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进行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细胞主动免疫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直接分离骨髓树突状细胞和体外生长因子诱导扩增培养相结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再以500g/LPEG诱导其与NS1骨髓细胞融合,HAT选择培养得到两者的融合细胞,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外动物实验。结果融合细胞也能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NS1无此作用。体内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化B淋巴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瘤苗对荷NS1瘤BABL/C小鼠免疫治疗作用。方法:用灭活NS1瘤细胞及其裂解物免疫BALB/C小鼠活化的B淋巴细胞;以50%PEG为融合剂,将免疫脾B淋巴细胞与野生型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性培养、筛选融合细胞,以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荷NS1瘤小鼠2次。结果:融合细胞体在宿主体内的致瘤性降低;融合细胞瘤苗免疫治疗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逐渐减小、最终完全消失,小鼠存活期显著延长。结论:活化的B淋巴细胞与NS1细胞融合瘤苗能有效诱导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spleendendriticcels,sDC)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结果:融合细胞瘤苗本身无致瘤性。用融合细胞瘤苗免疫治疗荷瘤小鼠后,其瘤体消失,且在观察期60d内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1细胞融合瘤苗免疫荷瘤小鼠后,激发其体内存在的抗NS1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研究体外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瘤苗主动免疫诱导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观察其抵抗野生性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骨髓树突状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并在体外经灭活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后直接作为疫苗,然后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动物实验。结果:可从1只小鼠股骨中获得(3~5)×105个树突状细胞(DC),其纯度为95%以上,对混合T淋巴细胞具有强刺激活性。主动免疫同系健康BALB/C小鼠的试验显示,DC疫苗能诱导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免疫1次的动物首次受到肿瘤攻击后诱发肿瘤形成率为0%,再次攻击的肿瘤形成率为20%;而免疫3次的动物两次攻击的肿瘤形成率皆为0%。主动免疫治疗同种荷瘤动物的试验表明,DC疫苗也能抑制肿瘤生长,荷瘤动物存活率提高及生存期明显延长。结论:肿瘤抗原体外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宿主体内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性反应,且对荷瘤模型动物具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树突在瘤苗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对实验性骨髓瘤的继承性免疫预防与治疗治疗的作用。方法先前用骨髓DC作为佐剂,研制了DC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以及用灭活肿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体外脉冲的DC疫苗,并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性反应,且对荷瘤动物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RNA和趋化因子CXCL10基因共同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小鼠RM 1前列腺癌细胞RNA加载小鼠骨髓来源的DC后,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CXCL10基因导入DC,制备前列腺癌瘤苗;体内外实验检测该瘤苗诱导的抗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作用。结果转染CXCL10基因的DC上清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趋化作用;DC瘤苗所诱导的特异性效应细胞(CTL)对RM 1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经DC瘤苗治疗的荷瘤小鼠模型瘤体生长减慢,存活期延长;该瘤苗还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构建的前列腺癌DC瘤苗能够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免疫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康  郭伟鹏  李俊云  林青 《广西医学》2000,22(5):940-942
目的:探讨高温固化瘤苗诱发的抗肿瘤效应,为其治疗肿瘤患者提供依所。方法:用65℃/15min处理S180肿瘤细胞并制备成固化瘤苗,应用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TCR-STV(固化瘤苗)-MHC三分子复合体实验,观察其在体外诱导淋巴细泡杀伤活性;通过免疫预防接种和免疫冶疗荷瘤实验,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发的抗瘤效应。结果:固体瘤苗体外诱发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为78.8%;用其免疫小鼠可使小鼠获得对随后接种同源细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研究体外肿瘤抗原脉冲致敏的骨髓树突状细胞瘤苗主动免疫诱导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观察其抵抗野生性肿瘤攻南听免疫保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模型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骨髓树状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并在体外经灭活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后直接作为疫功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选择性增强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的体内相互作用,优化其体内抗原提呈的微环境,为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经Ltn重组腺病毒感染后(Ltn-DC),用3LLLewis肺癌细胞株的Mutl抗原肽冲击致敏,按不同剂量免疫正常同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子在DC诱导肮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建立肺癌的自发性肺转移模型,观察免疫治疗作用。结果:抗原肽Mutl刺激的Ltn-DC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在抗肿瘤免疫排斥反应的诱导过程中,必需有CD4+T和CD8+T细胞的参与;而在其效应阶段,则依赖于CD8+T细胞、B7/CD28的共刺激信号途径及γ干扰素(IFN-γ)的参与,并在诱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原肽刺激的Ltn-DC能有效抑制3LL细胞的自发性肺转移,具有更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通过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体内选择性趋化活性,能更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  相似文献   

10.
