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肿瘤以涎腺肿瘤较多,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涎腺肿瘤以原发性为主,转移肿瘤很少.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80%.  相似文献   

3.
蔡劲  姜绪红 《海南医学》2005,16(2):47-49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1985年-1997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93例涎腺肿瘤的年龄、性别、好发部位、诊断、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93例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3例,占68%;恶性肿瘤30例,占32%。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76.7%。结论 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对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病理分级、分型与p-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p-AKT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p-AKT蛋白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p-AKT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82%,p-AKT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为17.5%,1明显低于恶性涎腺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中p-AKT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p-AKT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④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p-AKT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p-AKT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p-AKT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恶性涎腺肿瘤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临床初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具体确诊需术后进行组织病理诊断2-3].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对于恶性涎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组织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在分析现有涎腺肿瘤诊断技术基础上,对miRNA在涎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能够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骨桥蛋(Osteopontin,OP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OPN mRNA和蛋白在41例恶性涎腺肿瘤和21例良性涎腺肿瘤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表达量,分析OPN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 mRNA和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 mRNA表达水平与恶性涎腺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恶性涎腺肿瘤中OP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 2 (MMP- 2 )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观察 36例涎腺肿瘤(其中涎腺多形性腺瘤 1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22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4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MP- 2阳性表达率(68. 2%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28. 6%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MVD的平均值 (63. 43±4. 43)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45. 43±4. 30)。MMP 2阳性表达组MVD平均值 (66. 84±4. 65)明显高于MMP- 2阴性表达组(44. 76±3. 53)。结论:MMP- 2可能通过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并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 P5 3蛋白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42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 9例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表达。结果 :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 3 .3 3 % ,与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8.3 3 %、5 3 .3 3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无关 (P>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存在 P5 3基因突变 ,P5 3蛋白在涎腺良性病变中有不同表达 ,表达情况可能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原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间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37例涎腺恶性肿瘤、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C-erbB-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HPV16、18型DNA。结果:涎腺恶性肿瘤组HPV16、18型DNA阳性率为27.0%,多形性腺瘤组阳性率为9.7%,而涎腺非肿瘤组织无1例阳性,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及PCNA阳性率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但仅C-erbB-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涎腺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PCNA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却能反映其变化特点,有待增加更多病例加以证实。HPV16、18型感染与某些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作者运用细胞学作术前定性诊断涎腺肿瘤203例,并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相对照,符合率为92.1%,统计学处理:X~2=0.9.P>0.3、差别无显著意义.作者首先提出涎腺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和组织病理诊断同样准确可靠.尤其是术前细胞学定性诊断可作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本文报道203例涎腺肿瘤细胞学定型准确率经统计符合率为77.3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MMP-2与HSP70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MMP-2、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1);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P〈0.01)。结论在涎腺肿瘤中,MMP-2、HSP70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13.
在本组43例~(99m)Tc 涎腺显像中(25例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5例慢性腮腺炎及1例结核性腮腺淋巴结炎),42例腮腺及1例颁下腺均显示在涎腺显像图中.照相显像均显示了良性或恶性涎腺肿瘤的大小、范围及部位,无假阴性.相比之下,涎腺造影有3例假阴性.本文表明虽然~(99m)Tc 涎腺显像对腮腺Warthin 瘤无特异性,不能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但该检查是一种安全而简单的诊断技术,且比常规涎腺造影敏感.与涎腺造影对照有助于炎症与肿瘸、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王颖  汤晓飞  郑明  欧阳喈 《吉林医学》2003,24(2):122-123
目的:为了探讨癌基因c-fos、c-jun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用多克隆抗体c-fos、c-jun,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观察c-fos、c-jun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fos、c-jun基因在涎腺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结论:c-fos、c-jun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与肿瘤的增殖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涎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其判定其分化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与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进行观察,分析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与涎腺肿瘤的相关性.结果p53与bcl-2基因呈正相关(P<0.05),c-myc与p53,bcl-2,PCNA基因呈正相关(P<0.05),PCNA基因与细胞凋亡呈正相关(P<0.05),而细胞凋亡与c-myc,p53,bcl-2基因间无相关性(P>0.05).Fisher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用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对涎腺肿瘤进行判别,判别符合率为84.3%.结论涎腺肿瘤是多种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涎腺肿瘤中存在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紊乱;c-myc,p53,bcl-2,PCNA基因及细胞凋亡可作为良恶性涎腺肿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ur)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涎腺肿瘤总数的58%~79%.  相似文献   

18.
应用PNA、UEA、ConA三种生物素化凝集素对30例涎腺肿瘤、8例正常涎 腺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PNA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增强,且PNA的表达强度与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恶性肿瘤中的PNA强阳性率为85.7%。高于良性肿瘤(43.8%)和正常涎腺(12.5%);(2)UEA在涎腺肿瘤中表达减弱,UEA阴性的病例呈侵袭性生长并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UEA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UEA阴性可作为预测涎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内5校的统计,在涎腺上皮涎腺肿瘤中约1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约2.4%,是涎腺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放化疗,术后放疗是预防转移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案,而化疗效果不明显,且给患者带来化疗的痛苦,方案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涎腺肿瘤中VEGF与MVD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行分析。结果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MVD在涎腺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5);但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肿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不明显,但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VEGF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