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般认为得食痛减是虚寒性胃痛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但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临床上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上投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可获佳效。近10余年来,笔者在诊治胃痛病例时,观察到得食痛减不是虚寒性胃痛的唯一特点,痰热型、寒热错杂型、寒湿型胃痛中亦较常见,如胃小弯、胃窦、幽门等处糜烂充血水肿以及十二指肠球炎等,如出现得食痛减时,一般属脾胃  相似文献   

2.
胃痛 ,又谓胃脘痛 ,以其病在胃 ,痛为主症。然形成之因 ,不越外感内伤两途。外感者多为寒邪直中 ,内伤者有气血阴阳之异 ,证之临床 ,稍有心得。仅治疗大法 ,略举其要。1 辨证要点胃脘疼痛 ,其辨证要点可为 :暴病多寒 ,久病多热 ;新病多实 ,久病多虚 ;初病在经 ,久病入络。拒按为实 ,喜按为虚 ;得食稍可者为虚 ,胀满胃食者为实 ;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 ,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胀而呕逆 ,多为气滞。痛而固定 ,乃为血瘀。察舌辨之 ,有苔为实 ,无苔为虚 ;苔白主寒 ,苔黄主热 ;舌苔白厚 ,寒湿中阻 ;舌苔黄腻 ,湿热壅结 ;舌苔黄白相间 ,寒热…  相似文献   

3.
一、温阳健中毋忘通补张景岳云:“心腹痛有虚实,辨别之法,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者为实,久痛为虚,暴痛多实。”此乃辨证总则。临床上慢性胃痛,迁延日久,脘痛悠悠,痛时喜按,饥时易发,得食较缓,苔薄舌淡,脉濡软或沉小无力等中虚见证者,一般以温阳健中为法。脾为阴土,肝为乙木,脾胃既虚,肝木乘机克贼,而成肝木郁陷,脾失升举之候,临床多见脘腹胀满,故温阳健中,毋忘通补。因而从培土泄木立法,每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阳虚者加入炮姜、肉桂、吴萸、白芍,气虚者加入炙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笑梅主任医师,擅治妇科杂病,对痛经之辨治,尤其独到.他认为,痛经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及虚实之辨,原发性痛经多数是由精神创伤而致,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实者有寒凝、气滞血瘀或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及肝肾亏损.实者多痛于行经之前,经通而痛减,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往往与引起禀质有关.兹根据其临证经验,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5.
<正>暴泻是因邪袭肠道、传化失调、水谷清浊不分所致。以发病急骤、突起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为特征的常见急症。其病位在肠,涉及脾、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尤为多见。根据病证可分为肠道寒湿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津气亏虚证、阳脱证5型。泻久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因暴注泄水极易  相似文献   

6.
1中医对痛证的认识中西医都认为:疼痛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就目前医学发展而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缺乏对疼痛定性定量的精确的客观检测手段,是一主观症状。中医很早就对疼痛产生的机理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痛证机理的高度概括。就“不通”而言,它包含了气滞、血瘀、痰湿等致病因素。气滞、血瘀可以因虚而滞,也可以因实而滞。痰湿、气虚同样也可以导致不通,而产生疼痛。因此,将痛证分为虚痛与实痛两大类。虚证疼痛多为隐性疼痛,时发时止,喜揉按;实证疼痛多为剧痛,突发性或持续性疼痛,拒按压。前者多为久病或体虚者…  相似文献   

7.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的疼痛而言。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隧,气机逆乱,气滞血瘀,络道不畅所致。可见于胰腺炎,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肠寄生虫,消化道肿瘤等病。一、辨证要点腹痛一证,不外虚、实、寒、热、气滞、血瘀诸端。一般而论,实痛拒按,虚痛喜按,饱则痛为实,饥则痛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寒痛减为热,气滞腹部胀痛,痛无定处,血瘀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二、治则方穴 (一) 寒邪内阻主证:腹痛急暴,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舌苔白润,脉沉紧。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可涉及临床各科疾病,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其证候虽错综复杂,然往往是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从中医角度来看,痛证病机不外虚与实。痛证之虚表现为“不荣则痛”;痛证之实表现为“不通则痛”。全国名老中医刘茂甫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虚所致痛证多与肾虚有关,  相似文献   

9.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分疼痛而言,可分为寒、热、虚、实性.本文所谈腹痛为虚寒性腹痛.主要症状:腹部绵绵作痛,时痛时止,痛时喜按、得温则减,遇冷更甚,纳呆腹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诸病源侯论·腹痛诸候>:"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均提到虚寒性腹痛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尤以青年为多见。张景岳曾指出:“实痛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人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临床上往往有异常情况。就以痛在经前属实、经后属虚,痛而拒按属实、喜按属虚来说,对某些不典型的病例,就不能以此作为绝对依据。痛经的原因,大多系经血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多为实证。然而有部分病例,经量虽多,依然腹痛,有时下瘀块后痛势略缓,少顷又剧,反复发作,甚至经血愈多腹痛愈甚,这种情况较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上述症状似平出现于经血排出以后,但不能作为经后痛  相似文献   

