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并发白内障的疗效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12例(23只眼)慢性肾衰进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1d和术后第2d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术前停用肝素,并给予止血药物。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前房和眼底情况。结果 术后1或2周裸眼视力≥0.5者20只眼(87%);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稳定在1.0以上者12只眼(5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肾衰并发白内障患者较理想的方法;预防术中、术后出血和防治全身并发症是手术医生不可轻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成熟期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全身病的影响。方法2007年至2012年5年间共89例(98只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检查,术中严密监测全身情况,术后观察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24个月,视力在0.05-0.3者4只眼(4.1%),视力在0.3-0.5者29只眼(29.6%),视力在0.5-1.0者65只眼(66.3%)。结论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因其眼部条件、高龄、常常伴有全身性疾病等特点,眼部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是经过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积极有效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晶状体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对19例19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随访6个月~2年,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的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9只眼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矫正视力:光感~0.04者2只眼,0.05 ~0.25者4眼,0.3 ~0.5者11眼,0.6~1.0者2眼.术后1周内眼压仍有波动,应用药物可控制眼压.术后1个月眼压全部在正常范围,其中2只眼仍需滴用降眼压药物.术后14只眼前房明显加深,4只眼前房稍浅,其中1只眼在术后1周内前房深度有波动.结论 在高眼压状态下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35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复查时视力:0.2—0.4者5只眼,0.5~0.8者21只眼,≥1.0者9只眼;术后并发症:早期Tyndall征(++)5只眼,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人工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着3只眼,角膜线样混浊6只眼,晚期后发障4只眼。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反应小等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1134例(1190眼)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3 d裸眼视力0.1-0.3者206眼(17.31%),视力0.4-0.6者669眼(56.22%),视力≥0.8者315眼(26.47%)。术后1-3个月复查326眼,其中视力0.1-0.3者76眼,0.4-1.2者250眼(76.69%)。术后角膜内皮水肿28眼(2.35%),前房积血2眼(0.17%),前房虹膜渗出性反应20眼(1.68%)。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医疗费低,在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为首选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6.
杨毅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433-434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3例(63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ECCE+IOL),并以63例(63只眼)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相同术式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19只眼(占30.1%),前房纤维渗出10只眼(占15.8%),瞳孔后粘连14只眼(占22.2%),后囊混蚀26只眼(占41.2%),色素弥散晶状体表面1只眼(占1.6%)。糖尿病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术后视力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患者术后矫正视力≥0.5%者为39只眼(占61.9%),≥0.3者为52只眼(占82.5%)。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前应将血糖控制稳定在5.1~8.0 mmol/L之间,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应用冷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对48例(52只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数的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5者24只眼(46.1%),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34只眼(65.3%),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40只眼(76.9%)。有2只眼视力无提高。术中后囊膜破裂2只眼,术后角膜水肿3只眼,后囊膜混浊4只眼。结论应用冷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自内障具有视力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要求较高的手术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白内障合并浅前房者,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联合晶状体浑浊测量仪(OLM)检查,观察其对手术适应症及时机的预测准确性。方法随机收集白内障合并浅前房106例(128眼)。根据前房深浅分为轻度浅前房和高危浅前房。依据晶状体浑浊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浑浊。部分患者接受了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或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随访2年观察眼部情况、视力、眼压等。