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政文 《养生月刊》2006,27(11):980-98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秋高气爽”四个字来描述人类对秋季的感受。其实呢,不少人从体力到情绪都有一些不适或烦恼产生,大致可概括为秋乏、秋燥、秋膘与秋愁,它们成为平安度秋的四只拦路虎。一防秋乏清晨醒来还想再睡,思考力下降了,四肢懒得动了,活力好像也大大下降了……,注意,“秋乏”傍上了你。医生分析:随着炎夏的“淡出”,天气转凉,你应该感觉舒服,可为何出现了种种困倦疲乏的感觉呢?原来,在不同的气温、湿度、气压等综合气象条件下,人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生理变化实际上是身体机能的一种自动调节,以便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这…  相似文献   

2.
夏去秋来,不少人在这时感到倦怠乏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为什么在秋天会感到倦怠呢?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关。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量出汗使机体水盐代谢失调,胃液分泌减少,导致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新陈代谢加速。这样,能量消耗处于旺盛状态,加之夏季气候炎热,使人难以入眠。因此,人们在夏天因缺乏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致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欠下了一大笔“夏消债”。  相似文献   

3.
一年四季之中,每当季节转换之时,人体在生理上总有一番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中老年和体弱多病者,“春困、秋乏”是其中最明显的两个典型表现。在秋高气爽、金风轻拂、气候宜人之际,许多人反而出现“秋乏”症状,如困倦乏力,眼涩头晕,提不起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4.
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贴秋膘”的习俗,说明大家都习惯在这个季节进补。但是,虽然时至金秋,“秋老虎”还没走远,天气仍然是湿热交蒸,盛夏余威未消,秋阳肆虐。  相似文献   

5.
飞蚊症: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感觉:有时睁眼或闭眼时,仿佛看到有蚊子状的光影在眼前晃来飞去。这种名为“飞蚊症”的所谓“毛病”其实是一些从眼球内视网膜或透明晶体组织脱落下来的细胞或微细纤维,随眼球的移动而飘浮不定。这实质上是眼睛的一种退行性变化,患近视的人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它对人的眼睛并无大的伤害。突发性喷嚏:喷嚏是人体排除鼻内异物的一种方式,属于人体的本能反应。突发性喷嚏有时虽令人尴尬,但却是人体应对机体的突然变化(如产生某些强烈的感情冲动),或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突然置身强光下或环境中多种成分改变)的应…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夏天人会特别容易困倦,无所事事就会打盹呢?”职员小李问其同事,同事答他:“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因炎炎正好眠嘛。”是的,俗话有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人体的生物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因此“人们出现“夏打盹”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秋季是由夏入冬、由热转凉的过渡季节,这个时期人体的营运机制随着外界的变化开始自行调节调整,调节过程中自然会消耗体内一定的元气和精血,适者可无感觉,不适者便会出现气血亏损的体征,如体乏、腰腿酸软、面色萎黄、脾胃不适等等,甚者可影响到血压、血糖等等。红枣药膳是针对此症具有一定效用的甜品,也是以食养生的佳品。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中风、雨、雪、云、霜、露、虹、雷等大气的物理运动与人类的关系,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和记载。《内经》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大气运动和变化会影响人体,人体对此也必然作出相应的反应。正如王充《论衡·变动篇》所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天气、气候对任何人都能产生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的生理适应调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健康人的体温调节和水液代谢是恒定的,为了保持这一平衡,当天…  相似文献   

9.
秋季天气逐渐变凉,秋风一起,雨水减少,温度下降,气候变燥,人体会发生一些“秋燥”反应。秋燥易伤津液,秋季饮食调养以润燥滋阴为主。另外,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老年人可根据秋天季节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疼痛是一种感觉,是人体接受内外的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感觉反应,它既是人体一种必备的感觉功能,又是机体遭受伤害刺激形成病理改变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此言是中医对人体肥瘦病理生理特点的某种概括。美国波士顿一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胖人血中的三磷酸腺苷酶作了测定,发现含量都低百分之二十以上。该“酶”在机体中起着调节纳和钾的水平的“水泵”作用,这种调节是消耗热量。瘦人血中含有足量此酶,营养物质借助该“水泵”完全“燃烧”,消耗较多热量,机体呈机能亢进状态,形成“多火”之体。反之,胖人血中该酶含量不足,营养物质不能完全  相似文献   

