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对2012年4~10月宁波地区VP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型;用PCR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结果:962份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71份VP阳性,分离率为7.38%;71株菌分属17种血清型,O3:K6是最主要的血清型,共44株(61.97%),其次是O4:K8(5株);毒力基因检测发现71株tlh均呈阳性(100%),70株tdh阳性98.59%,仅3株trh阳性。MLST分析发现13种序列型(STs),主要为ST3型45株,占63.38%。 结论: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中VP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ST3型为优势序列型。  相似文献   

2.
吴正燕  董晨  张康娣  谈忠鸣  朱叶飞 《疾病监测》2021,36(11):1179-118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其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从腹泻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并进行血清型分型,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的tlh、tdh、trh、toxRS/new、ORF8五种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  结果  2016—2019年共收集93株临床分离株,菌株优势血清型为O3∶K6(65/93,69.9%),均携带tlh基因,73株属于tdh+trh- toxRS/new+的大流行菌群,非大流行菌群菌株中有5株为tdh-trh-非致病株。 共检出13个ST型,以ST3为主(68/93,73.1%)。  结论  南京地区副溶血弧菌以O3∶K6、ST3型大流行菌群菌株为主,非大流行菌群、非致病株并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一起副溶血性弧菌(VP)集中感染事件的菌株特征,明确该起感染事件的性质。方法 在2017年9月,广西某乡镇发生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采集13例患者肛拭子,分离到10株VP,利用O和K诊断血清对分离株进行玻片凝集实验分型,采用TaqMan水解探针荧光PCR检测分离株毒力相关tlh、tdh、trh和ORF8基因,并分别用Not Ⅰ和Sfi Ⅰ两种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导入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株VP有5种血清型,6株为O3∶K6,其余4株血清型分别为O4∶K8、O1∶KUT、O2∶KUT和O10∶K19。所有菌株tlh基因均呈阳性,而trh基因呈阴性;6株O3∶K6血清型菌株和1株O4∶K8血清型菌株tdh基因均呈阳性;其余3株tdh基因呈阴性。经Bionumerics 6.6软件聚类分析,Not Ⅰ和Sfi Ⅰ酶切PFGE有8种型别,同为O3∶K6血清型的6株菌可分为4种型别。综合以上3个指标进行分析,该事件分离的10株菌中仅2株菌完全相同。结论 该起集中暴发事件由多种血清、不同PFGE型别的致病和非致病性VP多菌型共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食源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VP)季节分布及感染患者年龄特征、毒力基因、血清学分型.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急性腹泻患者粪便分离的12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常规培养、血清分型及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副溶血弧菌感染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尤以6~10月份为高峰期.感染患者中21~30岁占37.6%,31~40岁占24.8%.分离得到17个血清型,其中O3:K6占59.2%.经单重PCR进行毒力基因检测显示:tdh+/trh-分离株所占比例为88.0%,tdh-/trh-分离株为6.40%,检测到2株携带(tdh+/trh+)基因.结论 湖州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生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且感染的患者以青壮年居多,优势血清型为O3:K6;多数菌株携带tdh+/trh-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检出的3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明确其传染源。 方法 参照 WS 271-2007等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KP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软件对PFGE 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17份样品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可分3个型别,以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70.59%,O2:K3和 O2:K28 两血清型所占比例不一。PFGE分子分型,按100%相似度可分6个基因型别,XC12001型为优势型别,占58.82%, XC12002~XC12006型所占比例不一,聚类分析显示XC12001和XC12002型、XC12004和XC12005型相似度较高。17株副溶血性弧菌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100%。10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dh毒力基因,其余菌株tdh、trh1、trh2毒力基因全部阴性。 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VP)分离株作同源性分析,为VP引起的食物中毒溯源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方法对7份患者肛拭、5份厨师肛拭、5份留样食品以及8份环境样本进行VP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PFGE分析。结果分离自患者肛拭样本(4株)和食品(水产品)样本(2株)的VP血清型均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tox R)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阴性。分离自食品(蔬菜)样本(2株)的VP血清型为O4:K2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tox R阳性、tdh阴性、trh阴性。患者与食品(水产品)分离株的PFGE分型图谱一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此次食物中毒为O3:K6型VP污染水产食品所致。PFGE技术具有很强的菌株同源性分析能力,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徐州市副溶血性弧菌(VP)分布及病原学特征。 方法 对样品进行常规检测,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 PCR技术检测VP的TDH、TRH毒力基因。 结果 徐州市水产品VP检出率为57.50%(23/40),其中2株trh基因(+); 23株VP中3株 (7.50%,3/40)未定血清型,其余20株分布在7个血清型,有O1、2、3、4、5、10、11型; 其中O1、O4、O5构成比为65.22%(15/23),是主要流行血清型。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VP检出率为8.00%(4/50),其中2株为O3:K6血清型且tdh基因(+)。水产品中VP的trh基因阳性率为8.70%(2/23),未检出tdh基因;食源性腹泻标本检出菌tdh基因阳性率为50.00%,trh基因未检出。水产品中检出的VP主要对替卡西林、阿莫西林、妥布霉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的VP主要对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 结论 徐州市水产品VP携带率高,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VP, 且携带毒力基因; VP耐药情况较严重;不同病原学特征的VP引起的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VP的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其血清型、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VP的病原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等技术对一起副溶血弧菌(VP)导致的腹泻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收集暴发事件的病例信息,采集病例样本,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筛选常见腹泻致病菌,分离鉴定VP并进行血清型鉴定,检测菌株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菌株的遗传学分析。