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颌面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30例8~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使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Ⅲ类错牙合矫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增加,下颌骨向前方生长被抑制。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切牙牙轴舌倾。结论:在替牙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能刺激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的前方发育,可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he的颅颌面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30例8-13岁安氏Ⅲ类错h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使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理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Ⅲ类错he矫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增加,下颌骨向前方生长被抑制。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切牙牙轴舌倾。结论:在替牙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安氏Ⅲ类错he能刺激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的前方发育,可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Ⅲhe。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上颌拔除两个第二前磨牙.上下颌粘结直丝弓矫治器,下颌全牙列平面塑料(牙合)垫,排齐整平牙列后,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分别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15例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牙合)纠正,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由-2.80增加到1.10.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为早期矫治的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治疗观察6个月后(观察期),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早期矫治6个月(治疗期),随后直接进入固定矫治器治疗.应用Pitchfork分析法对比观察期和治疗期功能性(牙合)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改变.结果 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早期矫治造成磨牙关系改变了7.9 mm,包括骨性改变4.2 mm、牙性改变3.7 mm;骨性改变中上颌骨贡献了0.7 mm,下颌骨贡献3.6 mm,牙性改变中上磨牙贡献了1.5 mm,下磨牙贡献2.2 mm.结论 恒牙早期阶段开始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可取得较大的牙(牙合)关系改善,但对上颌骨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牙合)垫式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在恒牙早期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牙合)垫式快速扩弓器加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许多标志点在水平方向上都有明显变化,上颌骨明显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矫治不同年龄段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分为4.5~8.5岁,9~13岁两个年龄组,均行前方牵引治疗,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上颌骨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NB角增大,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轻度舌倾,上唇位置前移,下唇位置无明显改变,软组织侧貌改善.两组病例对比小年龄组颌骨变化大,大年龄组牙齿的改变大.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因上颌发育不足而导致的安氏骨性Ⅲ类错<牙合>能很好地促进上颌骨生长和前移,又可控制下颌骨的生长,并有效影响下颌骨的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正畸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4.2°,ANB角增加5.4°,NA-PA增加5.0°,A-VL增加6.1mm,SNB角减少1.2°,B-VL减少0.2mm,1-SN增加6.2°。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同时可导致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正畸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4.2°,ANB角增加5.4°,NA-PA增加5.0°,A-VL增加6.1mm,SNB角减少1.2°,B-VL减少0.2mm,1-SN增加6.2°。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同时可导致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77;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176;,ANB角平均增大2.8&#176;;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应用面框和改良颏兜前方牵引器对2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儿童进行早期治疗.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前方牵引以及二期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使前牙覆(牙合)覆盖以及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 对轻中度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取早期的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前方牵引是Ⅲ类错(牙合)早期轿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丹东市玉乾口腔诊所收治的乳牙期或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56例,应用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矫治前牙反牙合,比较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56例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Wits值明显增加,上颌骨矢状向有明显的骨性生长,上颌牙槽骨也有明显增长。面中长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体长度以及下颌平面与鼻底平面的交角均增加(P < 0.05)。结论    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侧貌,促进上颌骨的唇向生长。  相似文献   

13.
孙俊鹏 《口腔医学》2010,30(6):373-375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并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方法 对26例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儿,使用口内垫活动矫治器配合双杆式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向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并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15.
《口腔医学》2005,25(5):289-290
目的评估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在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2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患者,用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矫治后,SNA角增大3.5°,SNB角减少1.0°,ANB角增大4.5°,覆盖增加5 mm.上唇相对E平面向前,下唇相对E平面更靠后.结论快速扩弓加前方前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使前牙反(牙合)解除,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对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牙性和骨性影响。方法:选择 17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前牙反牙合,矫治开始及前后各 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在治疗期内均发生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 2. 6°, A点平均前移 3. 1mm;前牙覆盖增加 5. 2mm, 其中骨性变化占 63%,牙性变化占 37%。结论: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是简便、有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装置,可最大程度地减轻畸形程度。  相似文献   

17.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据正中关系位X线头颅测位片的ANB角将其分为两个治疗组:0°<ANB<2°为导弓治疗组;-2°<ANB<0°为联合治疗组.两组病例均用改良导弓矫治器先将前牙反(牙合)解除,联合组继续用前方牵引器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均去除了下颌功能性前伸因素.导弓组平均疗程为5.2个月,导弓矫治器治疗后, SNA 平均增加0.5°,随访2年后有2例复发;联合组导弓矫治5.4个月,SNA 平均增加0.5°,继续前方牵引平均5.6个月,建立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Ⅰ类磨牙关系,SNA增加1.65°,患者的凹面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追踪2年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决定治疗方案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前方牵引对于乳牙期骨性Ⅲ类错he牙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 ANB角、 1-SN角、 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20.
邹冰爽 《口腔正畸学》2012,19(4):189-194
目的应用口内上颌前方牵引器辅助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与传统的面具式上颌前方牵引进行对比,以探讨口内前方牵引器在安氏Ⅲ类患者早期矫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名安氏Ⅲ类患者,首先戴用上颌扩弓器以周期性扩缩方式行快速扩弓7周,然后将患者分为2组。组1(10人)戴用牙支持式口内前方牵引器直至前牙反[牙合]解除,继以夜间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组2(10人)直接戴用上颌前方牵引面具,要求每天至少戴用14小时。平均观察10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NB和覆盖均有明显改善,且口内前方牵引器治疗组较单纯面具式前方牵引组改善程度为著(P〈0.05)。反[牙合]解除时间组1(平均2.3个月)较组2(平均7.8个月)显著为快(P〈0.001)。结论辅助应用口内前方牵引器能有效地矫形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