深入,新技术、新疗法在临床的开展,PHT的治疗也向着多元化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去选择施治手段[4,5],改变了唯手术而不可用的局面。1外科治疗PHT的历史近代外科治疗PHT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很快形成了初期治疗标准框架。西方国家对于PHT的治疗优先采用各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6];对于止血困难的病例,则手术治疗,以远端脾肾分流术(DSRS)为主,肝功能极差的患者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进行过渡[7],等待肝移植。而日本一直崇尚断流术。我国PHT外科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医学界很多外科专家先后报告了脾肾分流术、门腔分流术,胃底曲张静脉结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EVB[8]。回顾历史,PHT的外科治疗大致...  相似文献   

9.
28例小肠瘘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娟  张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2):2080-2081
肠瘘是肠管与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的异常通道.其发病率较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许多患者可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死亡.近30近来,全肠外营养的应用及强大控制感染使肠瘘的病死率由60%~70%下降到8%左右[1,2].中心静脉置管为肠瘘患者提供了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之间,我科对收治的28例肠瘘病人采用中心静脉插管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方法44例危重新生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对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44例危重新生儿中,除1例死于呼吸衰竭外,43例顺利完成治疗,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5.17±5.25g。治愈39例,好转4例。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良好的护理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后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护理是遵循科学证据的护理,应用当前所能获取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人员的技能、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对患者实施护理[1].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发展而出现的新护理观念.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是护理实践与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PICC(peripheralluy inserted central canther,PICC)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我国.因其安全,可操作性强,留置时间长,被广大患者和临床护理人员认可.尤其为化疗、胃肠外高营养及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安全、长期、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3.
丁韵  黄树静 《新疆医学》2014,(2):107-109
HCC置管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20余年,近几年国内三级医院普遍开展PICC置管技术,PICC导管经肘前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靠近右心房处,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1].它适用于长期静脉治疗、胃肠外营养、肿瘤化疗等患者[2].因此PICC置管特别适合癌症患者的化疗.选择我院肿瘤外科,肿瘤内科2010年12月~2013年6月癌症手术及化疗的患者,进行有关PICC置管认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的护理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非凝血机制改变,发病急,病情危重,住院时间常需一个月左右,有时需更长时间.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治疗过程中常需输入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高渗药物及静脉营养剂,输液时间长,用药次数多,以往常选用周围静脉,输液工具常选用钢针或留置针,常需反复穿刺,静脉炎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时甚至损伤周围组织及易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了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其血管及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我科将PICC置管的技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及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余蓉  李湘珠 《广州医药》2000,31(3):16-17
目的:评价部分静脉营养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生后1周内从周围静脉给予一定量的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同时给予少量的胃肠道喂养;B组单纯以胃肠道喂养,与A组对照,监测体重增长及合并症出现的情况。结果:2周后观察A组合并症明显较B组减少,体重达到正常标准。结论:部分静脉营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使早产儿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经颈外静脉穿刺插管到上腔静脉用于长期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中心静脉压测定和介入治疗等,已广泛被临床使用[1].在穿刺插管前,首先要计算出从颈外静脉(即甲状软骨上缘)到上腔静脉的距离[2].  相似文献   

17.
全肠外营养(TPN)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常利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肠外营养液,因中心静脉输入较周围静脉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我科近5年大多采用中心静脉输入肠外营养液,并制定了护理工作程序,总结了一套护理经验,减少并发症,延长了中心静脉置管的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少病人的痛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亚梅 《吉林医学》2010,31(16):2396-2397
目的:评价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儿的疗效。方法: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h开始喂养。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静脉营养疗法对早产儿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五年住院早产儿存活率与开展周围静脉营养的关系。结果 开展静脉营养后早产儿存活率由54%提高到78%。结论 在早产儿中开展静脉营养疗法可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在基层医院可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1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使用 1.1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关于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胎儿肺成熟,减少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的报道[1].随后进行的大量临床实验不仅证实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而且还可以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以及室周软化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减少约50%(室周白质软化被认为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因素),从而认为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早产儿的预后[2].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还改善早产儿的长期预后.Doyle等对早产儿进行的随访研究发现,在校正年龄为14岁时,母亲在产前接受了一个疗程糖皮质激素的孩子与母孕期间没有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的孩子相比,个子长得更高(Z值平均高0.39),认知能力更强,IQ平均高6分,而且脑瘫和运动缺陷的发生率也降低[3].因而至少认为接受单一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孩子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