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36例予单纯针刺拮抗肌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5次,休息2 d,每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80.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对于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加肌力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针刺拮抗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廖华薇 《四川中医》2006,24(9):107-108
目的:总结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肌张力下降级别例数。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分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下降2、3级例数、FIM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统计比较,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拮抗针刺合关节松动术在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痉挛量表疗效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2个疗程时2组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但同期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刺拮抗肌为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为主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踝关节 CSI 评分[(10.70±1.49)分比(11.60±1.17)分,t=-2.586]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7.40±13.91)分比(54.65±8.41)分,t=4.200]、Barthel指数评分[(69.15±12.43)分比(57.65±8.35)分,t=4.475]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的患者分布较同组治疗前变化明显(χ2值分别为10.627、10.261、10.200,P 值均<0.05)。结论拮抗肌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每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下肢痉挛评级、临床痉挛指数、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疗程开始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3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下肢的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应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改善痉挛程度明显,疗效优于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分析其疗效及康复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同时2组均于BTX-A治疗24 h后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肌张力及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3个月的股内收肌群、腘绳肌、腓肠肌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3个月的下肢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联合应用针刺联合电刺激引导下BTX-A肌肉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降低下肢肌群肌张力,并可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督脉排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排针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MS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两周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下肢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FMM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远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辰时腹部艾灸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0例,脱落4例)。对照组予内科基础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辰时(7:00-9:00)采用八卦灸盒行腹部艾灸(中央灸盒对准神阙穴),持续2 h,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采用肌骨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患侧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度,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患侧踝关节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善程度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前肌第一层厚度、羽状角度数及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44/47),高于对照组的80.4%(37/46,P0.05)。结论:辰时腹部艾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与肌肉结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陈琳  徐守宇 《新中医》2018,50(7):68-71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大秦艽汤。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肢痉挛改善率、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上肢痉挛总改善率观察组为70.59%,对照组为51.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HI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血清Hcy与NSE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Hcy与NSE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可以改善患者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和上肢功能,缓解神经受损,降低卒中相关蛋白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对卒中后肢体重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表面肌电信号变化,探讨其对缓解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时测定两组患者健患侧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同时进行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患侧腓肠肌RMS、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侧下肢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毫针针刺、痉挛肌电疗、关节被动运动、肌肉持续牵拉训练、肢体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异常姿势矫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侧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0.0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2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112)和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痉挛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巨刺法+痉挛治疗仪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及关节前屈、外展、后伸的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CSI评分和上肢、下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前屈、后伸和外展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BI评分、PRO评分和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巨刺法配合中药熏洗及痉挛治疗仪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抑制患者痉挛程度,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对痉挛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接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情况好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和QOL-BR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可显著改善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曾昊 《四川中医》2020,38(2):188-191
目的:探究"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及对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对象,按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痉挛分级、下肢肌力及粗大运动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痉挛分级和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痉挛分级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屈髋肌力评分、伸膝肌力评分、踝背曲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腹四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更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下肢肌力、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5例加用头部穴区推拿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5例予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组均以治疗20次为1个疗程,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及微量元素血钙、锌、铁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肌张力M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钙、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锌、铁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头针联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儿肌张力状况,增加微量元素水平,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建立及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强化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下肢痉挛状态、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