12.
苏菡  纪佳彤 《东方养生》2009,(10):76-77
秋季是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过渡时期。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需要人体调整适应,比如秋乏。  相似文献   

13.
钱伟 《科学养生》2012,(10):18-18
仲秋时节,很多老年人早上4点多就出门晨练,不少人穿着单薄。他们依据传统医学中“春捂秋冻”的古训,愈到冷秋,愈是衣服穿得少,认为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其实,秋冻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掌握好“冻”的度。所谓“秋冻养生”,是指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的逐渐降低,天气的转凉,人应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有意识地让身体冻—冻,以便逐渐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地适应寒冷天气,以达到强身健体、少生病的目的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病因病机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  相似文献   

15.
黄英 《科学养生》2014,(11):59-60
入秋以后,对我来说,又一轮养蓄阴气的周期开始了。 养蓄阴气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秋季阴气上升,阳气衰弱。这时期可以用低温来调节人体,也即调控生命能量的消耗,减缓新陈代谢。寒冷可以降低细胞分裂速度,抗衰老,延年寿。自小,家人就对我叮嘱道:"春要捂,秋要冻。"当时只知道,秋天身上有寒丝丝的感觉;到了冬天,即使冰天雪地也不怕冷。但是,对其养生健身的好处是并不真正明白的。  相似文献   

16.
1何谓“得气” 祖国医学中所谓的“气”,含义非常广泛: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抗御病邪的“正气”、“真气”、“阳气”、“营卫之气”、“经脉之气”……,也有泛指一切致病因子的“邪气”。而针刺“得气”的“气”,则是属于前者的范畴之内的。所谓针刺“得气”是指针刺入机体后引起的反应,也就是人体正气、阳气或经气的反应,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病人针刺部位的感觉和术者针下的感觉。针刺未“得气”时,术者针下空虚无物,病人亦无感觉。“得气”时,病人觉得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痛、触电、热、凉……的感觉,或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7.
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气冲病灶的一种反应,表现为川日病复发”(或称“退病现象”)。这种“旧病”含三方面:一是指现已痊愈的病日下的残余信息;二是指潜在的致病信息;三是指现在已患之病。中医学认为:“气不通则痛,血不通则肿”,人体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中气血不通或不大畅通的区域,皆可成为病灶区。随着练功者的内气(真气)有所增加,但在某一病灶区,内气尚不足于战胜外邪之气时,还不能顺利通畅,滞留在该病灶区,就有叫日病复发”的感觉。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气冲病灶也各不相同。如患有风湿症、关节炎的练功者。出现全身疼痛…  相似文献   

18.
健身专家提醒 ,由于天气闷热而造成的被动出汗对人体无益 ,通过运动主动出汗才有利于身体健康。由天气闷热造成的被动出汗只能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 ,但对能量的消耗很少。主动出汗能够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 ,加快新陈代谢 ,是人体为保持体内能量平衡、水平衡而进行的主动调节。从两种出汗的表现来看 ,被动出汗使人烦躁易怒 ,而运动后的主动出汗却能使人体感到很舒服。专家提示 ,虽然主动出汗能使人体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中 ,但健身运动一定要适度被动出汗无益人体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易阴虚阳亢,阳亢火气就大”。正常的火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当人体受到内火(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或外火(风暑湿热等环境变化)侵袭时,就会导致生理机能失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敏 《养生月刊》2006,27(11):1036-1039
一、理由1.通过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好好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解除疲劳。随着天气的转凉,人也从过激的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和人体从“暑湿”转到“秋燥”,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为摆脱这种疲乏的状态,最好能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充足的睡眠,好好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解除疲劳。2.阴虚体质者,容易在这个季节睡不好觉。秋天气候干燥,人体会出现“秋燥”现象:口干舌燥、皮肤干裂、虚火上升等阴虚症状。阴虚体质者,“秋燥”更会导致虚火上升、心烦易怒,从而影响睡眠,因此很多人会感到秋天的睡眠是乱梦纷纷。3.秋季是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