11.
食少纳呆一证,临床较为多见。治者常用香砂枳朴曲麦陈皮等,以冀郁散滞行,升降谐调而思食纳谷。但结果往往是效者少而不效者多。盖食少纳呆一证,无不本乎脾胃。脾胃之气健运,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必滞而食少纳呆。可知该证有虚有实,其实者多由气滞、湿郁、食伤;虚者不外阳气虚与阴血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者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上述理气消导芳香开胃之品,用于实证,尚可取效;使之虚证,难免有损。  相似文献   

12.
<正>熊继柏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4批、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他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疾病,并有许多独到的经验,学生有幸跟师待诊学习,获益颇多。熊继柏教授根据古人的经验总结,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痛经,取效显著。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分。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凝,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  相似文献   

13.
经行腹痛乃妇科常见、多发病症,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楼凯凌主任医师每于临证必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认为痛经治疗首辨虚实,并灵活运用行滞、散寒、化瘀、清热、补虚、泻实等法,对于久病虚实夹杂者,注重补泻兼顾。自拟"痛逆方"用治实痛者、"八珍理痛方"疗虚实夹杂之痛经,令气顺血和,月水畅通,则痛可蠲,选方精当而多效验,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胸痹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病症 ,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本病的辨证 ,应辨明虚实 ,分清标本。标实又当辨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之不同 ;本虚亦须分清气、血、阴、阳、肝、脾、肾亏虚之各异。一般病程短而痛甚者为实 ,反之为虚 ,此不难辨。而临床上往往是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本虚标实等虚实挟杂之证 ,务必详审细辨 ,方可对症治疗。胸痹之证 ,多见有胸痛。首先是辨疼痛的性质。一般来讲 ,疼痛瞬间即逝者轻 ,持续不解者重。疼痛偶发者轻 ,发作频繁者重。 (1)闷痛 :憋闷而痛。若闷重痛轻而无定处 ,…  相似文献   

15.
自古缺乳之证,不外虚实二因:虚者脾胃素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多见乳汁清稀,乳房柔软,面色少华,神疲食少之征;实者肝郁气滞,经脉涩滞,乳汁运行受阻,见有乳房胀硬而痛,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之候。故治之法亦不外有二:虚则补气养血,方如傅山通乳丹之类;实则疏肝解郁,方如下乳涌泉散之属。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小儿常见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儿科主任肖和印教授认为小儿便秘常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虚者多因气血亏虚、津液不足,实者多与乳食积滞、燥结气滞有关,故应运脾导滞、攻补兼施为法,其多年来致力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教授认为"痛经"有虚实寒热,核心为瘀。先天禀赋、贪凉饮冷、感受外邪等均可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形成瘀阻,瘀存则气血难以通流全身,补虚之力难以畅达,尤以肝、肾、胞宫为甚,故化瘀为治疗之首。有虚实之分,虚则风寒乘袭使气血不畅,积冷结气而成瘀阻;实则风寒湿等邪客胞中,凝于经络,淫于冲脉及胞宫,发为瘀阻,更有瘀而化热等机变。据痛、经、兼证、舌脉,四辨之法全面分析,辨明虚实,痛经本源:"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大多可揉可按为虚,拒揉拒按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经水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创立通经止痛汤,小茴香、炮姜各10g,延胡索、香附各15g,五灵脂、蒲黄各10g,荔枝核15g,肉桂10g,白芍15g,炙甘草10g,温化瘀滞、兼顾活血,化瘀止痛,辅以兼证之药;临证病因各异,表现不同,既要抓住辨治根本,又须据不同兼证,加减化裁,因证制宜,药到病除;对未发现有形实邪的痛经,疗效显著;兼有癥瘕等有形实邪的痛经,也有较好疗效,疗程更长。附痛经(寒凝血瘀)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8.
正呕吐的病因病机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脏病的简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证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脏气虚亏为主,标实则以瘀血痰阻相关,兼以气滞寒凝等。 血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标证之一。气虚又是血瘀之因。气虚则无力行血,而引起血瘀。血瘀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痛有定处,胸  相似文献   

20.
历阅仲景之书,其论腹痛甚详,既有专篇论述,散见于诸篇者亦多,涉及方剂30余首。诊察辨证,条分缕析,立法组方,严谨缜密,复习之余作一粗略探讨,以冀发掘。1 诊察方法1.1 辨虚实,四诊合参腹内有诸多脏腑,又为手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所过。故相关脏腑、经脉受邪,气血瘀滞,虫积宿食,腑气不通,皆可致痛。辨别致痛之因即求本之法。仲景辨腹痛平脉辨外,更首创了腹诊,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诊察腹痛的内容,为后世腹诊奠定了基础。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该条文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