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1周内平均RDW水平分为13.6、13.6~15.0、≥15.0三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住院治疗经过和主要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对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接收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心力衰竭病因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34±10.21)%、(53.68±12.80)%、(49.02±13.12)%,存在统计学差异;随着平均RDW升高,心力衰竭恶化、恶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95%CI:1.04~2.12;P=0.038),其预测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而单次的入院时RDW预测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结论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高于单次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7月至12月在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128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80例,年龄(69.2±4.5)岁,透析龄(64.3±42.5)个月。所有患者均收集临床病史,并于周中透析前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电解质、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铁蛋白、甲状旁腺素等临床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临床指标与RDW的关系。应用曲线拟合模型分析可能与RDW呈非线性相关的临床指标。所有患者临床随访12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次要终点为各类型心脑血管事件。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RDW高值组和低值组患者上述终点事件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整组患者RDW为[(16.24±2.22)%,(14.0~20.4)%],中位数15.1%,105(82.1%)例患者RDW水平超过参考值上限。男性患者RDW水平低于女性患者组。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RDW与透析龄、每周促进细胞生成素(EPO)剂量、高敏C反应蛋白、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比例显著正相关。RDW与血清白蛋白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提示RDW与血清白蛋白显著负相关(P0.01),与每周EPO剂量显著正相关(P0.01)。RDW与血红蛋白呈曲线相关,以二次方程拟合优度最佳(P0.001)。全部患者均随访12个月,共死亡6例,其中RDW高值组4例,RDW低值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发生各类心脑血管事件36例,其中RDW高值组26例,RDW低值组10例。Kaplan-Meier分析提示RDW高值组和RDW低值组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6.224,P0.001)。单因素Cox回归显示RDW水平与12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正相关,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12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RDW(HR=1.231,P=0.015)、血清白蛋白水平(HR=0.964,P0.001)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RDW水平普遍增高,且与贫血、透析龄、营养水平、炎症状态、心脏功能、EPO剂量及反应等多项临床指标有关;RDW水平增高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短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至12月于厦门市第二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8例,透析时间≥6个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血压水平,检测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血脂、血肌酐、血尿酸、尿素清除指数(Kt/V)、血钙、磷、全段甲状旁腺素、C反应蛋白(CRP)、B型尿钠肽(BNP)等,根据心血管事件确认标准分为有心血管疾病组和无心血管疾病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5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112例有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70.9%。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年龄、透析时间、血压、透析前肌酐、血尿酸、血磷、甘油三酯、CR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而血红蛋白、Kt/V显著低于无心血管疾病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磷、血尿酸、CRP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大、高血压、贫血、血清甘油三酯和血尿酸、血磷、CRP水平增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32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114例。查阅病历记录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血液透析时间、白蛋白(ALB)、血脂四项、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血磷、血钙、血尿酸(UA)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等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舒张压、血液透析时间、血脂四项、尿素氮、血肌酐、Cys-C、血磷、血钙、ALB无相关性(P 0. 05);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收缩压、UA、超敏C反应蛋白、i PTH水平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疾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2015年综合ICU血培养阳性患者112例,统计分析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II)评分、RDW、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清肌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s相关性分析RDW与相应检测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危险因素对感染患者的死亡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按RDW分层,绘制30 d生存曲线,比较RDW值与死亡预后的关系。结果 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266、0.2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DW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34,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641。结论 RDW可以作为预测细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对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疾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2015年综合ICU血培养阳性患者112例,统计分析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II)评分、RDW、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清肌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s相关性分析RDW与相应检测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危险因素对感染患者的死亡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按RDW分层,绘制30 d生存曲线,比较RDW值与死亡预后的关系。结果 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266、0.2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DW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34,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641。