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实验性温病卫、气、营、血四个时相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实验动物的病理改变,多方面地证实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各个时相,既具有病理变化的连续性,更具有不同的阶段性。论证了温病四个时相是受病机体多种物质变化和病理过程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7例温病卫气营血证侯患者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肺俞穴和膻中穴分别是温病卫、气证侯和营、血证侯之“显著性热反应点”;大椎穴和合谷穴分别是卫、气和营、血证侯之“热反应点”;提示“卫、气证侯虽表邪尚存,但里热已炽,营、血证候则全为里热”的客观指标,为揭示“温邪热变最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3例温病卫气营血患者各阶段的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白细胞、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结果表明都有相应的变化。此变化随着卫气营血的传变而增减,尤以卫气与营血之间为显著,从而证实了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理论是正确的。作者认为,这些指标其中尤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可作为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长期以来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行的辨证方法。个人认为应该实现温病领域里的辩证统一,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本文仅就此略陈管见. 两纲並行的缺陷继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后,吴鞠通又以三焦论治温病,为温病学羽翼《伤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的舌诊方法与现代影象技术结合,系统反映了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连续动态的活体舌诊影象内容。对探讨当前实际热症舌象规律及其形成原理,对比前贤医籍描述与当今临床实际舌象变化均是客观实质性素材;对温病舌诊形象化教学,对临床医师提高温病诊疗技能和舌诊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病测汗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理之汗及药后正汗,阐明测病理汗在温病过程中有辨证论治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测药后汗对判断病情的向愈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作者通过对人体微循环的观测,初步发现微循环的改变与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有一定的关系。微循环的改变程度不仅与温病的发展阶段有吻合之处,而且几乎贯穿于整个病程。因此,对患者微循环进行连续的监测,有可能给判断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提供重要线索。就温病而论,它的传变规律有两个特点: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按卫、气,营、血的顺序传变,即“卫之后  相似文献   

9.
对195例温病患者卫气营血各阶段之体温、白细胞总数、中性白细胞、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表明,这些指标大都随卫、气、营、血的传变而递增,尤以卫气与管血之间最显著。卫气营血证候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属“高粘综合征”,证明卫气营血各阶段都有瘀血存在,提示临床在治疗温病时,除应遵循卫气营血之治疗大法外,还应注重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辨析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方法 :运用中医风温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性、中医证候、传变规律、病变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归纳其病因病机。结果: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属风温病,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其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其病机为邪在卫、气、营。临床表现以卫、气同病或卫、气、营(血)同病者居多,极少见到单纯的卫分证、气分证或营(血)分证者。结论:在临沂市流行的手足口病可从风温论治。  相似文献   

11.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实质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可以把它综合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前三讲已述,太阳病与上焦卫分证,气分症与少阳、阳明、太阳病,肝肾与下焦营分血分症,试图把外感病辨证纲领统一起来,使之更加完整,不必有伤寒温病之争。  相似文献   

13.
卫气营血辩证发微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王颖航清代温病之大师,创立提出了以卫气营血辨识温病的浅深次第,在治疗大法上,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现将卫气血辨证理论阐述如次。1基础理论研究1.1《内经》...  相似文献   

14.
从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践及有关中医文献来看,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又可分为“暑温”、“湿温”两种。从本病病情的变化多端来看,也表现出暑、湿之邪致病的特点。本文复习有关资料,着重介绍祖国医学对钩体病的辨证施治。温病的辨证,就是辨别卫、气、营、血或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候。近年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前者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故多以卫、气、营、血为本病辨证施治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内经>、<难经>提出三焦名称、部位、生理、病理之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则以三焦辨证为基础,编著了<温病条辨>,从而完善了温病学辩证论治体系.为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变,将温病分为初(上焦)、中(中焦)、末(下焦)三期,作为温病在病理发展过程中的分类,同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温热论>)进行综合的辨证论治.原著所论九种温病,三百零四条分别编入上、中、下三篇,其证候分类排列,谨严有序,理法方药,论理精明,在叶氏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是一卓越的贡献.下面就三焦辨证的分类、传变、治则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略抒己见,望同道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16.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温热与阴伤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其方法及运用规律是邪在卫分宜辛凉清宣兼护阴,邪在气分宜清热兼保阴,邪在营分宜清营兼增阴,邪在血分宜凉血兼救阴。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对温病卫气营血的治疗,取其在卫辛凉轻清透邪之剂,在气、在气(营)血两燔时,宜用甘寒救津之品。病邪深入下焦,伤及肝肾,水竭液涸,宜用甘寒生津,成寒滋肾。滋阴熄风。甘酸敛津之法.清邪热以保津。  相似文献   

18.
温病属外感热病,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根据"客者除之"的原则,祛邪为温病治疗的重要方面,邪去则正安.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法活,祛邪务尽".阐明了祛邪是治疗温病的重心.温病祛邪,透法是其中之一.温病的发展演变是从温邪深入程度来判断在卫、在气、在营、在血,而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祛邪,也都存在运用透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营之后方言血”言明温病血分证是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中最深重的阶段.自叶天士倡“直须凉血散血”已成千古定论,一言血分,多作实证论治.当今温病学教材也突出了血分实证,笔者通过研习有关温病学文献,认为温病血分证当分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20.
1.温病学说“卫气营血”和内经“卫气营血”的异同。 卫气营血一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论述的“营卫”是营在内,卫在外;气血两者的关系是气为卫外,血在脉中。卫和气的作用是在人体浅层,营和血是在人体的深层。这四者的界限浅深,恰与叶天士所归纳卫和气的证候是轻浅,营和血证候是重而深的论点,其精神颇相吻合。所以说,内经、难经所谈之“卫气营血”一般多指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部位,而温病学说则引申其义,主要是说明病理度化,引用“卫气营血”归纳证候群作为温病处理原则,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名词虽同,而精神实质各异。因此,内经的“卫气营血”只能看作是叶氏发论之源,并不是可以相互比类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