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测量,评估其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的相关性及个体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对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至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膜龈联合(牙合)方的软组织带处最凸点)进行标定,并分析FA曲线和WALA曲线所对应的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r尖牙区=0.616;r磨牙区=0.818).前牙区WALA曲线的曲率半径(23.07)大于FA曲线的曲率半径(19.22).左右侧尖牙区和左右侧第一磨牙区F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0%、13.97%和5.99%、6.36%)均大于相应区域WAL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57%、8.60%和3.78%、5.07%).FA点和WALA点尖牙区变异系数均大于第一磨牙区变异系数.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牙弓形态与对应的基骨形态显著相关,且尖牙区的个体差异较磨牙区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正畸治疗时不能仅考虑牙弓形态,还应多考虑基骨形态对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似文献   
3.
应用新型数字化X光机探讨错_畸形的颅底与颌面部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于正畸临床中.  相似文献   
4.
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评价自然头位和记录自然头位的异同,了解自然头位的本质.方法选择24例临床初诊个体,以Raju[1]介绍的方法分别取得记录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片和头颅侧位片.对同一组个体,邀请3位临床医师对其常规情况下拍摄取得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作两次评价,间隔两周,算术平均得到其评价自然头位下的侧面相和头颅侧位片.分析软组织鼻根点(N')和软组织颏突点(Pg')连线和颅外真水平线之间夹角在两种自然头位下的相互关系.结果无论是侧面相还是头颅侧位片,以上角度在两种自然头位下明显相关.结论评价自然头位与记录自然头位有较强的同一性.前者是测量者本身的主观感觉,后者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经过相同标准校正后,它们所要表达的是同一个头部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北京地区中国人网格正常图和网格分析系统及其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北京地区正常He个体28人,分别在13及18岁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应用近似Moorrees的方法建立个人网格图。经统计计算,分别得到代表两年龄段男女性的网格正常图,建立计算机化网格分析系统。结果 建立了北京地区中国人13与18岁男女性的网格正常图,进行了网格分析系统的初步临床应用。结论 网格分析法是一种比例分析方法,其结果直观、简捷、整体化,对其他角度、线距等头影测量方法是有益的补充和适当的校正,在口腔正畸及正颌外科临床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Micro-CT观测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速率和牙槽骨结构的改变。方法:选用75只4~6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组1:牙槽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CO+TM),组2:传统正畸(TM),组3:单纯牙槽骨皮质切开(CO),按照时间点(加力4、7、14、21、28 d后)处死实验动物并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牙移动距离;三维重建后测量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3个平面张力侧及压力侧共6个区域的牙槽骨骨密度及骨体积。结果:1)牙移动距离:初期TM组高于CO+TM组,在第14、21、28天时,CO+TM组明显高于TM组(P<0.05)。速率:4~7 d时TM组大于CO+TM组,之后小于CO+TM组,组间比较P<0.05。2)骨密度:4、7、21、28 d时远中骨密度CO+TM组与CO、TM组比较持续下降,TM组则先下降后上升,CO组稳定于0左右(P<0.05)。3)骨体积:CO+TM组近中骨体积始终呈下降趋势,TM组近中骨体积自加力4 d后持续缓慢升高。结论:牙槽骨骨皮质改良切开术辅助正畸可以在术后14~28 d内增加正畸牙移动距离;牙槽骨远中侧骨密度降低明显,压力侧骨体积下降,张力侧骨体积上升,骨改建活跃,区域性加速现象在21 d时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错He颅底与颌面部形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He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II类及安氏I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安氏II类错He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I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II类与I类无明显判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II类错He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结构特征与颌面部形态之间关系。方法 将57例12~16岁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安氏Ⅱ类及安氏Ⅰ类,拍摄矫治前头颅正侧位片,描画在硫酸纸上,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统计。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 合颅底角明显大于安氏Ⅰ类,下颌骨有向前向上旋转趋势;颅底角与关节角、下颌角呈负相关性;颅底长,Ⅱ类与Ⅰ类无明显差别,其中后颅底与颌面部关系密切,后颅底长与腭骨长、上面高呈正相关性,与下齿槽基骨高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 合者颅底结构与颌面部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 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 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 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方法探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5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下颌模型进行扫描,获得三维数字模型,对右侧第一磨牙至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代表牙弓)、WALA点(代表基骨)进行标定并映射到参考平面得到FA和WALA的映射点,分析其牙弓弓形与基骨弓形及其相关性,并对牙弓和基骨弓形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骨性Ⅱ类的下颌牙弓弓形曲线与基骨弓形曲线相关度在尖牙区为0.534,磨牙区为0.873。牙弓与基骨尖牙间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1),而牙弓与基骨磨牙间宽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弓弓形拟合曲线的曲率半径r为15.194,回归系数R2为0.912;基骨弓形拟合曲线的r为20.250,R2为0.947。结论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弓形与对应的基骨弓形在磨牙区高度相关,在尖牙区中度相关;基骨尖牙间宽度与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则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