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及预后结局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Ⅰ级占47.37%,Ⅱ级34.21%,Ⅲ级13.16%,Ⅳ级为5.2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猝死率无明显差异,但是观察组恶性心脏事件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实施循证护理,能辅助临床开展治疗,利于心功能恢复,促进病情好转,改善患者预后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循证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分级。结果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其临床护理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预见性护理分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接受诊治的急性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8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有很好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证护理)均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心功能情况以及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护理满意度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心率失常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缩短其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3月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35)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n=35)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模式 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满足患者就诊需要,在改善症状,减少治疗时间及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上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并发心律失常.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包括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给予患者心理、饮食、用药依从性干预、家庭支持及出院指导等.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且GQOLI-74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对并发心律失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卢薇薇 《当代医学》2016,(34):120-121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该效果进行探究,并分析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36例)和循证护理组(41例)对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卧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仅能够使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大大降低,同时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分析比较2组心律失常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律失常率(6.06%)显著低于对照组(24.24%),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临床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86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3)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43)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抑郁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医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8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I级及心功能II级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赵峰 《吉林医学》2013,34(24):5046-5046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全面整体的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得到缓解,然而观察组在抑郁、焦虑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率方面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面整体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生,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方案。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及后期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排出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93.3%,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身体活力、心态稳定、社会功能、幸福感、心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就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认知、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水平、疾病治疗依从性评分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护理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和情绪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之前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和情绪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功能相关指标和情绪状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认知、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水平、疾病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提高心功能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常规护理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护理2周后,观察组患者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娜 《大家健康》2016,(10):240-241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所收治的120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临床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临床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新功能状况,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降低生命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