结果9份肛拭子共分离出13株VP菌株,其中O4∶KUT血清型7株(trh–/tdh+),O1∶KUT血清型6株(5株trh+/tdh+,1株trh–/tdh–)。在检测的30种抗菌药物中,所有菌株仅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29种抗菌药物均敏感。在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学分析中,13株VP形成4个相互独立且遗传距离较远的分支,Lineage 1(O4∶KUT、trh–/tdh+,2株)、Lineage 2(O1∶KUT、trh–/tdh–,1株)、Lineage 3(O1∶KUT、trh+/tdh+,5株)和Lineage 4(O4∶KUT、trh–/tdh+,5株),其中3例患者由来源于3个不同遗传分支的VP混合感染。结论本次事件由多血清型、多克隆的VP感染导致,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腹泻病暴发的病原分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袁梦  李博  程妍  袁月明 《疾病监测》2012,27(3):214-217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血清群分布、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溯源提供依据。 方法 血清凝集试验检测菌株血清型别,多重PCR方法检测Vp三种毒力基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trh(相对耐热直接溶血素)与tlh(不耐热溶血素)的携带情况。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sequence,ERIC)PCR分型技术分析不同来源菌株基因型特征。 结果 24株分离株中主要血清群为O3:K6(33.3%),均携带tlh基因、均不携带trh基因。66.7%(16/24)的菌株携带tdh基因,O3:K6血清群菌株均携带tdh基因。ERIC PCR分型分为3个克隆群:E1群包括4株O1,2株O2,O4、O5各1株,E2群包括3株O1,2株O5,O2、O4、O10各1株;E3群包括8株O3。 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多种型别Vp引起。主要血清群为O3:K6,在食品与患者中都分离出该血清群的菌株,经ERIC分型,这些菌株来自同一个克隆群。除O3血清群外,从食品、加工存放食品的器具及患者中分离出其他不同血清群Vp,经ERIC分型,不同血清群分为2大克隆群,提示此次食物中毒的传染源可能与食品、加工存放食品器具污染Vp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或肛拭子、剩余食物、调味品、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参照GB/T4789-2003方法,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P)做血清分型、耐药性、种属特异基因和毒力基因[tdh(耐热溶血素)和trh(耐热相关溶血素)]检测。结果从153份粪便或肛拭子样品中检出74株VP,并从调味品和加工环节涂抹物及垃圾桶内的剩余食物(猪头肉)中各检出1株VP,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77株VP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都出现相同VP种属特异基因(320bp)条带,77株副VP毒力基因复合PCR结果,tdh(434bp)阳性,trh(250bp)阴性。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O3:K6型VP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Clinical isolat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producing NDM-1 carbapenemase from India (n = 22), the United Kingdom (n = 13), and Sweden (n = 4) were subjected to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automated repetitive sequence-based PCR (rep-PCR), serotyping, virulence gene screening, and plasmid replicon typing.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MLST sequence types (STs) were ST14 (n = 13; all serotype K2), ST11, ST149, ST231, and ST14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LST and automated rep-PCR was excellent. IncA/C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plasmid replicon type (n = 14). ST14, ST11, and other successful clones may be important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bla(NDM-1).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4 — 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副溶血弧菌(Vp)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别、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4 — 2018年丽水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11 420例临床腹泻患者粪便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497份食品标本,进行Vp的分离培养,分析阳性菌株的分布特征。 同时对菌株开展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296株Vp,其中251株来源于腹泻患者粪便,45株来源于食品。 丽水市Vp流行集中于第三季度,患者集中于成年人,且在家庭用餐占多数。 患者来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3∶K6,毒力基因型为tdh+trh-tlh+,食品来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2,毒力基因型为tdh-trh-tlh+。 48株Vp可分为42个PFGE带型,带型相似值为 6.16% ~ 100.00%。结论第三季度为Vp的卫生监管重点,要加强对饮食习惯尤其是家庭用餐时对水产品正确处理方面的宣教。 丽水市目前流行的菌株基因相似度低,可能存在多克隆来源。重点监测血清型患者为O3∶K6,食品为O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杭州市腹泻样本中O4血清群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3—2018年杭州市腹泻样本中分离的1 06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凝集分析,采用qPCR方法检测其中147株O4血清群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不耐热溶血素(tlh)和toxRS/new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血清型为O4∶KUT(87.07%, 128/147)、O4∶K8(10.20%, 15/147)和O4∶K9(2.72%, 4/147)的菌株均为tdh+trh-tlh+toxRS/new-基因型。 根据PFGE图谱,菌株可以分成PA(以2016年后分离的菌株为主)和PB(2013—2018年菌株)2个簇,分别包含15和16个不同带型。 其中O4∶K8菌株均处于PA簇,O4∶K9菌株均处于PB簇,O4∶KUT菌株分布于PA和PB簇中。   结论  近年来杭州市分离自腹泻患者的O4∶KUT血清型菌株存在2个流行克隆群。 其中PB簇O4∶KUT菌株持续存在,PA簇O4∶KUT菌株在2016年出现并引起本地散在暴发,该型别菌株有成为地区流行克隆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特征,为进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2015-2017年顺义区腹泻病例标本中的副溶血弧菌,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的O3:K6型副溶血弧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作聚类分析。