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mageJ软件在牙槽突裂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牙槽突裂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Im-ageJ软件,在该软件中测量并获得牙槽突裂隙体积。在术中通过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松质骨骨量,从而获取牙槽突裂的真实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术前ImageJ测量的体积为2.46±0.52ml,术中实际测量的体积为2.47±0.48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ageJ是一种简单、易用且可靠的软件,可用于牙槽突裂隙术前测量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选择单侧牙槽突裂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在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在该软件中测量并获得牙槽突裂隙体积。在术中通过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骨粉体积,从而获取牙槽突裂隙的真实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对比分析。(2)统计Mimics20.0重建10名患者所花费的时间,检测上颌骨裂隙的体积与花费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重建体积与术中实际应用骨粉体积有统计学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 <0.05,可以认为两者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重建花费时间与术前重建体积无线性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值为0.43,说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重建体积(1 737.12±438.12),术中实际所用骨粉体积(1 706.22±464.71),植入骨体积的准确性(98.21±1.25)%,重建花费时间为(39±2.58)。结论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前骨缺损量评估具有精确性及便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中护理因素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的临床病例中选取单侧牙槽突裂患者30例,按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A组)、满意(B组)、一般(C组)三组,每组10例。应用CT扫描及Matlab7.0软件计算植骨前和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突裂空隙体积和所植入骨的体积,并计算术前、术后体积比。结果:A、B、C三组植骨后3个月骨桥的体积和植骨前牙槽突裂隙的体积比分别为92.8%、71.4%、57.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护理质量可影响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的植骨效果,优质的护理对植骨成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36例牙槽嵴裂患者植骨术后回顾性研究,患者均有术前、术后的x光片及正面面貌外形对比记录;分析患者年龄、裂隙类型、手术方法、植骨来源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临床成功率为95%。(2)植骨效果与植骨年龄有关,较大年龄患者植骨骨吸收较多,近期效果可,远期效果差。(3)完全性腭裂早期不用黏膜关闭牙槽嵴裂隙者效果好。(4)单侧牙槽嵴隐裂修复效果优于完全性腭裂。(5)从取骨到植骨时间越短越好。结论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能控制的因素中形成良好的植骨床,较为充足的骨量适时植入;植骨区严密缝合及术后积极预防刀口感染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探讨植骨术在治疗牙槽突裂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植骨术在牙槽突裂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植骨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治疗后,X线结果表明10例患者的移植骨均生长良好,吸收少,尖牙可以在植入区萌出,且患者的创口愈合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植骨术对牙槽突裂的治疗效果显著,产生的手术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唇腭裂中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利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于唇腭裂患者所形成的口鼻腔瘘之间。结果 :3年来临床应用该方法 ,治疗 2 3例牙槽突裂患者 ,其中 1 4例术后随诊 6个月以上 ,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 ,X光显示骨密度同正常骨质。结论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恢复上腭牙弓完整性。保证裂隙临近牙的萌出 ,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 ,增加鼻翼高度 ,改善鼻翼外形 ,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祖球 《医学综述》2013,19(13):2488-2490
目的探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60例牙槽突裂患者在骨裂缺位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用海澳口腔修复膜覆盖植骨区唇侧表面。结果 60例患者植入骨术后6个月、1年拍曲面断层全景片,CT扫描,植入骨成骨效果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及鼻瘘发生。结论自体骨与人工骨用于移植修复牙槽突裂,可以提高植骨成活及成骨量,避免骨吸收,保证上颌牙槽突的完整性,从而改善上颌及鼻底的美观;封闭口鼻瘘。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Onlay植骨治疗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13例采用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次使用onlay植骨治疗以上患者,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数据,调查患者二次治疗后一个月以及半年对本次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研究的13例治疗对象经过Onlay植骨二次治疗牙槽嵴裂,手术切口在预期内愈合,术前术后CBCT数据以及裂隙区成骨的高度与厚度均有改善;而经过调查得知,治疗后一个月和半年后的成骨效果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nlay植骨治疗牙槽嵴裂植骨术后成骨不良效果显著,疗效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隙植骨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和牙移动特点.方法:1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8~12岁(平均10岁),裂隙旁存在未萌出的尖牙或侧切牙,采取自体髂骨骨质植入裂隙处,术后3个月,进行正畸治疗,排齐整平牙列,牵引裂隙旁的尖牙或侧切牙萌出并进入植骨区.植骨术前、术后以及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片观察比较.结果:植骨后3个月以及正畸主动矫治结束后,植入骨无明显吸收,被牵引未萌牙纳入牙弓,牙髓活力正常,所有患者的咬合关系良好,达到个性化的理想咬合.结论:牙槽突裂隙植骨术和正畸治疗术是唇腭裂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联合应用能达到良好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术在牙槽突裂畸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2例唇腭裂术后牙槽突裂患者行自体骨移植术。结果12例患者中,髂骨移植7例,下颌颏部骨移植5例。术后8~9d拆线,除1例移植骨外露,去除后重新缝合,创面封闭,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植骨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供骨区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裂隙大小及需骨量等来决定,术区严密缝合是植骨成功的关键。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预防唇腭裂的发生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抽取2002~2005年收治的唇腭裂患者中80例合并牙槽突裂的患者经牙槽突植骨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共计植骨部位140个;所有患者在植骨术前1~2年均采用方丝弓或细丝弓等固定矫治器进行过正畸治疗[1];植骨手术以尖牙的萌出情况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植骨术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咬合片拍摄,术后临床跟踪调查时间2~6年;以Bergland标准对植骨部位牙槽骨的高度进行评价[2],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通过对植骨术后患者长期的随访调查结果表明,植骨术时间的选择对植骨成功的几率有很大影响,在尖牙萌出前进行植骨手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在尖牙萌出后进行植骨手术的成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响唇腭裂发生率的因素有很多,同时在进行唇腭裂并牙槽突裂修复治疗中,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进行植骨手术时,植骨时间的选择是影响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牙槽嵴裂植骨修复术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中原医刊》2007,34(12):27-28
