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1、以继承传统中医药为基础,提高侗民族医药的市场化程度 据考证,侗民族医药开端于原始社会,伴随着侗族先民(越人)的出现而萌芽。现代侗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侗族医药研究人员长期的发掘、考证、整理、提炼、加工,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侗族医药理论,“巫医并用”、“神药两解”、“侗不离酸”、“四八虎口”等等一些行之有效、独具特色而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医药诊疗理论广泛流传于侗族传统医药文化中,外人难以理解接受,侗医药人员却对此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历史上,尽管侗族医药在侗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在旧社会里,侗族历来是一个被压迫、受歧视的民族,加之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况且侗族医药大多无文字记载,继承方式多是言传身教,而且受重男轻女、传子不传女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侗民族传统医药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其流转传承基本处于民间自发、保守、被动、无序状态,成了阻碍侗民族发展独特医药体系,促进侗族医药理论和实践,推进民族医药现代化的瓶颈。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侗族传统医药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创新的潜力。当前,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使“植物提取...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民群众在保健防病治病方面选择日趋多元化,民族医药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走访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聚集地,调查研究侗族医药现状,我们认为需要加强侗族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同时开展侗族医药正规教育,加强现有侗医的继续教育工作,才能使侗族传统医药继续更好的传承并发展。  相似文献   

3.
侗族医药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侗族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侗医药以其自己的独特的医药理论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一直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侗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侗医药治疗肝病认为,人体肝脏的正常运化由气、火、风三者相生相克,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6):F0002-F0002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是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4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民族医药发展”,这对加强推进全国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侗族在我国属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族医药文化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从事侗族医药研究的专家、学者,认真努力对侗医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了进一步弘扬侗族医药,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经研究并报上级批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完整保持侗族医药本真性的前提下,结合应用现代知识对黔东南地区侗族经口传承的医药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以阐明侗族医药和侗族药物及其应用。内容和方法:应用普遍调查、学科性的典型调查、田野调查、现场观察等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在侗族不同方言区的表现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发掘,对调查所获的大量素材运用专题研究、系统分析研究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从侗医药约定俗成的医疗习惯中。阐明侗医药,阐明侗族药用物种及其分布、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及其临床应用;阐释了侗药的人为分类法和命名方法,记述了贵州省东南部侗族地区侗药734种及侗医常用的植物药物(包括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动物药、矿物药的构成比;研究结果建立了侗族药物凭证标本室;研究结果的部分侗药标本经数字化后,进入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平台,实现了以“互联网”共享。结论: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医药文化特色;保持侗族药物的本真性,注重了侗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注重了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传播性;促进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完整保持侗族医药本真性的前提下,结合应用现代知识对黔东南地区侗族经口传承的医药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以阐明侗族医药和侗族药物及其应用。内容和方法:应用普遍调查、学科性的典型调查、田野调查、现场观察等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在侗族不同方言区的表现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发掘,对调查所获的大量素材运用专题研究、系统分析研究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从侗医药约定俗成的医疗习惯中,阐明侗医药,阐明侗族药用物种及其分布、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及其临床应用;阐释了侗药的人为分类法和命名方法,记述了贵州省东南部侗族地区侗药734种及侗医常用的植物药物(包括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动物药、矿物药的构成比;研究结果建立了侗族药物凭证标本室;研究结果的部分侗药标本经数字化后,进入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平台,实现了以“互联网”共享。结论: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医药文化特色;保持侗族药物的本真性,注重了侗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注重了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传播性;促进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侗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侗族医药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医药工作十分重视,对民族医药工作作了很多指示。在我国政府的关怀下,侗族医药学术和推广取得了很大的的进展。在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超越了任何历史时期,作为民族地区医药财富的侗族医学,正日益受到全国有识之士的重视。1、侗医药研究的发展 侗医药基础研究,过来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目前湖南、广西、贵州等有侗医药地区的学者,对侗医药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药理等进行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实验研究方式与传统研究方式互为补充,将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像学说、以及气、血、痰、瘀和时间、体质、心理融入侗医药基础理论。各地从事侗医药学者,已从不同角度逐步提高了相应的诊疗方法和理论学说,指导侗医药不断规范化、理论化。从 70 年代开始,有不少学者,应用现代化医药相关理论和现代诊断技术作为诊断基础,用侗医药治疗方法,进行疾病防治,使侗医药从古老的形象化诊疗方法。到实质性诊疗方面发展,开辟侗医药理论研究和探讨。2、侗医药临床研究的进展 侗医药临床具有鲜明的特点,辩证与辩病相结合,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侗族及其医药发展情况、侗族医药对疾病的认识、侗药研究、侗医医方与疗法初探等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对湖南侗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侗族医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侗族人民在长期对抗疾病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保健文化,积累了大量医药保健经验,构成了中国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侗族医药保健理论、侗族文化与医药保健、侗族习俗与医药保健、侗族医药保健技术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传承优秀传统医药保健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侗族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处在一个困难而又关键的时刻,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及局部实地调查发现,侗族主要聚集在贵州、湖南、广西三地,侗族医药传承在现阶段大部分仍然以口传耳授方式为主,仅有小部分与文传相结合,其传承方式包括侗族医药人才培养(家传、师传、自学)、建立侗族医药研究机构及整理侗族医药文献等。目前,侗族医药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侗族医药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法、用药技术等,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对于民族医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遗失,传承教育的缓慢,民族医学一直局限在不同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保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勉生  阿达理 《天津中医药》2015,32(11):698-699
总结法国达·芬奇医学院21年中医教育的经验,说明达·芬奇医学院中医教育为从高层次促进中医同西医的沟通融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民族医药是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之间共同交流后形成的。近年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藏医《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民族医药知识得到保护,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但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从历史记忆、民族政策、文化认同、人才教育、健康产业5个维度探讨构建中华民族医药共同体路径。旨在强化各民族医药文化的交互作用,创造互惠均衡的民族医药发展环境,为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医杂志》2009,(2):F0003-F0003
圣爱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2月19日,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中医药学教学为一体的中医馆。  相似文献   

15.
麻黄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在传统中医药和民族药中均有广泛应用.从麻黄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麻黄在中医药学、蒙医药学、藏医药学及维医药学中的临床应用异同,并列举麻黄的一些现代用法,希冀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麻黄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中医杂志》2009,(3):F0003-F0003
圣爱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2月19日。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中医药学教学为一体的中医馆,目前,医馆己发展成为拥有人民西路馆、金碧路馆、东寺街馆三家分馆的中医馆。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中医杂志》2009,(4):F0003-F0003
圣爱中医馆成立于2005年2月19日,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中医药学教学为一体的中医馆。目前,医馆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民西路馆、金碧路馆、东寺街馆三家分馆的中医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了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经验。主要包括恶性淋巴瘤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单验方。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恶性淋巴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淋巴瘤是重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学科,在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育中,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在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学科设置,增加学生实践活动、自主能力,增强学校认知氛围等方面,探讨了在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唐旭东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东教授在秉承先师董建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所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而且,唐旭东教授非常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药后的生活调摄,并总结出一套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调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