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治疗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 5位 ,死亡率占第 9位。其恶性程度高 ,临床症状出现迟 ,早期诊断困难 ,患者就诊时多属晚期 ,根治机会少 ,预后极差。虽然医学研究和检查手段在不断发展 ,但胆囊癌的术后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胆囊癌在肿瘤发病率中占 0 .6%~ 3 % ,女性发病较高。胆囊癌在胆囊切除标本中的检出率为 1 %~ 3 %。胆囊癌极少发生在年轻患者 ,在我国 ,胆囊癌最小年龄为 2 8岁 ,最大年龄为 87岁 ,平均5 9 .6岁 ,高峰年龄为 60~ 70岁。一般认为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胆囊结石所致慢性炎症、胆囊息肉、胆总管囊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癌组织中Krüppel样因子8(KLF8)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4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0例胆囊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KLF8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1月.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矫正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KLF8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KLF8蛋白在胆囊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 (31/40)和27.5% (11/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0,P<0.0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KLF8蛋白在胆囊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 ±0.03和0.22 ±0.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0,p<0.05).胆囊癌组织中KLF8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胆囊结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5,0.227,0.029,0.062,P>0.05);而在肿瘤的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7,P<0.05).40例获得随访患者中,KLF8蛋白表达阴性的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3年累积生存率为44.4%;KLF8蛋白表达阳性的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3年累积生存率为2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37,P <0.05).结论 KLF8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升高,这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胆囊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81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胆囊癌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肿瘤不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法.结果 Ⅰ、Ⅱ、Ⅲ、Ⅳ期胆囊癌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早期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胆囊癌预后很差,术后5年存活率约为5%[1].因此,胆囊癌的治疗对外科医生而言,仍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是指术前拟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在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发现的胆囊癌.我国的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UGC患者也越来越多.2002年8月至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641例胆囊癌患者,其中UGC患者占9.8%.由于缺乏对UGC治疗的大宗病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尤其在初次LC是否影响UGC患者预后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1].  相似文献   

6.
胆囊癌诊断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 分析我院近3年38例胆囊癌诊断过程. 结果: 本组胆囊癌患者中近66%有临床症状的变化,44.7%有胆囊钙化,62%有CA-199升高. 结论: 症状发作规律性改变、胆囊钙化和CA-199升高是胆囊癌变过程中比较有意义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陕西省胆囊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陕西省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回顾性收集分析陕西省10地市12家三级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 627例胆囊癌患者资料.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和核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陕西省12家三级医院2009-2013年胆囊癌占同期胆道疾病的2.54%,占同期普通外科疾病的0.87%,胆囊癌绝对发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胆囊癌发病平均年龄为(64.3±11.1)岁,男女比例为1.0:2.3;关中平原地区发病高于陕南和陕北地区;农民较其他职业人群高发;59.3%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3)胆囊癌的病理类型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恶性程度较高;就诊时TNMⅣ期病例占58.3%,晚期病例居多是导致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4)手术切除率为42.6%.结论 陕西省胆囊癌仍处于高发水平.对于高危人群,应采用B超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普查及定期随访,以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并采取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胆囊癌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胆囊癌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疾病,1777年Stoll即有报道.胆囊癌虽然仅占所有肿瘤的0.8%~1.2%,但却是最常见的胆道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占第5位,其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CI=4.52~10.02,P0.01)。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ⅢB、Ⅳ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MMP-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胆囊癌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MP-2在41例胆囊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正常胆囊组织未见MMP-2表达,41例胆囊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36例(占87.8%),MMP-2表达的强度与肿瘤TNM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 结论: MMP-2在胆囊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MP-2可作为评价胆囊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胆囊癌在胃肠道癌症中位居第五位,同时它也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80%~95%。这种肿瘤预后不佳,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平均中位生存期6个月。因为胆囊癌在进展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而术后确诊为胆囊癌的发生率为0.5%~1.5%。如果术前怀疑患者胆囊癌,则不应通过腹腔镜手术。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定了胆囊癌的发病率有地理和种族的显著差异: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发,东南亚地区也比较高,但在美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区发病率较低。环境诱发因素在胆囊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胆石症、胆道和寄生虫感染的慢性炎症是最好的例证。在过去的10年里,改进成像技术和改良根治的手术方法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帮助延长胆囊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对于R0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其总体5年生存率为21%~69%。在将来,潜在的诊断标志物的发展将对那些种族易感性或已知胆道解剖异常的人群提供早期筛查诊断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特点,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组共21例意外胆囊癌,术中发现有10例,术中即时行胆囊癌根治;术后发现有11例,行二期根治手术8例.结果 所有患者中早期(Nevin Ⅰ期、Ⅱ期)占11例,预后较好,有6例长期存活,另5例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中晚期患者(NevinⅢ期以上)共10例,预后差,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统计发现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与术中即时发现的胆囊癌惠者相比其临床分期明显较早,其生存率也较高(P<0.05).