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3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4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记为相应的A(156例)、B(196例)、C(7例)、D(5例)4组。内镜下常规取胃窦黏膜组织2~3块送病理检查,标本分别行HE染色明确胃炎类型、炎症活动度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改良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等。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4±11.6)岁vs(56.6±12.4)岁,P=0.002];门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为90.9%,以轻度H.pylori感染为主,四组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9,0.33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炎症为主,四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6,0.496);H.pylori阳性、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无差别,H.pylori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差别,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借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起到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RE患者与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患者中HP阳性率与以及食管炎症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E组HP感染率为46.2%(30/65),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虽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其炎症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部分保护.  相似文献   

4.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0年来H.pylori感染和RE病例的调查,分析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该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问诊断的H.pylori感染和食管炎检出率及H.pylori阴性与阳性RE分级的比例关系。结果RE组H.pylori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4.72%vs42.30%,P=0.00),H.pylori阳性R正检出率低于阴性(2.13%vs 4.75%,P=0.00)。10年间受检人群和R正人群H.pylori阳性率下降,RE检出率上升。轻度RE(A和B级)H.pylori阳性率为24.65%,中一重度RE(C和D级)H.pylori阳性率为25.10%,二者间H.pylor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结论虽然RE人群H.pylori感染低于一般人群,H.pylor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将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69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及慢性胃炎患者170例(慢性胃炎组)同时行快速尿素酶检测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比2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程度。将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比较三组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反流性食管炎组分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比较2组间食管炎症程度。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2.7%)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68.8%)(P=0.002),且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较慢性胃炎组轻(P=0.00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下降,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食管炎症程度以A+B级为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19)。结论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感染率低,感染程度轻,对食管炎的发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食管炎患者是否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35例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观察组)和3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胆汁反流严重程度及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胆汁反流严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黏膜H.pylori感染率[22.9%(8/35)与30.0%(9/3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总体上呈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或损害占优势;胆汁反流程度严重;H.pylori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组)及200例非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炎症程度比较,虽然病例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性;而按照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及H.pylori阳性的分层分析中发现,H.pylori 阴性患者中,病例组炎症程度比对照组重;H.pylori阳性患者,对照组炎症程度比病例组重.结论 胆汁反流与胃炎程度之间的关系在H.pylori阴性及H.pylori阳性患者中不同,在H.pylori阴性患者中,胆汁反流可能加重胃炎程度.而H.pylori阳性患者中,无胆汁反流者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胆汁反流者重.  相似文献   

10.
顾盈芝  陈亚兵 《吉林医学》2011,32(28):5904-590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反流性食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一时期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HP阳性率,并对食管炎性反应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RE组HP感染率为45.4%(59/130),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6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均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中HP感染率较低,但HP阳性的患者炎性反应程度较低,推测HP可能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研究了6375例次胃镜资料,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观察胃底黏液湖、胃窦黏膜及幽门的开放情况;H.pylori-cagA-IgG抗体测定,快速尿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3项中有2项阳性者为H.pylori感染;组织学检查按新悉尼标准观察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形态学特征,将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数据均采用x±s表示,同级阳性率之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7%,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镜下均发生了胃窦的炎性病变。8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功能不全。在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之间的镜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方面:浅表性胃炎108例,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炎症伴肠化9例。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在组织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它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探讨RE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从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证实的RE患者274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后分为A、B、C、D4组,检测HP感染,对比各组间HP感染率。结果 RE中HP阳性患者53例,感染率为19.34%,较同期胃镜检查患者HP感染率(40.60%)明显降低(P〈0.01)。RE中A级,B级,C级,D级各占35.03%,46.72%,11.31%,6.93%,各级HP感染率分别为27.08%,17.19%,9.68%及10.52%。RE患者轻度炎症多于重度炎症,HP阳性亦以轻度炎症多于重度炎症。结论 RE的形成及严重程度与HP感染有负相关性,HP感染可能对RE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特征特点,对来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经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其与伴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经内镜诊断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并将患者按LA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对其临床症状、HP感染情况、内镜表现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结果:内镜检测结果为A、B级共1007例,占86.14%,C、D级共162例,占13.86%。RE患者中男性887例,女性282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说明男性患者要多与女性。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1.15%,说明RE与HP感染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RE主要的伴发病大部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轻度RE的患者居多,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与是否HP感染无明显关系。除对反流症状的识别外应重视内镜检查,提高检出率,有效的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内镜和临床特点,依据洛杉矶标准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分析RE患者的内镜下检出率、内镜表现、分级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内幽门螺杆菌(H.ploriy)感染情况。结果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4.65%,其中原发性350例,男女之比为3.49∶1,平均年龄(49.9±14.8)岁,RE炎症分级以A、B级为主,随着平均年龄增大反流食管炎炎症程度呈加重趋势。胃内Hp阳性率为30.86%。继发性食管炎51例,检出率为0.59%,由胃窦癌并幽门梗阻及食管和胃手术后引起较多见,其他原因少见。结论RE临床较常见,炎症分级以轻度为主,随着平均年龄增大炎症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内镜分级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3月经胃镜诊断的236例RE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RE在18~35岁组,36~45岁组,46~55岁组,56~65岁组检出率分别为7.6%、18.2%、28.4%、45.8%;内镜表现A级、B级的RE患者202例(85.6%),内镜为C级、D级的RE患者34例(14.4%);RE伴发疾病主要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出血糜烂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RE患者中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RE多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16.
闫江屏 《吉林医学》2013,(36):7694-7694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在反流性食管炎(R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回顾分析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以评价电子胃镜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多以上腹部灼痛、反酸为主要临床特征,内镜结果以Ⅰ级(含Ⅰa级和Ⅰb级)、Ⅱ级为主,占86.66%,Ⅲ级和Barrett食管较少。病变部位以食管下段近贲门处为主,本组有64例,占85.33%,在食管中下段有11例,占14.67%。结论:电子胃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快速便捷,准确率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探讨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226例,分别取胃体及胃窦黏膜各1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Hp检查。根据有无Hp感染及Hp定植部位分为四组:Hp阴性组、胃体Hp阳性组、胃窦Hp阳性组、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和雷贝拉唑抑酸治疗,Hp阳性者同时行Hp根除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226例RE患者中Hp阳性65例,阳性率28.76%,其中胃体Hp阳性组12例(占18.5%),胃窦Hp阳性组17例(占26.2%),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36例(占55.3%)。胃体Hp阳性组REⅠ级者较多;而胃窦Hp阳性组REⅢ级较多(P<0.01);胃体Hp阳性组的疗效较其他各组差(P<0.01)。结论胃内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作用不同。胃体部Hp阳性者RE程度较轻,而行抗Hp治疗可能影响RE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35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35例,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questionnaire,RDQ)调查,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判断Hp是否感染,比较两组患者RDQ分数及Hp感染情况。结果两组人群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患者的RDQ为(12.8±0.5)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RDQ为(6.1±0.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组患者的Hp(+)感染数为111(4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数为124(5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和对照组88例轻度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 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88例反流性食管炎分为LA-A、B组及 LA-C、D组,对比两组 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 Hp感染的阳性率(42.5%)低于对照组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B组 H .pylori感染的阳性率(56.5%)高于LA-C、D组 H .pylori的阳性率(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 .pylori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