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估和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和颈前路钢板固定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方法经过标准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2013-09-2015-09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且应用Zero-P或传统颈椎前路钢板的患者,根据标准的Bazaz吞咽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吞咽情况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比较2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程度,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筛选出2013-09-2015-09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164例,其中Zero-P组80例,钢板组84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12个月以上随访进行吞咽困难评估。Zero-P组和钢板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总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7.50%和42.86%、18.75%和33.33%、11.25%和23.81%、8.75%和20.24%、6.25%和16.67%,根据非参数检验(Mann Whitney U test)结果显示,Zero-P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术后历次随访时间点均低于钢板组,P0.05。结论和传统的颈椎前路钢板相比,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器Zero-P能降低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大部分吞咽困难患者为轻度和中度吞咽困难,重度吞咽困难不常见,并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大部分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将得到自发缓解。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接骨板内固定在增加融合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使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B组18例使用Zero-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术后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B组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但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尸〈0.05)。结论:Zero-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49例于我院行前路手术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例,A组23例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B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13~39个月,平均23.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分别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JOA评分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无患者失访。A组病例手术时间为58±23 min,术中出血量为53±25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7.39%、4.34%、0、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18±3.06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78±3.21分,改善率为57.15%±29.67%,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B组病例手术时间为74±28 min,术中出血量为57±19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15%、30.76%、23.08%、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03±3.14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34±3.09分,改善率为58.74%±31.53%,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两组对比手术时间和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均可固定牢靠,两者治疗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对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10-2014-10我科收治的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31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术后能够得到完整随访的患者共有241例。根据术中对颈长肌及前纵韧带处理方式不同将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即缝合组,129例)、B组(即不缝合组,112例);然后再依据手术责任间隙分别将缝合组分为单节段缝合组(A1,72例)和连续双节段缝合组(A2,57例),未缝合组分为单节段(B1,62例)及连续双节段(B2,50例)组。通过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天、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A1、A2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与A2、B2两组相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1、A2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与A2、B2两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随访时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及SWAL-QOL评分在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在手术前后各次随访时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且手术节段累及越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零切迹融合器联合ADD 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5-03—2016-10行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25例内固定材料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联合ADD 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观察组),25例内固定材料采用前路钢板及钛笼(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7(7~32)个月。观察组1例(4.0%)出现吞咽困难,术后2周吞咽不适症状完全缓解;对照组8例(32.0%)出现吞咽困难,术后症状缓解时间2周~3个月;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椎间高度、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零切迹融合器联合ADD plus带翼可调节置换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可明显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兔颈椎不同术式内固定融合模型。方法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20只。A组行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颈椎后路椎板棘突间融合内固定术,C组行颈椎前、后路联合融合内固定术。造模后1个月和3个月,每组10只行安乐死取材,分别摄X线片、作大体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X线片可见A、C组固定节段椎间隙逐渐融合、消失,B、C组固定节段椎板棘突融合。术后1个月标本见骨小梁、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规则,骨外膜侧尚有部分纤维组织,表明其有骨化及成骨现象;术后3个月标本见类似于正常椎体骨或椎板骨,胶原纤维折光性强,方向有序。结论建立兔颈椎内固定融合模型方法简单、易行、可靠,为脊柱疾病治疗方法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Injury》2019,50(4):908-912
BackgroundPostoperative dysphagia is one major concern in th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spondylosis by us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with plating and cage system.Purpos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wo types of surger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on postoperative dysphagia, namely ACDF with cage alone (ACDF-CA) using Fidji cervical cages and ACDF with cage and plate fixation (ACDF-CP).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6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including 32 underwent ACDF-CA (group A) and 30 underwent ACDF-CP (group B). All enrolle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48 h, 2 months and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hen the dysphagia rate, 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 (SWAL-QOL) score and the thickness of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were recorded.ResultsAt 48 h and 2 months, the dysphagia rate and thickness of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while the SWAL-QOL score of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t 6 months.ConclusionFidji cervical cages could relieve postoperative dysphagia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with ACDF, especially at the first several months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单节段和双/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方法纳入颈椎前路融合术病例123例,单节段组50例,双/多节段组73例,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前软组织宽度,比较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单节段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8.29±3.98)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0.0%,均低于双/多节段组的(11.14±5.17)mm和64.4%。且无论高位(C4/C5节段及以上)或低位手术(C5节段以下),单节段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双/多节段术后。结论多节段手术可能是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和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针对相关人群的宣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 A组中36例采用Zero-P,B组中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 A组和B组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应用Zero-P和钛板并Cage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Cage组),40例应用Zero-P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Zero-P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Frankel分级、颈椎曲度、椎间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7(15.76±3.80)个月。2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无丢失。术后3个月,Zero-P组融合率高于Cage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钛板并Cage内固定融合术与应用Zero-P行椎间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椎间盘突出并脊髓损伤均可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但Zero-P具有术后早期即可获得较高融合率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远期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行ACDF治疗的10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Cobb角、颈椎弓深、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分别采用Odom法及Vaccraro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定,记录2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NDI明显降低,颈椎Cobb角和弓深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JOA评分、NDI、手术疗效优良率和同时间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相比,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持续时间更短,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ACDF中应用ROI-C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相比,ROI-C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赵康全  王晟昊  王羿萌  杨旭  杨惠林  皮斌 《骨科》2015,6(5):244-247,251
目的:比较新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与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ROI-C椎间融合的患者23例(ROI-C组),行前路钛板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的患者35例(钛板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常规复查颈椎正侧位X片并观察有无感染、食道损伤破裂、植入物移位、松动、断裂、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结果: 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钛板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平均随访14.1个月(12-22个月),ROI-C组1例发生吞咽困难,钛板组9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结论: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采用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比前路钛板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更具安全性。ROI-C较前路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在减少手术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