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的新剂型,着重介绍了长效口腔用药的新剂型—含袋、鼻腔给药的剂型、粘膜给药新剂型—生物粘附片等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
粘膜给药是指药物与生物粘膜表面直接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目前常用的中药粘膜给药制剂有栓剂、灌肠剂、气雾剂、滴鼻液等.由于粘膜不存在皮肤那样的角质层,且粘膜下毛细血管丰富,使粘膜给药具有剂量小,起效快,无肝脏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但有易流失,难于维持长久疗效的缺点。后来有人将生物粘附技术引进中药制剂,制成的新剂型称为生物粘附制剂,在保持其优点的同时克服了原有剂型的缺点,本文就近几年来中药生物粘附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生物粘附制剂的作用机制 生物粘附制剂是将药物与某…  相似文献   

3.
肠道给药治疗中医急症的剂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国振 《中药材》1991,14(6):45-47
中药肠道给药治疗急症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具有许多优点。中药的急症剂型改革应当继承和发扬该给药途径。在开展肠道给药治疗中医急症时,应该重点开展肠道给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实验研究、剂型及粘膜吸收促进剂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述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十年来有关中药经皮给药的文献,主要介绍了中药经皮给药的新剂型。结果:中药新剂型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广泛运用,为中药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结论:中药透皮给药制剂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用剂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用制剂的特点在于给药途径不通过胃肠道 ,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破坏作用 ;外用制剂不通过注射给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药物经皮肤或粘膜给药 ,可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既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又可透过皮肤或粘膜达到全身的治疗目的 ,同时 ,以外用形式给药方法简便 ,患者容易接受。因此 ,外用给药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 ] 。  中药外用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可供查验的历史资料看 ,中医应用最早的剂型就是外用剂型。在距今 170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寻觅食物、与…  相似文献   

6.
口腔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口腔给药特点、药物在口腔的吸收、口腔给药的新剂型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口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常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外用剂型的特点及研究重点。方法:对中药的传统外用剂型、现代外用剂型、外用给药新剂型进行归纳,分析已有剂型在应用时的优劣。结果:传统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主体和基础,现代外用剂型是中药外用的发展和优势,新外用剂型与中医药的结合是中药外用发展的方向。结论:中药外用制剂作用机理研究、新剂型在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应用是中药外用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中药外用制剂是指不经口服、注射给药,直接外用于皮肤、黏膜或腔道的制剂。治疗皮肤病的常见中药外用剂型从古代的汤剂、粉剂,逐步发展为膏剂、洗剂、酊剂、油剂、散剂、溶液等众多类型。外用制剂由于给药途径不通过胃肠道,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破坏作用,药物经皮肤或粘膜给药,可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既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又可透过皮肤或粘膜达到全身的治疗目的。随着新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用制剂的试用范围不断扩  相似文献   

9.
谭世斌  谭麟 《河南中医》2004,24(7):81-81
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革,是在实现中医现代化,甚至是中医药在“适者生存”这条自然法则面前进退存亡的关键之一。所以研制中药剂型和改革给药途径,是当前振兴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继承发掘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锭、煎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将中药制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剂型片、膜、胶囊、合剂、冲剂、栓剂、霜剂、针剂、大输液剂、气雾剂等,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药剂型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采用的中药现代化剂型有:1.速释型口腔给药剂型: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起效快,避免首过效应,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如中药口腔速溶片、分散片。2.控(缓)释剂型:(1)中药复方胃内滞留漂浮型控(缓)释制剂,主要在胃内保持滞留时间,可提高疗效;(2)结肠定位剂型,适于治疗结肠疾病的中药,也适于通过肠道吸收的药物;(3)缓释微丸剂型,适合持续给药,有效量体积较小的中药材;(4)复方中药制剂的多元控制系统,可在消化系统内多阶段释药,使体内有一个平稳的血药浓度。当遇有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某些新剂型的标准时,可参考国外药典及文献,亦可在老制剂基础上自订研究标准。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应包括药动学,靶向制剂的研究也应有同位素示踪。  相似文献   

