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外耳道耵聍腺囊性腺样癌是头颈部肿瘤中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文就1976~1993年间收治的13例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13例中男4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6.7岁。除1例拒绝治疗外,12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5例随访10年以上,6例随访2~4年,1例随访1年,1例失访。随访10年的5例病人中3例死于癌转移,1例死于肺感染,1例存活;6例随访2~4年者均存活,无癌复发。结合文献复习就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管(囊肿)临床少见,经常被漏诊或误诊。如手术处理不当,较易复发或发生面瘫、外耳道狭窄等并发症。本文将1984年9月~2008年10月我科收治的13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的诊治经验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眼膏纱条贯穿缝合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0耳)耳廓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前壁软骨切除联合眼膏纱条贯穿缝合的手术方式,术中切除囊肿前壁软骨和搔刮后壁软骨表面,使后壁软骨与耳廓前壁皮肤更好的形成粘连性愈合,术后采用眼膏纱条贯穿缝合固定加压,观察耳廓的恢复情况。结果 60例均一次性治愈,囊肿消失,耳廓形态恢复良好。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前壁软骨切除联合眼膏纱条贯穿缝合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手术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不易复发,保持了耳廓良好的形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耳廓假性囊肿的病理演变及去顶盖手术切除病变耳廓前软骨膜对耳廓假性囊肿患者耳廓外形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1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以去顶盖手术方法切除耳廓假性囊肿病变的软骨膜后,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观察耳廓外形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耳廓假性囊肿随病程延长,囊性病变范围扩大,软骨膜软骨化及纤维化加重,甚至出现失去弹性,耳廓机化增厚变形,严重影响美观。以去顶盖手术早期干预,能快速恢复耳廓外形,减轻耳廓增厚机化及变形等并发症。结论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廓前软骨膜软骨化病变与原耳廓弹性软骨之间形成的积液,不是原耳廓弹性软骨之间形成的积液,及时行去顶盖手术,去除病变软骨膜,有利于耳廓外形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在耳鼻咽喉科,揭盖术较早应用于鼻窦黏液囊肿、会厌囊肿和咽囊囊肿等治疗[1].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揭盖技术被应用于鼻前庭囊肿的治疗.国内外陆续有文献报道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我科既往均采用传统经唇龈沟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近年来,笔者尝试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10例,也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传统手术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耳道骨瘤患者临床少见,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表现不典型,部分为体检时发现,病因尚不明确。我科自2004年1月~2015年6月共收治外耳道骨瘤患者17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通常需要依靠手术重建耳廓,提高听力。手术前需要对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进行分型与术前评估。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耳畸形分型标准是Jahrsdoerofer于1992年提出的10分法评分体系,作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手术适应证选择的标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Jahrsdoerofer评分根据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对镫骨形态和功能、外耳道、前庭窗、鼓室、面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耳道胆脂瘤致鼓膜穿孔病例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34例外耳道胆脂瘤致鼓膜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根据是否一期修补穿孔的鼓膜,分为修补组12例,未修补组22例,除彻底切除病灶外,根据病变累及外耳道、乳突的不同程度,相应的加行外耳道成形或耳道壁重建术、乳突气房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前修补组平均气导和气骨导差分别为(53.0±12.1)dB HL和(32.7±12.3)dB HL,未修补组分别为(52.6±16.9)dB HL和(34.1±12.2)dB HL。结果 术后随访发现胆脂瘤复发3例,外耳道软组织狭窄1例,鼓膜未愈合3例。两组病例穿孔鼓膜的最终愈合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修补组平均气导和气骨导差分别为(30.6±7.0)dB HL和(9.7±4.2)dB HL,未修补组分别为(33.5±16.1)dB HL和(14.7±8.2)dB HL,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气导及气骨导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累及鼓膜所致的中小程度穿孔许多可以自愈,对乳突、鼓室内病变及破坏的外耳道,术者应根据术中所见采用灵活的手术方式来处理。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3岁,因左侧耳后红肿、疼痛11天,于1994年9月23日入院。入院检查:左乳突尖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可扪及一约3.0×.3.0cm 大小肿块,表面呈暗红色,光滑,质中等硬,边界清楚,压痛明显,不活动。肿块穿刺获黄色粘稠液。考虑为左颈部囊肿感染,予以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囊肿位于左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囊壁完整,囊内有一小管通向左外耳道中份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耳内镜治疗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住院的15例儿童外耳道胆脂瘤临床资料,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患儿平均年龄9.6岁(5~14岁),男6例,女9例;均为单耳发病;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黄宏明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2例。伴有外耳道肉芽形成者5例,伴有 外耳道狭窄者6 例。所有患者均在耳内镜下行胆脂瘤清除术,伴有外耳道狭窄者,予以外耳道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穿孔者自行愈合。结论 儿童外耳道胆脂瘤发病率低,耳内镜是治疗儿童外耳道胆脂瘤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耳廓假性囊肿单囊壁刮除加压治疗的临床改进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1例27耳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其中左右耳廓均有囊肿者6例计12耳(左右耳廓假性囊肿分属2组)。耳廓假性囊肿14耳行单囊壁刮除加压治疗(治疗组),耳廓假性囊肿13耳做前后囊壁刮除加压治疗(对照组)。结果随访6个月,患者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组间治愈率没有差别,组间观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囊壁软骨刮除加压法手术方法更简单,实用,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外观接近正常耳。  相似文献   

12.
