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曾红文  赖耀铭  刘婉玲 《新中医》2015,47(12):200-202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2组均进行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的量表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2.9%,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纯的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针药并用调和阴阳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针灸加中药调和阴阳与传统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痉挛性瘫痪肢体肌力、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同时接受针灸及中药治疗,而对照组仅接受传统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偏瘫肢体的肌力、肌张力及ADL的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1.8%,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ADL的改善,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药并用调节阴阳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力及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张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药物治疗、井穴麦粒灸和现代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刘氏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S)、简式Fugl-Meyer量表(S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S、SFMA和FI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刘氏毫火针优于电针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分别采用温灸疗法和传统针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的痉挛程度,痉挛指数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温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评估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对于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将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对照组进行针刺和常规康复训练,均以治疗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ADL量表评定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改良Ashworth法评估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结果:2组治疗后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痉挛程度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康复训练、针刺对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效果显著,亦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侧下肢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毫针针刺、痉挛肌电疗、关节被动运动、肌肉持续牵拉训练、肢体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异常姿势矫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侧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0.0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中药结合康复疗法;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康复作业治疗.2组均予相关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d,于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分别以改良后Asthworth法、CSI评分法、Barthel指数评定其痉挛状态、肌张力变化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积分、痉挛状态积分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积分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而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都较高,差异也不明显,但治疗组的治愈加显效率为70%,优于对照组的43.34%(P<0.05).结论 中药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从而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愈和显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2.
高雁鸿  粟茂 《四川中医》2014,(1):150-15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以调神解痉治疗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标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Barthel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程度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P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3.
《河北中医》2021,43(6)
目的观察拮抗电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康复训练、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拮抗电针法治疗。2组疗程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肌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8.2%(43/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腓肠肌、胫骨前肌电位值及屈髋肌力、伸肌肌力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评分均升高(P 0.05),下肢肌力评分均降低(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腓肠肌、胫骨前肌电位值及屈髋肌力、伸肌肌力MM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拮抗电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可有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改善痉挛程度、肢体功能和肌活动能力,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分级评定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FAC及上、下肢Fugl-Meyer积分[分别为(73.47±18.66),(3.69±0.36),(47.23±13.86),(29.37±7.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23.21),(3.18±0.45),(39.48±14.13),(24.73±7.69)分](P<0.05,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中风回春丸结合电针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能提高上、下肢运动能力,能改善患者步态,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处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的针刺治疗配合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评分)、肌力(痉挛程度)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0级、Ⅰ~+、Ⅰ级人数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级、Ⅲ级、Ⅳ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采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上肢痉挛性瘫痪,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新Bobath组采用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分别对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新Bobath组和治疗组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均有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新Bobath组(P﹤0.01)。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技术对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