11.
粘膜给药按给药部位可以分为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眼部粘膜、肺部、阴道及子宫、直肠等给药系统。1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是一种固定于口腔粘膜的药物释放系统 ,可以定位释放药物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防止释放出来的药物受到口腔环境的影响。富志军等[1 ] 以溃宁复方中药为模型药研究发现聚乙烯醇的成膜性好于其他的成膜材料 ,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及聚羧乙烯后 ,膜剂的粘附力为 (464±2 8) g ,T50 (1 71 .6± 1 3 .0 )分钟。2 鼻腔粘膜给药系统鼻腔粘膜给药常用的剂型有滴鼻剂、气雾剂、粉剂、凝胶剂、微球、微粒、毫微粒、脂…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中药固体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片剂、胶囊、微丸、滴丸等现代中药剂型以及微球、微囊、固体分散体等新型中药给药形式,可为研究和开发中药新剂型提供借鉴。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14.
<正> 改进中药剂型,是提高中医急诊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笔者就近年发展起来的中药急诊新剂型介绍于下。口服给药口服给药的剂型较多,这里主要叙述中药泡腾剂。中药泡腾剂是一种新剂型,它兼有片剂、汤剂和冲剂三种特征。这种剂型剂量准确,便于服用和携带,尤其适用于婴幼儿患者,是开展中医内科急诊的一种较理想的剂型。(一)酸源和二氧化碳源制备泡腾剂必须具备酸和二氧化碳发生源的赋型剂,其选择要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如治疗严重高血压症,就不宜选用枸椽酸和碳酸氢钠,因为钠离子有升高血压的作用。相反,两者反应后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中药透皮特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传统的外治方法和药物剂型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近年来,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特别是高分子药用材料的应用,研制开发出了涂膜剂、膜剂、巴布剂、喷雾剂、贴膏、贴片等经皮给药新剂型;并根据现代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研究要求,开始对中药经皮给药透皮特性、影响因素和吸收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中医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给药方式的客观、科学的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拓展中医外治法的发展空间.本文拟通过作者对部分中药透皮特性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研究思路与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姚锦英  吕燊  王如伟 《中草药》2014,45(12):1809-1812
依据剂型及所用辅料的特点,对心血管类药物给药系统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剂型的优势、应用范围进行重点阐述。综述近年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脂质体、微囊微球、芳香贴剂、纳米粒、微乳、固体分散体、包合物等制剂新方法结合抗心血管中药的特点及中医药理论可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加强中药的安全性并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已发现众多对肝脏损伤具有确切保护作用的中药保肝药,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同时,随着中药保肝药的新剂型不断涌现,对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手段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保肝药的剂型及其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中药保肝药新剂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鼻用制剂具有独特的给药优势,在局部和全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我国中医药鼻腔给药治疗历史悠久,近年来,中药鼻用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数据库、药智网及中国知网近30年收载的中药鼻用制剂相关信息,笔者对现代中药鼻用制剂的剂型、上市产品、常用中药、辅料、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梳理,围绕中药鼻用制剂发展中面临的部分产品剂量不准确、辅料质量标准体系不齐全、安全性评价建设不完善、鼻腔给药装置研发较为缺乏等诸多问题,从中药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辅料的质量控制与使用、新剂型的开发、中药鼻腔给药的安全性评价、鼻腔给药装置的设计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对策和展望,以期为中药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药剂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应达到的要求,接着探讨了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当前有代表性的思路是①单味中药剂型改革;②开辟新的给药途径,研制新的中药剂型;③中药剂型改革品种系列化。  相似文献   

20.
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辅料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中药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胃肠道定位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目前束缚其发展的瓶颈主要可概括为两点:(1)缺乏适用于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剂型设计理论、制备技术平台和质量评价方法;(2)制剂处方设计前的基础研究薄弱。今后可考虑借鉴"丸剂缓释"理论,同时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重视中药提取精制物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