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6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43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心肌酶与对照组心肌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的升高与黄疸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心肌酶与对照组心肌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且与黄疸程度相关,随着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心肌酶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时的监测指标,但不一定造成患儿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2.
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本院24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比较胆红素脑病组与无胆红素脑病组血清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结果】①病因以感染因素占首位(51.00%),其次是围产因素(26.63 %)及溶血因素(9.30%).②胆红素脑病21例,溶血、感染为主要病因,各占8例.胆红素脑病组与无胆红素脑病组血清胆红素值及B/A比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开灵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A)、清开灵组(对照组B)和清开灵联用酪酸梭菌活菌组(治疗组)。结果:治疗组降低胆红素的作用与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开灵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缩短病程,易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血细胞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行双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63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相关指标。[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出率分别为57.61%、56.56%和47.09%;换血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及WB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Ca2+、血糖(BS)、pH变化不显著。[结论]双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几120例作为研究组及健康新生儿1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内毒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为(0.45±0.12)EU/m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存在正相关(r=0.215,P〈0.05),对照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与内毒素水平无相关性(r=1.013,P〈0.05)。结论新生儿内毒素水平与高胆红素血症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江  康旭丽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060-1062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2例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要求足月儿为出生14d之内、早产儿为出生1个月之内,研究组为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对照组为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临床常见病因如感染、围产因素、早产、ABO或RH溶血等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围产因素和早产。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围产和早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仍是城市郊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主要因素,围产因素已日益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发病病因。提高人们对围产期保健的认识,加强围产期监测、随访及宣教,是城市郊区医院产科及围产儿科医务人员的工作者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的使用更加有效、合理。方法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观察,黄疸明显的新生儿,被随机分成应用酶诱导剂组与未用酶诱导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黄疸出现较旱,TCB≥8,于3d内应用酶诱导剂组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其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低(P〈0.05),其中早产儿在该阶段发病的较多。两组在其他药物的使用和光疗所需时间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黄疸出现较晚,3~4d后TCB≥8,此时开始应用酶诱导剂组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其他药物的使用和光疗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酶诱导剂对较旱出现黄疸的早产儿、新生儿,有可能减少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对出生3d后才出现明显黄疸的新生儿,即使加用酶诱导剂也不能减少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酶诱导剂适用于较旱出现明显黄疸的早产儿、新生儿。  相似文献   

8.
韦林安  李丽  何群 《护理研究》2008,22(3):796-797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浆蛋白值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成抚触组和时照组。各5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几干预第1天及第3天、第5天摄入奶量及第1天、第7天的血浆蛋白值和胆红素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干预第1天血浆蛋白值比较、血清胆红素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5天摄入奶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血浆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可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胆红素,减轻黄疸程度及其对脑神经的潜在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时间及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间断光疗组32例.每目光疗8h停16h,共3d。持续光疗Ⅰ组22例,持续光疗24h;持续光疗Ⅱ组27例.持续光疗72h。结果3组血清总胆红素光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光疗后与光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4.563~9.672.P〈0.01)。间断光疗组与持续光疗Ⅰ组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56.P〉0.05),间断光疗组与持续光疗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86,P〈0.05)。间断光疗组和持续光疗Ⅰ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69.P〉0.05)。间断光疗组和持续光疗Ⅱ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14.20,P〈0.05)。结论3种方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均有效。24h持续光疗可迅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病儿住院时间且无明显副作用.可代替3d疗程8h的间断光疗。72h持续光疗疗效显著,但副作用明显,可用于重症病儿。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病理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不明原因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组)和56例同期分娩健康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性别、胎龄、产次、出生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生后第4天的体重下降率、开奶时间、母乳喂养率、排便次数分别为(2.87±0.94)%和(2.10±0.70)%、(4.012±1.01)h和(3.07±0.81)h、66.07%和23.40%、(2.34±0.94)次/d和(3.82±1.32)次/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可能与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开奶时间、喂养方式、排便次数有关。加强指导新生儿早期合理喂养,避免新生儿高胆后素血症发生的风险因素,动态监测胆红素,对及早预防、适时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玲  沈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4):620-622,625