结果 3年间,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为8.68%(96/1 106),2份标本各检出2株副溶血弧菌,共获98株菌株;菌株分为9个血清型,O3:K6型最多(73.47%,72/98);菌株均为tlh+trh-,仅1株tdh-,其余为tdh+;副溶血弧菌夏季检出率高,3年检出高峰均在8月;男女性副溶血弧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66);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以16~45岁的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其他职业、商业服务和工人居多;可疑感染食品多为水产类、蛋、肉及其制品;副溶血弧菌阳性病例症状以腹泻、脱水、腹痛为主,且多为水样便;大部分O3:K6型菌株的PFGE图谱聚集成簇,相似度较高,个别菌株相似度较低。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夏季高发,青壮年发病较多,水产及其制品为重要的可疑感染食品。O3:K6型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其PFGE图谱多聚集成簇。应加强夏季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郑文龙  王卓  马洁  赵帅  江国虹 《疾病监测》2015,30(4):337-341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原因.临床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临床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图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图谱,并且与血清分型具有一致性.而环境分离株(包括食品)多无优势血清型和优势PFGE图谱,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远低于临床分离株,多在6%以下.各地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较大,但对氨苄西林等早期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环境分离株较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更为严重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杭州市下城区各大农贸市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 方法 2010年采集下城区各大农贸市场水产品100份,按国标方法进行VP的分离与鉴定;对分离出的VP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检测,并采用PCR法检测其种特异性基因(R72H)和毒力基因(tdh、trh)。 结果 共分离到24株VP,种特异性基因R72H全为阳性,其中2株毒力基因tdh阳性、trh阴性,其余22株tdh和trh均为阴性。 结论 虽然本次分离到的VP绝大部分都不携带tdh、trh毒力基因,但VP是历年来本辖区内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故仍有必要加强对水产品中VP的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7.
Escherichia coli sequence type 131 (ST131), an emergent multidrug-resistant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 has spread epidemically among humans and was recently isolated from companion animals. To assess for human-companion animal commonality among ST131 isolates, 214 fluoroquinolone-resistant extraintestinal E. coli isolates (205 from humans, 9 from companion animals) fro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in Australia, provisionally identified as ST131 by PCR, selectively underwent PCR-based O typing and bla(CTX-M-15) detection. A subset then underwent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analysis, extended virulence genotyping,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genotyping. All isolates were O25b positive, except for two O16 isolates and one O157 isolate, which (along with six O25b-positive isolates) were confirmed by MLST to be ST131. Only 12% of isolates (25 human, 1 canine) exhibited bla(CTX-M-15). PFGE analysis of 20 randomly selected human and all 9 companion animal isolates showed multiple instances of ≥94% profile similarity across host species; 12 isolates (6 human, 6 companion animal) represented pulsotype 968, the most prevalent ST131 pulsotype in North America (representing 23% of a large ST131 reference collection). Virulence gen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rofiles differed minimally, without host species specificity. The analyzed ST131 isolates also exhibited a conserved, host species-independent pattern of chromosomal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mutations. However, eight (89%) companion animal isolates, versus two (10%) human isolates, possessed the plasmid-borne qnrB gene (P < 0.001). This extensive across-species strain commonality, plu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Australian and non-Australian ST131 isolates, suggest that ST131 isolates are exchanged between humans and companion animals both within Australia and intercontinentally.  相似文献   

18.
南征  周芳  闫东辉  苏建荣  周妍妍 《疾病监测》2019,34(12):1117-1121
目的了解北京一家三级医院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的特征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一家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到的无乳链球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分子血清型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用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通过VITEK 2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18年分离到31株无乳链球菌,MLST以序列分型(ST)10为主,占29.03%,其次为ST17、ST19、ST1、ST12、ST24和ST485,另有2株菌为新的ST;血清型分型以Ⅰb 为主,占45.16%,其次为Ⅲ、Ⅴ及Ⅰa型。 31株无乳链球菌中对氨苄西林、奎奴普汀、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全敏感,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64.52%),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8.06%)和克林霉素(38.71%)。 克林霉素耐药仅发现于Ⅰb 和Ⅴ型。本研究的31株无乳链球菌,hylB、cylE、cfb和lmb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阳性;毒力基因bac和fbsA在不同分型中携带率有差异,其中bac及fbsA在Ⅰb型中携带率较高。结论本研究基于MLST分型和血清分型,表明不同型别间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差异,提示Ⅰb和Ⅴ型的耐药性及Ⅰb型的毒力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