结果未手术组:轻度浅前房和高危浅前房者随访2a内的前房深度进行性变浅,眼压进行性升高(P〈0.05);随访2年内,随着晶状体浑浊程度进行性加重,晶状体重度浑浊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浅于晶状体轻、中度浑浊者(P〈0.05),同时,眼压高于晶状体轻、中度浑浊者(P〈0.05)。白内障手术组:随访2年高眼压发生率(4.88%)低于未接受手术治疗者(41.30%)(P〈0.05);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深于术前(P〈0.05),也深于未接受手术者(P〈0.05);术后的眼压低于术前(P〈0.05),也低于未接受手术者(P〈0.05);不同程度浅前房者的视力都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术后高危浅前房组的视力低于轻度浅前房组(P〈0.05)。激光治疗组:轻度浅前房者,1年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浅前房者,1年的眼压高于术前(P〈0.05)。结论IOLmaster联合OLM检查能够客观评估白内障合并浅前房者的病情变化,确定手术时机。及早进行白内障手术是治疗此类患眼的关键所在,激光治疗远期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1例(73只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术后随访6~11个月。结果 61例(73只眼)中有69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73只眼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572±0.314)mm,术后前房深度(3.186±0.217)mm(P〈0.05)。66只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 Hg,术后眼压(13.52±3.24)mm Hg(P〈0.05)。房角镜术后2个月检查有71只眼房角开放,术后6个月房角镜未发现房角再次粘连,64只眼术后6个月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治措施.方法 白内障超乳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465例(478眼)术后低视力53眼,对低视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药物治疗、激光手术、屈光矫正及验配助视器等方法 对低视力患者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随诊3个月~2年,视力<0.05者3眼,0.05~0.08者6眼,0.1者5眼,0.12者10眼,0.15者13眼,0.2者7眼,0.25者9眼.其中3眼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2眼低于术前视力,其余48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低视力为手术原因者占15.1%、非手术原因者占84.9%.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4项,分别为年龄、术前矫正视力、术前眼部其他疾病及晶状体硬度.结论 手术因素已不是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而病例选择不当,如术前已存在眼部疾病等是造成低视力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2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全氟丙烷(C3F8)或硅油填充,下方视网膜裂孔者联合巩膜外加压,合并白内障者同时对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术。随访3~10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等情况。结果23眼手术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时视网膜复位21眼(91.30%),2眼(8.70%)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玻璃体手术填充硅油视网膜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视力:(1)黄斑区未脱离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0.5,LogMAR视力:1.0~0.3,平均0.42±0.29。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0.5,LogMAR视力:0.7~0.3,平均0.38±0.19,t=1.83,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黄斑区脱离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8~0.2,LogMAR视力:1.1~0.7,平均0.81±0.1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5—0.5,LogMAR视力:0.8~0.3,平均0.47-e0.26,t=5.78,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极白内障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后极白内障31例(49只眼),总结术前术中后囊情况、手术低参数超声乳化技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结果术中后囊完整透明31只眼(63.26%),点状浑浊但保持完整10只眼(20.41%),术中后囊破裂8只眼(18.33%)。术后矫正视力:0.1—0.3者3只眼(6.12%),0.4-0.6者21只眼(42.86%),0.8~1.0者25只眼(51.02%)。结论后极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发生率比普通白内障高。通过特定的超乳仪器低参数设计、轻柔的水分层、黏弹剂辅助减少眼压大幅度变动等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术中并发症并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手术技巧、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321例(356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周≥0.6者182眼(51.1%);术后1月≥0.6者248眼(69.7%);术后半年≥0.6者为288眼(80.9%),术中、术后并发症很少.结论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有效、安全、经济的白内障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视力良好者不同方式经玻璃体磁性眼内异物摘出的效果.方法 46例(46只眼)磁性眼内异物者为研究对象,患眼屈光间质透明,术前矫正视力≥0.6,检眼镜下可见异物位于玻璃体腔或附着于视网膜,于伤后第2~6天手术.A组:12只眼,行导光纤维下单纯眼内异物摘出;B组:15只眼,行局限性玻璃体切除及眼内异物摘出;C组:19只眼,行玻璃体全切除及眼内异物摘出.术中进行局部视网膜光凝.结果 46例异物均顺利摘出.术后3个月:A组矫正视力均≥0.6,无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B组13例视网膜平伏,矫正视力≥0.6,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C组15例视网膜平伏,矫正视力≥0.6,4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对于术前视力良好的磁性眼内异物,进行异物摘出时可选择导光纤维下单纯眼内异物摘出术.  相似文献   

15.
