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学敏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特发性震颤,治疗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新方案。石院士认为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病机为窍闭神妄,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诱发颤证。治疗应醒神开窍,安神定志,调和阴阳,并强调"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石学敏院士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在其从医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通过"醒神、调神、安神",在改善特发性震颤患者不自主运动方面均显现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石学敏院士针对本病提出以"调神"为本、分期治疗、辨证选穴的治疗方案,同时强调针刺顺序及手法量学并辅以灸法,可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3.
"凡刺之针,必先治神",石学敏院士秉着百病以调神为先的原则,擅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取穴以内关、人中严格的手法操作为主,兼以随证加减。本文列举4例病案,归纳总结石老调神大法在治疗口腔科疾病中的运用,分别是:灼口综合征,失味症,放射性口干症,失音症,从而显著证实了调神针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石学敏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杏林楷模""鬼手神针",于1972年首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主要运用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的脑卒中。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醒脑开窍针法"逐渐被拓展使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收效显著。但针刺多选取眼区及头面部穴位,针刺补泻手法报道甚少。查阅《灵枢》《难经》等古文献记载,结合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整理归纳古文献、传承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学术思想,对"调神开窍针法""八脉交会穴""经筋刺法"在治疗睑废临床中的运用加以剖析,对针刺照海、申脉、风池、通里等穴补泻手法加以阐明,以供广大针灸学者参阅。  相似文献   

5.
总结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指出,难治性面瘫病位在面部经筋,核心病机为正虚瘀阻,经筋不利,提出“活血祛风,疏理经筋”为治疗准则。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发微,以近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腧穴,整体调摄。将透刺、排刺、刺络拔罐紧密结合,明确施术手法量学,促使量效最优化,针刺过程治神为要,以求神应效佳。  相似文献   

6.
剖析袁青教授调神针法结合针刺手法量学诊疗模式的学术特点及步骤量化。调神针法是袁青教授基于《灵枢》“凡刺之真,必先本于神”的理论基础,从靳三针临床实践中提炼形成的针刺治疗方法,针对临床上病程冗长、影响身心健康的部分疾病有着良好疗效和巩固作用,该方法重视临证选穴、施术手法及剂量选择,与石学敏院士创立针刺手法量学拟定最佳疗效的理念相吻合,运用针刺手法量学中提高针刺规范性、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等手段,形成调神针法结合针刺手法量学诊疗模式,增加调神针法的普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总结杨骏教授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经验。杨骏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迁延、气血亏虚、久病入络,指出临床常规针刺方法很难取得明显疗效,针对本病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运用"长针透经穴刺""滞针提拉刺法""健侧平衡对刺"3种针刺手法,有效改善面部后遗症状,达到牵正纠偏之功。  相似文献   

8.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武连仲教授治疗本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总纲,以"维筋相交、巨刺法"理论为特色,巨刺颔厌、巨髎穴,采用经络辨证、表里辨证,并根据本病分期、分型论治,发病前期以疏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采用毛刺法,选穴少、手法轻;发病中后期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为主,采用深刺法,选穴多、手法重;并结合武老创立的风池四刺、睑缘攀刺、巨刺法及针刺得气量学要领,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石学敏院士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他以脑腑立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上而确立的。石学敏院士认  相似文献   

11.
介绍石学敏院士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调神"思想和临证经验.石学敏院士认为脑主神明,并根据中风病的病机提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为"脑髓空虚,神机失用",治以益精填髓,调神益智.治疗重点在于"调神",分醒神(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养神(百会、四神聪、神门、四白、风池、完骨、天柱)两部分取穴,具有严格的手法量学标准,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星 《中国针灸》2008,28(10):743
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和现代解剖知识的指导下,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石学敏院士对治疗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的穴位制定了科学、严谨的针刺方法和相应的量学要求,它包括医患的体位、针刺的角度、手法、得气的量等。正确掌握这些穴位的刺法是学习、理解《石学敏针灸学》以及"醒脑开窍"针法和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的关键。本文就石学敏院士穴位针刺的部分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总结雷虹主任基于“治神调神”理论刺人中穴的临床经验。雷主任针灸治疗以“治神调神”为治疗原则,熟读经典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取穴善用“人中穴”,手法强调中到重度刺激以调元神,采用雀啄法,广泛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针灸》2021,(2):189-191,220
介绍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证治经验。孙教授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各有侧重。急性期强调西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尽早针刺治疗,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恢复期采用"滞针提拉"法,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后遗症期重视调神。治疗过程中强调灵活取穴和经颅重复针刺法、"滞针提拉"法、点按法、巨刺法的应用,结合电针、靶向注射。孙老还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琰 《河南中医》2016,(4):573-575
"神"的异常会影响气血运行而诱发各种疾患,王丽平善于使用百会、神庭、印堂、承浆四穴先调患者的"神",通过安神定志的方法,对治疗起到极大的作用。操作方法:取1寸针,百会、神庭逆经斜刺,印堂顺经斜刺,承浆直刺,进针深度透皮即可,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感,无需手法补泻,留针20 min。王丽平将"调神四穴"运用于临床,治疗多动症、中风、不寐、癫痫、痴呆、头痛及郁证,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刺的疗效除了与治疗的时机、穴位、手法有密切联系外,与"治神"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有道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盛衰息息相关,人的情绪、精神、意识等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气血。《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记载。针灸"治神"对于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治神"是针灸治病大法,为针灸治病的要旨。治神,贯穿了针刺的全过程,针前的察神、定神,针时的候神辨气,针后的守神养神。神者,生命之本。治神,包括治医者之神和治患者之神,只有医患相互沟通配合,治之以神,才能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结合石学敏院士调神降逆针刺治则,从中风后呃逆病变与脾肺肝肾及脑的相互关系立论,对中风后呃逆的立论依据及发病机制作了新的理论探析,认为治疗本病重在调神,调神是降逆的基础,降逆有利于调神,提出其病机理论为"窍闭神匿,胃气上逆",并制定了调神降逆针法的处方和量学规范。  相似文献   

18.
<正>"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于70年代初提出的,针对中风的基本病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清窍,而导致的"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提出的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治疗大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用以治疗"脑神不用"为病因病机的各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石学敏院士切中中风病病机,强调整体观念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独创"通关利窍"针刺法。导师杜宇征在应用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发现,针刺治疗介入越早,疗效愈好。而针刺手法的刺激量也应遵循"气至病所,病深则刺深"原则。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石学敏院士创新性地提出高血压的发生是"气海失司"的结果。其以气海理论为基础创立了以人迎穴为主穴,配以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降压效果显著。石院士这一针刺技术既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又是对前人理论的发扬和创新。通过病案分析,对"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思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