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状群。西方统计约占消化科病人的20%~40%[1],但是IBS的治疗效果却难尽人意。由于尚缺乏客观、可靠的病生标志,IBS的诊断主要建立在症状学基础上(疼痛、肠功能紊乱、腹胀)。直到1962年,Chaudhary和Truelove等[2]才第一次尝试规范IBS的诊断。1978年,Manning等[3]通过前瞻性的问卷调查较系统地归纳了IBS的主要症状,发现其中的6个症状在IBS较其他器质性胃肠疾病常见,从…  相似文献   

2.
成金玲  丰义宽 《医学综述》2009,15(9):1370-137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从多方面开展,并提出不同观点,如遗传因素、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炎症和免疫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心理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现在普遍认为,IBS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免疫异常、感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3]。目前,IBS的临床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常用的解痉剂、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等不能完全缓解患者肠道症状,且多数IBS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异常[4]。因此,  相似文献   

4.
综述脑-肠轴与脑-肠互动、orexin、脑-肠互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三者的密切关系,艾灸调节胃肠动力和镇痛作用机制。认为orexin及脑-肠互动对IB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脑-肠轴是艾灸治疗IBS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慧丽  俞佳 《吉林医学》2007,28(7):954-95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排便异常、腹痛、腹胀,但缺少形态学和(或)生化异常改变,其病理学基础为胃肠动力异常.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粘液性结肠炎"等.据流行病学调查,世界范围内普通人群中有典型IBS症状的高达5% ~15%[1] .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配合相关的药物综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减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压力,调节内脏功能,促进胃肠运动,规律生活起居,加强体育锻炼。细致的心理治疗和适当的药物控制,能使一部分IBS患者症状减轻,排便习惯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结果细致的心理治疗和适当的药物控制,能使一部分IRS患者症状减轻,排便习惯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结论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连接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的重要间质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组织中,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传导者,在调控胃肠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报道认为,IBS存在ICC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分泌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CC与IBS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医学教育探索》2010,33(2):159-162
胃肠安丸是一种复方中药制剂,常用以治疗腹泻,可有效消除腹痛、腹泻、腹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一系列胃肠不适的症状,西医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IBS)。胃肠安丸在发挥止泻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机体恢复胃肠动力、调整胃肠运动节律、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治疗胃肠功能性障碍。该药组方合理,配伍精当,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症特点深入分析了胃肠安丸在治疗腹泻病症中的配伍特点以及止泻作用机制,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5-HT信号通路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大量有关5-HT信号通路在IBS中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主要包括5-HT、EC、TPH1、SERT等,从这些相关研究中可以得出5-HT信号系统与IB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相关研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内脏感觉和胃肠动力学异常[1].迄今为止,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无法用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复杂的IBS症状.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1].根据症状分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多种因素如:胃肠激素因素、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异常因素、脑一肠轴的作用等引起的异质性疾病,同时FD和IBS重叠发病有着>50%的概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而且几乎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所有FD和IBS的临床症状,随着近年来对FD和IBS两病研究的深入,了解其重叠的发病机制将会对FD和IBS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但是IBS的症状并非都是一致的 ,IBS往往是以各自的主要症状来加以区分 ,如腹泻型、便秘型或疼痛型。在缺乏如发热、体重下降以及胃肠出血等器质性疾病症状的情况下 ,只需要进行有限的诊断检查 ,一旦IBS被确诊 ,系统性治疗将有效减轻以上症状的严重程度。为了提高对IBS诊断的准确性 ,国际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一套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是建立在Manning等人临床统计数据之上的 ,被命名为Rome诊断标准。1 流…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IBS与胃肠激素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胃肠症状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9例研究对象,包括61例IBS患者(IBS组)和58例健康对照者(HC组)。采集每位研究对象血样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检测;对IBS患者胃肠症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IBS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BS-SSS)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S)对IB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腹泻型IBS(IBS-D)组的血清25-(OH)D水平较HC组低[(18.32±8.25) ng/ml比(27.36±8.7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BS患者腹痛、腹胀、对大便性状不满意程度、总体胃肠症状VAS评分、IBS-SSS评分、HADS评分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IBS-D患者血清25-(OH)D水平比健康者低。血清25-(OH)D水平与IBS患者胃肠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25-(OH)D水平越低,患者胃肠症状越严重,IBS-SSS评分越高。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IBS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主流观点认为是由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如社会压力)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和肠神经丛的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肠运动力和感觉异常,引起症状。IBS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开展,提出不同观点,如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本文对上述几种观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肠道急性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高,并伴随肠黏膜某些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递质表达的增高,因此,感染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致病因素之一。在随机调查的IBS病人中,有6%~17%的病人认为自己的症状起始于肠道感染。现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IBS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饮食疗法在IBS治疗过程中的潜在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就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D及短链脂肪酸在IBS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学术界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精神心理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脑肠轴中央和周边关系进而影响IBS 的发病。IBS 基因多态性包括5-羟色胺(5-HT)能、肾上腺素能、阿片系统以及编码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特性蛋白等基因。本文对影响脑肠轴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 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IBS在全球人群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生活质量影响大,医疗费用较高。目前胃肠病学及流行病学专家从流行病的多个层面对IBS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IB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就近几年对IBS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与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征候群.世界范围内,IBS患病率为5%~25%,欧美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1].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是其病理生理基础.当前,针对IBS患者的治疗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临床研究证实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相关症状,但因严重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受限,现将IBS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