结论 RDW可以作为预测细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对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21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80例和无院内感染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病程、其他慢性疾病、内瘘使用时间院内感染发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率低于院内感染组,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率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院内感染组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于院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留置导尿管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混杂因素;住院时间≥21 d、未正确使用抗菌药物、Hb110 g/L、血清白蛋白35 g/L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和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免疫功能下降,临床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用药方案,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oluble growth ST immo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腱糖蛋白C(C-terminus,TN-C)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MHD患者94例作为MHD组,另选同期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体检年龄和性别上相匹配的5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ST2、TN-C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并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sST2、TN-C对MHD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MHD组患者平均sST2、TN-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94例MHD患者中,共41例并发心血管事件,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功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单因素初步结果显示年龄、透析时间、CRP、sST2、TN-C与MHD并发心血管事件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透析时间、CRP、sST2、TN-C为MHD并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血清sST2预测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价值较高,其中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最佳临界值为58.6μg/L,AUC为0.800(95%CI:0.700~0.901)。结论:sST2、TN-C为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体内水平明显异常,血清sST2对MHD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住院和非住院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和平均动脉压、透析时间、每日残余尿量、促红素用量及降压药物的使用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单因素分析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透析时间、每日残余尿量、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促红素用量及降压药物的使用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平均动脉压在两组之间存在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白蛋白、低血红蛋白、血压控制不良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有关(P<0.001)。结论低血清白蛋白、贫血、血压控制不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138例,根据RDW值分为RDW15%组104例和RDW≥15%组34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透析相关指标、实验室指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RDW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RDW升高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结果13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RDW≥15%组6例,RDW15%组7例;2组透析龄、血压、总尿素清除指数、24h尿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贫血治疗药物使用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15%组血清C反应蛋白[3.05(0.79,15.30)mg/L]、甲状旁腺素[260.0(192.7,352.6)ng/L]水平高于RDW15%组[2.15(1.00,6.50)mg/L、200.7(118.0,319.7)ng/L](P0.05),血白蛋白[30.65(27.4,32.8)g/L]、前白蛋白[(299±96)g/L]、三酰甘油[1.24(0.72,1.50)m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27.9(16.4,43.6)%]低于RDW15%组[32.3(29.25,34.95)g/L、(346±86)g/L、1.42(1.12,1.84)mmol/L、37.8(23.3,57.2)%](P0.05);RDW与白蛋白、前白蛋白、三酰甘油呈负相关(r=-0.258,P=0.002;r=-0.236,P=0.005;r=-0.194,P=0.023),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174,P=0.041);RDW≥15%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6%)高于RDW15%组(6.7%)(P0.01);Cox生存分析显示,RDW升高是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2,95%CI:1.051~2.756,P=0.030)。结论 RDW升高可作为P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评估P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相关。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RDW与CVD及预后的相关性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DW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患者共286名,随访时间为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记录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等,终点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7.2月,286名血液透析患者中96人(33.5%)死亡,57人(19.9%)发生心血管死亡,119人(42%)发生心血管事件。多因素生存分析,经校正后,RDW仍是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值分别为1.36(95%CI 1.17~1.58,P0.001)、1.38(95%CI 1.16~1.64,P0.001)和1.22(95%CI1.06~1.40,P=0.006)。结论 RDW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脂蛋白(a)[Lp(a)]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透析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119例患者。Lp(a)正常组84例,Lp(a)升高组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透析相关资料以及近6月来新发心血管事件情况。将Lp(a)30 mg/dL为界分为Lp(a)升高组及Lp(a)正常组,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统计与Lp(a)相关的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结果Lp(a)升高组相对于Lp(a)正常组血清铁水平低[(9.36±3.81)μmol/L比(12.89±6.01)μmol/L,P<0.001],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低[(21.68±9.32)%比(29.75±14.6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a)升高组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显著升高(31.4%比1.2%,P<0.001)。Lp(a)与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与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P<0.001)和-0.312(P=0.001),与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88(P=0.041)及-0.243(P=0.008)。透析后平均收缩压水平与Lp(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08(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铁蛋白、中心粒细胞升高及尿素下降率(URR)下降是MHD患者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p(a)、铁蛋白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每增加1单位,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将分别增加1.074、1.004及1.221倍,而透析充分性URR每升高1单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0.854倍。