结论 对于NevinⅡ期以上的胆囊癌必须行二期根治术,可以减少癌残留,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胆囊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胆囊癌约占新发恶性肿瘤的0.6%, 占恶性肿瘤相关致死疾病的0.9%。目前已确定的胆囊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及肥胖等。手术切除是早期胆囊癌的唯一治愈手段, 部分中晚期胆囊癌可通过扩大性切除达到根治目的。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是否联合胆管切除、血管重建和多器官切除仍存在一定争议。在新辅助治疗后, 高达1/3的局部晚期胆囊癌患者可从二次手术治疗中获益。仅有少部分高复发风险的胆囊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治疗中获益。随着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的出现及基因检测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靶向治疗及PD-1/PD-L1抑制剂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筛选胆囊癌血清分子标志物.方法 以6例健康人和6例早胆囊癌患者的血清为样本,图像分析两组血清图谱寻找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差异蛋白质S100A10和结合珠蛋白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结果 建立了健康人和胆囊癌患者血清样品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出24种非冗余的血清蛋白质.Westernblot证实了S100A10蛋白和结合珠蛋白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差异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胆囊癌组织中S100A10及结合珠蛋白高表达.结论 24种血清差异蛋白质为筛选胆囊癌的血清分子标志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胆囊癌术式的选择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胆囊癌术式的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107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期选择的术式及生存情况.结果 107例随访81例,随访率75.6%,平均随访时间5年.Ⅰ期胆囊癌10例,均行单纯胆囊切除术,9例生存,1例死亡.Ⅱ期胆囊癌8例,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3例,中位生存期12个月;行根治术5例,中位生存期24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98,P<0.05).Ⅲ期胆囊癌42例,行根治术18例,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扩大根治术5例,中位生存期18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8,P>0.05);行姑息性手术19例,中位生存期6个月,与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2,6.318,P<0.05).Ⅳ期胆囊癌47例,行扩大根治术17例,姑息性手术30例,各术式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0.694,P>0.05);行扩大根治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X2=6.039,P<0.05).结论 Ⅰ期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Ⅱ期胆囊癌行根治术,Ⅲ期胆囊癌根据侵犯范围选择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Ⅳ期胆囊癌选择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胆囊癌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占首位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 。由于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 ,加上其恶性程度高 ,进展迅速 ,根治机会少 ,因此 ,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已成为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原发性胆囊癌早期常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被掩盖在既往的胆囊、胃或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大部分患者以急、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为首发临床表现 ,且许多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又合并胆囊结石 ,因此这更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性 ;而一旦出现阻塞性黄疸或右上腹块 ,则已属晚期。因此对有…  相似文献   

17.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胆道系统肿瘤的2/3,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5位.胆囊癌的疗效长期徘徊不前,5年总体生存率为5%.综合治疗依然是胆囊癌治疗的主要方式.随着对胆囊癌浸润、转移途径的了解,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支持的进步,放、化疗方案的改进,胆囊癌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上皮钙粘附素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布拉  锁涛  童赛雄 《肝胆外科杂志》2004,12(3):223-225,192
目的 研究上皮钙粘附素 (E- Cadherin,E- Cad)在胆囊癌中的表达与胆囊癌病理类型 ,分化程度 ,浸润深度 ,淋巴结、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 S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2例胆囊癌和 2 6例胆囊良性病变中 E- Cad的表达情况并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在原性胆囊癌中 E- Cad的表达率为 2 6 .2 % (1 1 / 4 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6 9.2 % (1 8/ 2 6 ) (P<0 .0 1 )。分化好的胆囊癌 E- Cad表达 4 1 .7% (1 0 / 2 4 ) ,高于分化差者 5 .5 % (1 / 1 8) (P<0 .0 5 )。E- Cad表达阳性患者生存期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前者中位生存为 2 3月 ,后者为 6月 (P<0 .0 5 )。结论  E- Cad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减少 ,分化差的肿瘤 E- Cad表达减少更为明显。 E- Cad表达和患者生存呈负相关 ,故能成为反映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胆囊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胆囊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抽取同期收治的30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结石组)和300例非胆道疾病的成年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进行1:2病例对照研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癌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绝经年龄、累积行经时间、生育与否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2,180.14,9.59,24.30,18.66,15.17,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55.76,180.95,24.30,8.5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相关病史患者的34倍( OR =34.22).绝经年龄越晚(51~55岁)、累积行经时间越长(≥30年)、生育次数较多(3次)的女性患胆囊癌的可能性越大(OR=3.96,9.68,3.51).胆囊癌组胆囊结石患者与胆囊结石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x2=70.66,16.66,11.59,4.69,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程及累积行经时间是患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64.29,8.82,5.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罹患胆囊癌危险性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大,胆囊癌发生的危险性随着结石病程延长而升高.对于女性患者,累积行经时间≥30年也会增加罹患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胆囊结石病史、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可能是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60岁、胆囊结石病程≥3年的患者应切除胆囊,以降低胆囊癌的发病率;女性患者有以上表现者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率低,患者预后极差.目前关于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关于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胆囊癌中,最新的研究证实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分离出了SP细胞.同时,胆囊癌中存在CD133+细胞、CD44+细胞、CD133+ CD44+细胞,并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增生能力、分化能力及成瘤能力.本文就以胆囊癌与肿瘤干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