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和外耳道胆脂瘤。2008年3月~2008年9月我科门诊经耳内镜或直视下诊治外耳道耵聍栓塞256例(302耳),外耳道异物29例,外耳道胆脂瘤1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畸胎瘤为来源于生殖细胞的由多胚层构成的肿瘤。多发于身体中线两旁,以盆腔、腹腔、胸腔常见,耳部畸胎瘤临床少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主因“发现左耳后肿物4年”于门诊就诊。患者4年前发现左耳后沟近耳尖处肿物,无明显疼痛,逐渐增大,曾于2015-04-12我院外科就诊,考虑“左耳后皮脂腺囊肿”,建议手术。但患者因工作关系未能及时手术,近1个月该肿物明显增大,局部轻微压痛,皮肤无破溃,未影响听力,患者于2015-05-15日于我科门诊就诊,检查见右耳后可见肿物大小4 cm×3 cm,皮肤无破溃,表面光滑,波动感(+),无明显触痛。考虑“耳后肿物待查,皮脂腺囊肿?”再次建议手术治疗,术前查血常规、血凝四项、乙肝五项均正常,次日于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表面有毛发生长,被膜完整,内含淡黄色液体,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诊断:皮样囊肿(图1)。2讨论畸胎瘤是具有多潜能生殖细胞异位发生或潜入,因分化程度不一,排列不规则,形成由多胚层(2或3个)所构成的肿瘤。大体由成熟型(良性)与非成熟型(恶性)之分,发生于耳部的畸胎瘤较少见,多为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由于其分化程度高,故又称分化型畸胎瘤,其组织来源以外胚层最常见,以囊性多见,成熟型实性畸胎瘤较少见[1]。由于细胞分化排列差异大,故囊性畸胎瘤表现形式多样,多为椭圆形囊性,表面有毛发,切面可见充满黄色液体,有皮脂样分泌物及毛发、脂肪、皮肤及骨组织等结构,因其来源的特点,肿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及前纵隔、腹膜后、骶尾部等,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4000,其中发生于头颈部占2%~9%[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造袋术治疗腭正中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祈福医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收治的5例腭正中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腭正中囊肿造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术腔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囊肿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鼻内镜检查囊肿壁黏膜上皮化良好,鼻塞症状消失;术后第6~24个月随访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腭正中囊肿造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囊肿未见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经鼻前庭进路行鼻前庭囊肿造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鼻前庭囊肿顶壁上部并扩大其开口,使囊腔与鼻腔合二为一,完整保留剩余的底部囊壁。术后鼻腔填塞碘仿纱条。结果:鼻内镜下经鼻前庭进路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暴露于鼻腔的囊肿顶壁,使剩余囊壁与鼻前庭正常皮肤或黏膜创缘相对爬行生长,加快创缘愈合,术后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吸切鼻前庭囊肿上壁,施行囊肿造袋术,具有手术精确、创伤小、伤口愈合快等微创手术优点。  相似文献   

16.
原发于外耳道的胆脂瘤称外耳道胆脂瘤,临床可见,发病率约占耳科疾病的0.1%。如不及时治疗,常压迫外耳道周围骨质,引起骨质吸收和破坏而侵犯中耳及乳突,导致面瘫、听骨链破坏以及迷路瘘管等。笔者近5年来治疗Ⅰ期外耳道胆脂瘤2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9~69岁,平均35.64岁,病程3个月~5年;均为单耳发病。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鼻内镜下施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可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手术,避免鼻前庭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能最大限度的清除囊壁,防止囊壁残缘闭合而复发。我院自2005年4月~2006年5月共施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1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泪囊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高位鼻腔泪囊吻合并观察术后疗效。方法 对2016年3月~2021年12月23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泪囊造影,测量泪囊大小。根据泪囊CT造影,将造影剂充盈的最大水平径≤2 mm、最大矢状径≤4 mm判断为小泪囊。对入选的小泪囊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高位的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同时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23例小泪囊型的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高位DCR,经过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治愈19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 小泪囊型慢性泪囊炎患者,由于泪囊较小,泪囊周围的骨质较厚,行高位DCR,可以更好的寻找泪囊,保护鼻腔外侧壁的黏膜瓣,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急诊中常见疾病,对于一些简单的外耳道耵聍和外耳道异物,能够配合的成人患者,可以予耵聍钩及镊予以取出.对于耵聍硬、完全阻塞难以取出者,可予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待耵聍软化后再取出或冲洗取出[1].目前,耳内镜下取外耳道耵聍及异物暴露视野佳,可以避免盲取损伤鼓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取耵聍有时费时很长,易损伤外耳道.我科自制简易外耳道冲洗器,取材简易,在取外耳道耵聍及异物中使用广泛,特别是在特殊情况的外耳道耵聍及外耳道异物的诊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颌骨囊肿特别是牙源性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方案主要采取手术完整摘除囊壁,而囊壁摘除后的死腔处理成为影响术后愈合的主要因素。传统方案常采取碘仿纱条引流方式常造成继发感染或形成窦道、瘘管,经久不愈~([1])。我们自2011年以来对33例颌骨囊肿患者采用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