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1937年金显宅与司徒展首次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告本病7例,认为此病是一种肿瘤。1957年金显宅等又报告本病10例,改变观点,认为该病不是肿瘤,而是一种肉芽肿,根据形态特点,更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其特征是①本病可在全身不同部位出现单发或多发之肿块,同时伴有身体的一区或多区浅层淋巴结肿大;②肿块处之皮肤可出现瘙痒或/及色素沉着;③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大多持续性增高;④发病缓慢,病程长,不影响健康状态;⑤对放射线敏感。1962年张书盛与黄鸿年报告5例放射治  相似文献   

2.
<正> 本病于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氏首先发现,并以“嗜伊红球增多淋巴母细胞瘤”为名报告7例。1948年日本木村氏报告2例。1957年金氏等又增加16例。认为本病并非肿瘤而是肉芽肿,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59年饭塚氏将本病称为木村氏病。由于本病病因尚不甚明瞭,病变主要累及皮下淋巴结及软部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腮腺、四肢皮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淋巴结病变。本病以东南亚地区较为多见,日本最多见,欧美则甚少见。现将我们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伊红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病例罕见,其病因不明.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发现而得名,Kimura病首见于1937年金显宅等以"嗜伊红细胞肉芽肿"为描述名称的7例报告,1957年进一步描述了淋巴结组织增生,有大量嗜伊红细胞,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报告,同时提出其对放射线的高度敏感性,预后良好,但是并未提出对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变较广泛,除累及浅层淋巴结外,皮肤、肌肉、腮腺亦可受累。本病虽非罕见,但较少引起注意,易被漏诊。1937年金显宅和司徒展首先报告本病;称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957年金显宅等进一步研究,认为该病不  相似文献   

6.
嗜伊红细胞肉芽肿,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在早年文献中,对此病的命名很多,有称之为含嗜伊红细胞增多的骨髓瘤、颅骨肉芽肿、嗜伊红细胞反应性骨髓炎。以后才认识此病具有炎症和肿瘤两种性质。一般无全身物质代谢障碍,为一种使骨组织破坏的含有大量嗜伊红细胞的良性肉芽肿,故称之为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本病与韩、薛、柯氏病(Hand-Schuler-Chtistian disease)及勒、雪氏病(Letterer-  相似文献   

7.
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异常填殖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Hand-Schaller-Christian 病;Letterer-Siwe病。此病较为少见,其良恶性取决于属于哪一类。我院自1958年到1987年以来共收治20例,其中1例属于Hand-Schiluler-Christian病,1例属Letterer-Siwe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嗜伊红淋巴肉芽肿,于1937年首先由我国学者金显宅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 (木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 KD).此病全球至今报道约300例,本文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胃内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病,自1937年Kaüjser首次报告一例至今累计约有200例。1961年Ureles等将这种病命名为“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Idiopathic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Syndrom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其中Ⅱ型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肉芽肿是一个广义而又笼统的名称。其中包括发生在骨骼的称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简称EGB)。发生在腺体、淋巴结等其它部位的软组织,称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philic Lymphatic Granuloma简称ELG)。临床多见EGB。而ELG则为少见病。据国内文献报道迄今国内共报告ELG93例,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至今国内仅报道86例。我院于1984年1月至1985年12月门诊观察治疗一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李×,男,29岁,已婚,宁夏籍,农民,因全身淋巴结肿大一年余,于1984年1月来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左耳前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皮疹及瘙痒,继而耳后、颈部、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亦逐渐肿大,曾于1983年9月在某院就诊,骨髓穿刺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用强  相似文献   

13.
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Hand-Schuller-Christian病;Letterer-Siwe病。此病较为少见,其良、恶性处决于属哪一类型。我院1958~1987年共收治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病。临床上较少见,国内报道56例,均为男性,耳鼻咽喉科文献国内未见报道。国外近年来在耳鼻咽喉科文献中才有报道,但多发生在耳部。本文报告1例女性蝶筛区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女,30岁,头疼5年,右眼失明1年,左眼突出、失明半年,按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交叉蛛  相似文献   

15.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亦称“伴有异常蛋白血症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淋巴肉芽肿病X”“慢性多源性免疫增生综合征”,是近几年才被确定的一种新的疾病。自1973年Luckes、1974年Frizzera等确认本病以来,引起了临床和病理学者的注意,相继有不少病例报告。近五年来,仅就笔者所查阅到的国外文献中已有132例。国内廖清奎等于1978年报告第一例。可见本病并非罕见。  相似文献   

16.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ELG),是一种罕见的、病因未明的、多累及头颈部软组织及浅表淋巴结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现将就诊于本科的1例表现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KD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7.
血管淋巴样增殖伴嗜伊红细胞增多症(Anziolymphoid Hyperplasia WtihEocinophilia,简称 ALHE)为一原因不明进展缓慢的良性疾病,为了使临床上对本病有所认识,我们通过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历史与命名ALHE 的命名较多,1909年日本片山首次报导本病,1937年我国金显宅、司徒展报告并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淋巴母  相似文献   

18.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cosinophilia简称AHE)是一种少见疾病,活体组织检查以大量淋巴样细胞、嗜伊红细胞浸润、血管增生为特征。本文报告一例表现为头皮多发性肿块,经手术切除后随访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atic granuloma,简称ELG)系一种病程长、巨大瘤样肉芽肿,病因发病学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报道62例(1980年4期天津医药——肿瘤附刊)在1971.6~1978.6八年中,我院共收治本症患者23例,除1例临床诊断外,余22例均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颌骨嗜伊红细胞肉芽肿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仅占0.3%,但在诊断及治疗上却易与其它颌骨疾病相混淆。本文就所诊治的二例报告如下。并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