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近5年来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和病原学诊断的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5例(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感染控制,手术后视力4例提高,1例下降.术中采取玻璃体标本真菌培养5例均为阳性.结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起病隐匿,危害视力严重.及时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病原诊断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溃疡继发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真菌性角膜溃疡继发真菌性眼内炎4例.入院后使用抗真菌药物静脉滴注及滴眼,或联合伏立康唑玻璃体腔注药(100μg/0.1 ml),效果不佳,于平均72 h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除或硅油取出术,术中及术后行1次或多次伏立康唑玻璃体腔内注射.术后使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和/或滴眼,其中1例联合伏立康唑结膜下注射.结果 4例均成功治愈了角膜及眼内真菌感染,最佳矫正视力分别由术前手动/10 cm、光感、光感、手动/50 cm提高至术后0.8、手动/30 cm、0.05、0.2.除1例中央甘油植片不透明者外,其余患眼均获得有用视力.随访7~9个月,感染未复发.2例接受活性保存的角膜植片者随访中均未发生免疫排斥.结论 临时人工角膜下眼前后段联合手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继发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术方案,以伏立康唑多途径给药治疗该病获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滥用静脉注射的医原性问题增多,扩散性真菌病变导致的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发病率逐渐提高,但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比较棘手。本文复习近年的文献,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给予了分析和综述,早期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和保存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明确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筛选,洗眼消毒后,病变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观察疗效并隔日注射。结果本组患者32例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联合抗真菌滴眼液及全身药物治疗,痊愈27例,无效5例联合手术治疗,无一例治疗失败,痊愈率84.4%。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是治疗和控制真菌性角膜炎安全有效的新的给药途径,对治疗合并真菌性眼内炎的病例的有效性尚待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5.
经玻璃体途径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玻璃体途径治疗真菌性眼内炎董健鸿徐格致陈钦元关键词眼感染,真菌性/外科手术玻璃体切除术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常导致患者的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由于玻璃体手术的开展,使这类疾病的预后得以明显改善。现将我们所遇到的真菌性眼内炎患者5例经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3例(13眼)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随访1~2年,观察疗效。结果13眼中有6眼保存有用视力,眼前数指~手动者2眼,光感者1眼,眼球萎缩者2眼,2眼因术后疼痛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可拯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琦  彭晓燕  王红  刘毅 《眼科》2010,19(1):54-57
目的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6—2009年北京同仁医院经玻璃体培养确诊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患者9例(13眼)。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取前房水及玻璃体标本涂片和培养,4例进行血培养。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行玻璃体注药(两性霉素B)或(和)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主要指标视力,眼前节、服底表现,跟内液涂片及培养结果。结果男性2例,女性7例,4例双跟患病。平均年龄(38.33±15.49)岁。7例有明确发热史,自发热至出现眼部症状平均(26.43±24.81)天(2~60天)。无眼部外伤和内跟手术史。患者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遮挡为主诉。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等。临床可有或无典型前葡萄膜炎症表现,玻璃体炎性改变呈现团块状混浊,视网膜和(或)视网膜下黄白色浸润病灶。所有病例玻璃体真菌培养阳性。9/13眼玻璃体注药,10/13眼行玻璃体切除术。8例12眼随访(10.13±7.41)个月,11/12眼眼内炎得到控制,眼球保存,6/12眼视力提高。结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根据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玻璃体切除术取材培养可提高检出率。玻璃体切除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视力保持或提高。  相似文献   

8.