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从C57BL/6小鼠脾脏中分离DC,用重组腺病毒载体进行GM-CSF基因修饰,再与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抗Ia抗体磁珠阳性选择和贴壁培养富集融合细胞。结果经灭活的、由GM-CSF基因修饰的DC与B16.F10融合的FD-GM能在体内诱导出更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抵抗野生型B16.F10细胞的再次攻击,使经治疗的肺转移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肺转移结节显著减少。结论肿瘤细胞与GM-CSF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融合后进行体内免疫,能诱导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可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融合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①应用PEG融合技术融合树突状细胞和Lovo细胞,制备融合疫苗。②通过描记细胞生长曲线、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③通过检测疫苗的克隆形成率、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疫苗的成瘤活性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应。结果:融合疫苗呈悬浮生长,具有两种亲代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CD80、CD83、CD86等在融合细胞表面的表达较单纯DC显著丰富;融合细胞不出现明显的细胞倍增;融合疫苗在软琼脂上培养21d,未见明显的细胞克隆形成;通过^3H—TdR掺人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发现融合疫苗可强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融合疫苗接种于裸鼠体内观察30d,未见肿瘤组织生长。结论:融合细胞具有作为抗肿瘤疫苗应具备的低增殖能力和不成瘤的安全性;融合疫苗可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说明将其作为抗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are consideredto be primarily mediated by T cells.Based on theprevious data tha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umorcells can be used to be against tumor as a source ofwhole- cell antigens,and as well as the secretion ofcytokines and,or costimulatory molecules,manyof the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developed totreat tumor in animal model or clinical trials[1— 3 ] .However,tumor cells are poor antigen- presentingcells (APC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stimulatorymolecule e…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作B7.1/GM-CSF修饰的DC融合疫苗,并观察其在体外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制备完整表达GM-CSF的PC3细胞,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DC,应用电融合法融合DC和GM-CSF-PC3,构建B7.1/GPI蛋白并锚定于融合细胞表面;应用免疫荧光观察融合细胞形态及锚定稳定性;流式细胞进行融合细胞表形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分泌情况;MTT及LDH试剂盒测定融合细胞刺激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效应。结果:成功制备GM-CSF-PC3细胞及B7.1/GPI蛋白, 成功分离DC并表达DC分子标记;B7.1/GM-CSF融合疫苗高表达DC分子标记及前列腺癌标记;T细胞增值实验证明融合疫苗具有强烈的免疫刺激活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融合细胞具有比对照组更有效的肿瘤杀伤作用。 结论:电融合技术可成功诱导DC与GM-CSF-PC3融合,体外试验中特定修饰的融合疫苗可显著的提升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制备肺癌疫苗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其疗效。方法利用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用A549(人肺腺癌细胞系)细胞冻融抗原对其进行冲击诱导自体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产生。通过细胞毒试验及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和CTLs杀伤活性。制备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分组裸鼠经过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CTLs。结果 A549冻融抗原致敏的DCs增加CTLs增殖,诱导的CTLs对A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经过一次及多次接种后荷瘤裸鼠肿瘤生长减缓,并且肿瘤变小及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结论通过实验证实了肺癌细胞裂解物抗原来刺激树突状细胞治疗肺癌A549荷瘤裸鼠模型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为临床应用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肺癌疫苗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GPI-CD80融合蛋白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纯化的GPI-CD80蛋白与HepG2细胞共培养后用丝裂霉素灭活,制成肿瘤疫苗.设单纯丝裂霉素灭活的HepG2细胞为对照疫苗.将两组疫苗与裸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FN-γ量的变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CTL的活性变化;将两组疫苗接种于荷瘤裸鼠,测量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 脾淋巴细胞经肿瘤疫苗刺激后,OD值、IL-2、IFN-γ的量和CTL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荷瘤裸鼠平均肿瘤体积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PI-CD80融合蛋白能够抑制荷瘤裸鼠瘤体的生长速度,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淋巴细胞增生、刺激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增强CTL活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Yi PY  Yu H  Ma WX  Wang QQ  Huang CX  Li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67-1571
目的 观察跨膜型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TM)和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型mB7.1(mB7.1-GPI)二种免疫分子膜表面修饰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是否优于单种免疫分子膜表面修饰的瘤苗。方法构建pcDNA3.1( )/mB7.1-GPI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中,表达和纯化mB7.1-GPI。通过蛋白转染法将SEA-TM、mB7.1-GPI单独或共同锚定到EL-4肿瘤细胞膜上,制成瘤苗,观察这些瘤苗刺激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和分泌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量及抗肿瘤作用。结果mB7.1-GPI。和SEA-TM能单独或共同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体外有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分泌IL-2、IFN-γ的功能。mB7.1-GPI、SEA-TM、mB7,1-GPI SEA-TM锚定肿瘤细胞,制成的瘤苗,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mB7.1-GPI和SEA-TM双锚定瘤苗,显示出比单一蛋白锚定瘤苗更强的抗肿瘤作用。结论用蛋白转染法将SEA和mB7.1二种免疫分子同时锚定到肿瘤细胞膜上所制成的瘤苗,其抗肿瘤作用优于单种免疫分子锚定的瘤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