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1].ACS患者出现急性冠脉事件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易损性,而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2].易损斑块破裂是ACS发生最重要的始动环节,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率[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国伟 《新医学》2002,33(1):7-8
1引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猝死(suddendeath,SD)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应视为心血管病急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从指导临床治疗出发,最近有学者将ACS分为ST段抬高与ST段不抬高两大类型,更为可取。尽管ACS病谱广,病情轻重不一,但均具有相似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在动脉损伤处凝血机制被激活、血栓形…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并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的临床征象。2000年和2007年,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ACS约占冠心病的50%以上,是冠心病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同时ACS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ACS约占冠心病的50%以上,是冠心病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同时ACS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可溶性CD40L、MMP-2、MMP-9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引起冠心病患者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各种致炎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破坏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使斑块发生破裂、出血,继而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严重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能提供管腔和管壁的横截面图像,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的几何尺寸,并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或糜烂、溃疡、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等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12.
张丽  刘玉梅  朱昆  张力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26-172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的形成为病理基础。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斑块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生血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系。方法312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1例(ACS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261例(sCAD组)。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供分析的超声声像图参数包括:斑块造影增强强度(A值)、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斑块厚度、斑块回声的特点(软斑块、硬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结果 ACS组患者斑块厚度平均为(2.6±0.4)mm,sCAD组患者斑块厚度平均为(2.9±0.8)mm,2组患者斑块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3,P=0.058)。ACS组43例(84.3%,43/51)为软斑块,8例(15.7%,8/51)为混合斑块,无硬斑块和钙化斑块;sCAD组174例(66.7%,174/261)为软斑块,19例(7.3%,19/261)为硬斑块,16例(6.1%,16/261)为钙化斑块,52例(19.9%,52/261)为混合斑块。ACS组患者软斑块所占比例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12)。ACS组患者斑块增强强度及其比值分别为(11.3±3.2)dB和0.6±0.2,sCAD组患者斑块增强强度及其比值分别为(8.9±3.3)dB和0.4±0.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50、7.419,P均<0.01)。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揭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晶  白玉芝  茹静  张琴  汤莉莹  赵霞 《临床荟萃》2007,22(18):1339-134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一组病症。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突然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出血或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许多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CD40L和CRP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内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43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院内死亡5例(11.6%),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溶栓治疗;好转出院38例(88.4%)。结论ACS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临床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及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5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发病期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结果:(1)ACS组TBil和IBil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5):(2)ACS组间AMI组TBil和IBil浓度显著高于UAP组(P〈0.01);(3)SAP组TBil和IBi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4)3组DBi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它的浓度变化与冠脉斑块活动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的病情进展,对ACS发生的预测、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胸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19.
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重塑与临床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塑类型与心绞痛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4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的“罪犯”病毒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重塑指数定义为病变处血管面积与病变近端参照部位血管面积的比值,如重塑指数>1.1为代偿性重塑,重塑指数<0.9为收缩性重塑,重塑指数在0.9与1.1之间为无重塑。斑块回声强度低于血管外膜回声者为软斑块。结果:软斑块在ACS组与SA组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CS组59%,SA组46%,P>0.05)。ACS患者代偿性重塑明显高于SA组(ACS组49%,SA组12%,P<0.01),而SA患者收缩性重塑明显高于ACS组(ACS组31%,SA组69%,P<0.01)。结论:应用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重塑,同斑块的性质相比,与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更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组48例超敏CRP。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R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S—CRP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报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