赵帅  高伟  赵燕麟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32-193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34眼)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结果:34眼中有30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两次前房注射,4眼感染复发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可挽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及眼内注药治疗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1例(11只眼)确诊为真菌性眼内炎者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随访1~3年,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中,有5只眼保存有用视力,眼前手动2只眼,光感1只眼,眼球萎缩2只眼,1只眼因术后疼痛行眼球摘除。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可拯救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目前眼科临床较常见、治疗困难及致盲率高的眼部感染性疾病。氟康唑是一种新的广谱抗真菌药物,该药由于具有抗真菌活性高、眼内穿透性强、副作用少和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等特点,成为目前治疗真菌最有效的药物。近3年来笔者遇到13例,按照病情作了临床分型,采用氟康唑局部或/和全身应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膜刺激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等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mo后17眼结膜伤口愈合,视力:光感~0.3。另2眼复发加重,其中1例放弃治疗,因穿孔发生眼内炎,选择眼球摘除1例。术后1a,6例患者打开结膜瓣,角膜上皮平复,角膜白斑4例和斑翳2例。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是一种有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的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43例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中,35例镜检发现菌丝,39例真菌培养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18d-56d,5d-7d开始显效,表现为溃疡开始愈合、上皮逐渐修复。全部病例治愈后无复发。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对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眼部机会感染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眼部机会感染误诊的原因。方法对4例(6只眼)的眼部机会感染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棘阿米巴性用膜炎误诊为单疮病毒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1例(1只眼);痤疮丙酸杆菌性眼内炎误诊为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1例(1只眼);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误诊为脉络膜转移性肺癌1例(2只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误诊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1例(2只眼),结论上述疾病按常规方法治疗无效和反复检查仍查不到致病菌时,应警惕少见的眼部机会感染的可能,必须做特殊检查(棘阿米巴、厌氧菌培养、真菌血液培养、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测等),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1例71岁因左眼反复红肿、"眼白"出现肿物男性患者, 否认外伤史, 在外院局部抗炎治疗无效。眼部检查见角膜缘、结膜近角膜处灰白色宽基底肿物, 上睑结膜面中外侧近睑缘处约3 mm×2 mm局部隆起。部分结膜肿物切除术后,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提示为结膜真菌感染伴鳞状上皮不规则增生及不典型增生, 眼分泌物涂片检查提示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鼻窦CT及MRI提示慢性上颌窦炎。诊断为左眼真菌性结膜炎, 行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后结膜肿物消退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8例真菌性眼内炎中,外源性感染3例、内源性感染5例,症状及体征不甚典型,初诊确诊率仅25%(2/8),易误诊为细菌性眼内炎或葡萄膜炎。治疗效果差,有效率仅25%(2/8),眼球摘除率达37、5%(3/8).疗效与是否及时手术有关。结论 细菌性眼内炎、葡萄膜炎经正规的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早行玻璃优柚溶涂片和培养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及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陈星  杨勋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64-2067

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预后通常较差,其药物和手术治疗目前比较混乱,一直在探索中。传统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新一代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全身或局部应用药物对治疗真菌性眼内炎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真菌性眼内炎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角膜清创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并术后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 真菌性角膜炎39例(39眼),采用角膜清创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术后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物及局部抗真菌滴眼液滴眼.随访3~6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生物羊膜愈合情况、角膜溃疡情况、视力提高情况.结果 36例角膜溃疡愈合,3例因羊膜脱落,再次行生物羊膜移植术,术后继续局部治疗,溃疡愈合良好.结论 角膜清创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并术后抗真菌药物结膜下注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6例(7眼)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 共6例(7眼),均无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史,无全身侵入性操作史.本病的特点是易发生于老年、女性、糖尿病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早期临床表现与一般葡萄膜炎相似.3例(3眼)行眼球摘除术,1例(双眼患者)死亡,1例(1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加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保存了部分视功能,1例失访.结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并且与一般葡萄膜炎相鉴别,早期施行玻璃体切除加玻璃体腔抗真菌药物注射可以保存部分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真菌性眼内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座Ⅰ期植入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例真菌性眼内炎HA义眼座Ⅰ期植入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 2000-2001年因真菌性眼内炎眼内容摘除和HA义眼座Ⅰ期植入11例,义眼座植入巩膜腔内,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10-14天,加压包扎3-5天。9例Ⅰ期愈合,除2例结膜伤口轻度裂开经药物治疗愈合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随访1-8月未见眶内感染或植入物暴露现象。结论 真菌性眼内炎可行眼内容摘除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术。HA义眼座巩膜腔内植入并发症少见,植入后外观满意,义眼片活动度佳,能达到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眼内炎18例18只眼,经玻璃体切除或人工角膜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角膜移植及玻璃体腔注药。结果:随访6-12月,2眼0.1以上。9眼手动至0.05,l眼无光感,6眼行眼球摘除或则除术。结论:真菌性眼内炎预后不良,但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