【目的】分析围产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NHB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187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记录新生儿的性别、胎次、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评分、出生体重及头3d胆红素监测情况、合并症、母乳喂养及孕母情况。【结果】引起围产期NHB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母乳缺乏、出生后头3d体重下降、围产窒息、吸入综合征、宫内窘迫、高龄初产、胎龄、感染。其中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NHB发生率分别为41.0%、33.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剖宫产组合并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暂时性呼吸困难(TTN)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剖宫产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剖宫产组中母亲有妊娠合并症者NHB发生率为44.0%,略高于母亲无妊娠合并症者NHB发生率(40.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分娩、母乳缺乏同样要作为NHB围产因素并引起重视,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03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61例患儿符合ABE诊断标准设为观察组,其余4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母孕期情况、围生期情况、黄疸的发生发展过程、合并症等,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出生后体重下降程度、平均每日血清总胆红素(TSB)增加值、TSB峰值、TSB与白蛋白比值(B/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黄疸诊断日龄、围生期缺氧史及酸中毒是AB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严重黄疸诊断日龄大为保护因素,围生期缺氧史及酸中毒为危险因素。【结论】对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严重黄疸诊断日龄越小,有围生期缺氧史和(或)合并酸中毒,发生ABE风险越高;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积极纠正酸中毒,改善血脑屏障功能,有助于预防其发展为ABE。  相似文献   

13.
的:评价早期干预对防治围产期高危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所有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新生儿期采用NBNA法进行评价,婴儿期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评价。同时进行体格测定。结果:纠正年龄l周及4周时,高危儿组除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P〉0.05)外,其他各因素高危患儿组NBNA评分与正常儿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生后l周及4周比较各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获得显著进步(P〈0,05)。在婴幼儿期,随着干预的进行,高危儿各组与正常儿组之间神经运动发育的差距逐渐缩小,且高胆红素血症组有超前现象。在体重、身高、头围方面,高危儿各组除高胆红素血症组外在3个月时与正常儿组比较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过干预,于12个月时与正常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为预防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39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26.4%)、围产因素(25.5%)、母乳性黄疸(22.6%)、其他因素(16.7%)、溶血因素(8.8%)。结论:感染因素为首位因素,其次为围产因素,所以预防和控制新生儿感染及强调围产期保健是降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随机分为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中定期检测胆红素,了解胆红素下降情况,观察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天数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思密达和金双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日服思密达和金双歧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思密达和金双歧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108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及出生的新生儿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治疗纠正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纠正者(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关,纠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至非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状态终止妊娠,能提高新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月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常见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中心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342.2μmol/L的足月患儿113例,予常规治疗44例(常规组)及在此基础上予全血置换术治疗69例(换血组),比较两组病因及预后。结果本研究两组孕周、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及入院时TS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因以同族免疫性溶血占首位(51例,45.13%),其中换血组27例(52.94%),常规组24例(4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组无母乳性黄疸及无原因健康足月黄疸儿,与常规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相关性黄疸儿及围产相关因素黄疸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日龄换血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母乳喂养、健康足月无明显原因的重度黄疸儿予常规治疗并不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而对溶血、感染等病因导致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积极的换血治疗则可防止或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结论接诊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尽早明确病因并积极对因治疗,对溶血、日龄7 d的患儿行换血治疗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相反对母乳喂养及无明显病理因素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予常规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甘草酸苷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26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对症支持疗法及相应的病因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累计8h,疗程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甘草酸苷注射液1.5mL/kg静脉滴注治疗,疗程5d。结果治疗组治疗3、5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4.62、34.52,P〈0.01)。治疗组母乳性黄疸病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05,P〈0.01)。结论 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染二项即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3例新生儿分为非感染组(30例)、重症感染组(32例)、局部感染组(51例)。入院时及恢复期采血测PCT和hs-CRP,对三组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PCT和hs-CRP浓度明显升高,较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二项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中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血清中PCT、CRP的含量。结果:细菌感染组的PCT、CRP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组的PCT、CRP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PC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感染时PCT、CRP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动态检测其变化对疗效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