复杂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杂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41例(41眼)复杂外伤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前B型超声像图特征,根据术中眼内情况比较两者的一致性;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并探讨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各种合并损伤术前B超检查符合率分别为:玻璃体浑浊100.00%,视网膜脱离88.89%,眼内异物81.82%,晶状体脱位80.00%,脉络膜脱离50.00%。术后视力〈0.05者3眼,0.05~0.25者13眼,0.3~0.5者18眼,0.6~1.0者7眼。角膜瞳孔区瘢痕、严重散光、继发性青光眼、虹膜缺损、瞳孔变形移位、瞳孔前膜、晶状体后囊浑浊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P=0.00,0.01,0.02,0.02,0.01,0.00,0.02)。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明显葡萄膜炎症反应者20眼、角膜水肿24眼、瞳孔前膜5眼、晶状体后囊浑浊1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2眼。结论复杂外伤性白内障选择手术时机及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术前B超检查为手术的选择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会芳  白洁  谢芳  张璐  林宏彬  刘平 《眼科》2011,20(2):98-100
目的评价激光干涉条纹视力(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可靠性及应用价值。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9例(71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00 mm)。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进行IVA检测,按LOCSII标准依晶状体核硬度将患者分为,甲组(60眼):晶状体核I~III级,乙组(10眼):晶状体核IV级,丙组(1眼):晶状体核V级;根据术前IVA值分为,A组(51眼):IVA≥0.4,B组(20眼):IVA<0.4。检测结果与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相关分析及检验,评价IVA检测在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潜在视力的应用价值。主要指标IVA值、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IVA预测高度近视者白内障术后视力相符率达71.8%;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者(n=70)术前IVA值与术后BCVA呈显著相关性(r=0.677,P=0.000);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显著低于IVA<0.4者与术后BCVA的差异(χ2=9.906,P=0.002)。结论 IVA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潜在视功能,特别是对于晶状体核硬度IV级及以下、术前IVA≥0.4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选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1例(23眼),年龄53-84岁,均为术后24个月以上。观察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残留散光,人工晶状体轴位等。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眼的UCVA(10gMAR)为0.16±0.13,BCVA(10gMAR)为0.06±0.09。术前总散光(-2.98±1.22)D,术后残留散光(-0.57±0.78)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0.05)。术前预留散光(-0.53±0.70)D,与术后残留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23+1.17)D,术后角膜散光(1.89+1.22)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既定轴位度数平均为(2.84±2.66)°,1只术眼(4%)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7。,余术眼(96%)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均≤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旋转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治疗伴角膜规则散光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33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前房角、前房深度、眼压及视力变化。术后随访1.5-3年。结果术后所有术眼眼压下降,平均(14.99±0.65)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4.43±1.61)mmHg明显降低。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t=5.28,P=0.000)。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0±0.25)mm增加到术后的(3.30±0.35)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6.24,P=0.000);术后前房角宽度均增加,房角开放。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均增宽,睫状体带易于看见。术后视力明显提高(X^2=63.47,P〈0.01)。结论对由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IOL植入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术后三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眼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三个月视力0.1-0.3共8只眼,0.4~0.5共22只眼,0.6~1.0共10只眼;眼压在8.7~20.3mmHg范围,平均15.5 mmHg,同术前比较,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联合手术是有效的安全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应用于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30例(44眼)。方法对以上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按自愿原则分别植入Acrysof ReSTOR多焦点IOL 14例(22眼)或普通单焦点IOL16例(22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远、近视力及焦点深度范围。主要指标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及焦点深度范同。结果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IOL组患者和单焦点IOL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4±0.14、0.70±0.23(P=0.018);平均裸眼近视力分别为0.69±0.34、0.32±0.13(e=0.000);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分别为0.69±0.20、0.27±0.12(P=0.000);焦点深度范围分别为(5.54±0.53)D、(3.57±0.93)D(P=0.000)。结论近视患者植入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IOL可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效果满意。(眼科,2009,18:88.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