目的分析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对30例牙槽嵴裂患者进行植骨术后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裂隙类型、手术方法、术后是否感染等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本组牙槽嵴裂植骨修复术临床成功率为96.67%。②植骨效果与植骨年龄有关,较大年龄患者植骨吸收较多,近期效果尚好,远期效果较差。③裂隙宽度对植骨效果影响较小。④单侧牙槽嵴裂优于双侧牙槽嵴裂的手术效果。结论影响牙槽嵴裂修复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手术时机的选择、适时足量植骨、切口严密无张力缝合及术后预防感染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胡洁  张凯  刘珊珊  徐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6):742-744, 747
目的对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修复牙槽嵴裂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44例单侧牙槽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常规牙槽嵴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2组病人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A组术后成功率为82.8%(18例)高于B组的50.0%(11例)(P < 0.05);术后第3、6、12个月时缺损区域植骨存活比A组均高于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第3个月时植骨存活比均高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P < 0.01),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植骨存活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侧牙槽嵴裂病人,改良式牙槽嵴裂植骨术可有效提高术后植骨存活率,术后骨量恢复明显增加;术后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前6个月,6~12个月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刘忠胜 《当代医学》2014,(33):58-59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1年8月长沙市武警医院收治的唇腭裂合并牙槽突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有牙槽裂隙42侧。采取正畸联合牙槽突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患者临床矫正治疗前后牙槽高度Bergland标准的评价情况。结果植骨成功率88.09%(37/4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Bergland标准评价的牙槽高度Ⅰ型和Ⅱ型比率显著提高,分别为19.05%和69.05%,Ⅲ型和Ⅳ型比率显著降低,为7.14%和4.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正畸联合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唇腭裂合并牙槽突裂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联合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牙槽嵴裂患者13例,联合使用钛网、自体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术后6个月复诊,观察术区愈合情况并拍摄CBCT观察植骨区的成骨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高度(SLB)、最小垂直骨宽度(SBW)、植骨存活率及成功率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槽骨缺损高度和体积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手术前后CBCT测得的骨密度值来确定其评估牙周再生性手术疗效的检查时机。方法:对9例患者口内的10颗因牙周破坏造成的三壁骨袋进行再生性手术,术前拍摄CBCT和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利用CBCT数据测量骨缺损体积及骨缺损周边区域的骨密度。在牙周再生性手术过程中测量骨缺损的高度,并在术中充填骨蜡以获得缺损区域的体积。术后6、12、24周再次拍摄CBCT,测量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Wilcoxon检验非参数检验显示,术前用根尖片测量的骨缺损高度比术中测量结果高出(0.822±0.2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CBCT测量结果只较术中测量结果降低(0.150±0.171)mm(P>0.05),可见CBCT测量结果比根尖片更精确。回归分析和Bland Altman图也提示CBCT测量结果较根尖片精确。Wilco xon检验提示,术前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术中测量值的差值在0.38~2.83 m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测量的原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CT值)在再生性手术后第6、12和24周分别是原骨缺损周边区域的(0.49±0.03)倍、(0.74±0.09)倍和(1.16±0.11)倍,可见术后24周时骨再生区域骨密度更接近术前骨缺损周边区域骨密度。结论:CBCT可以在牙周再生性手术前精确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和体积,可选择在术后24周时拍摄CBCT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CBCT研究上颌后牙区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Ankylos种植体但未植入骨粉的成骨效果。方法:对42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Ankylos种植体,但未植入骨粉。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和修复后1年进行CBCT检查,选择CBCT上通过种植体中心的矢状面测量新生骨的高度。结果:和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种植体近中和远中新生骨的高度分别为(3.20±0.45)mm和(3.45±0.65)mm,修复后1年则分别为(3.36±0.43)mm和(3.53±0.48)mm,与术后6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植入Ankylos种植体,可以获得良好的新骨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 ±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牙槽突裂患者经微创取髂骨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牙槽突裂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取髂骨植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微创取髂骨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2.7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6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口长度为(0.89±0.11)cm、出血量(48.45±2.13)m L、取骨量(12.25±2.19)g、影响术后活动时间(1.49±0.29)d、手术时间(0.99±0.11)h及术后拆线时间(6.98±0.12)d;对照组伤口长度为(1.03±0.21)cm、出血量(50.23±3.14)m L、取骨量(14.33±2.13)g、影响术后活动时间(1.68±0.31)d、手术时间(1.12±0.12)h及术后拆线时间(7.24±0.3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微创手术取髂骨植骨术治疗牙槽突裂,临床效果较好,切口小且出血量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利于患者尽早拆线出院,减少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