结论Lp(a)是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贫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3个月、年龄≥18岁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患者252例,收集以上患者血常规、肾功能、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 Hu EPO)用量等,并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建议,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0g/L为血红蛋白达标,将血红蛋白达标组的患者根据RDW正常范围的界值(15.0%)分为RDW正常组和RDW升高组,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r Hu EPO用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r Hu EPO/Hb)比值等情况进行分析。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RDW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血红蛋白达标组的患者中,RDW升高组的患者r Hu EPO用量及r Hu EPO/Hb比值显著高于RDW正常组(t=7.279,P0.001;t=5.762,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RDW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RR=1.752,95%CI 1.320~2.325,P0.001),血红蛋白浓度(RR=0.951,95%CI 0.934~0.968,P0.001)和血浆白蛋白浓度(RR=0.900,95%CI 0.850~0.954,P0.001)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RDW升高的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较低,RDW升高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浆白蛋白浓度为MHD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和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及化验资料完整者116例,随访从2011年7月~2013年12月结束。男性62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3±13岁,随访记录至2013年12月时上述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以及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评估计算每位患者入选前半年血红蛋白的变异性(用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系数=血红蛋白标准差(SD)/平均数×100%来计算)与心脑血管事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以及死亡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每位患者计算Charlson合并症评分。结果随访过程中全因死亡19例,心血管死亡9例,26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1例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行手术治疗好转,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红蛋白变异系数大于6.2%及血清白蛋白小于38.1g/L其心脑血管事件及内瘘堵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红蛋白变异系数6.2%、血清白蛋白38.1g/L,Charlson合并症评分是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内瘘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异性和低蛋白血症是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3个月)患者82例,检测血清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分成低Hcy组(Hcy15μmol/L)与高Hcy组(Hcy≥15 μmol/L);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的异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y的因素。结果①MHD患者血清Hcy平均水平为(42.15±7.28)μmol/L,其中高Hcy发生率为72.0%(59/82);②与低Hcy组比较,高Hcy组白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钙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升高;③Pearson分析显示:Hcy与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11、0.614、0.732、0.704、0.682,P均0.05),与白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663、-0.728、-0.584,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尿酸、收缩压和舒张压为Hcy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为Hcy的保护因素。结论 MHD患者高Hcy发生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尿酸、收缩压和舒张压为Hcy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与血红蛋白为Hcy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MHD治疗的10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与入院后24h内血清RBP水平,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n=41)和非事件组(n=59)。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指标与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RBP对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评估价值。结果: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年龄明显更大,透析时间更长,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肌钙蛋白(Troponin,cTn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素(immunoreactive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及RBP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9)、透析时间(OR=1.595)、cTnT(OR=1.082)、CRP(OR=1.059)及RBP(OR=2.793)均是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水平预测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62~0.855),敏感度为75.61%,特异度为70.73%,最佳截断值为178.08mg/L。结论:高水平RBP是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MHD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动静脉内瘘术状况划分为成功组62例和失功组2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早期失功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分型、血磷水平、血小板水平、早期转诊、低血压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女性、高龄、肥胖、血磷水平、血小板水平、低血压、未早期转诊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失功的危险因素,易加速内瘘失功。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 4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2 0例肾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 15例和非心血管疾病组 2 7例。测量每位研究对象血压 ,计算体重指数 (BMI) ,检测血肌酐 (SCr)、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胆固醇 (TCH)、血红蛋白 (Hb)和铁蛋白 (Ferritin)。结果 肾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疾病组BMI、Alb、PA、TCH和Hb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 (P <0 .0 1) ,Ferritin水平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患者 (P <0 .0 1)。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组和非心血管疾病组比较 ,前者BMI、SCr(透析前 )、Alb、PA、TCH和Hb明显低于后者 (P <0 .0 1) ,前者Fer ritin水平、收缩压 >16 0mmHg(1mmHg=0 .133kpa)和 <110mmHg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低体重指数、透析前血肌酐水平降低、低 (前 )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低血红蛋白、高铁蛋白血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重症的危险因素,为患者的早期风险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至4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确诊COVID-19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分型分为MC组(轻型及普通型,61例)与SC组(重型及危重型,12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透析时间]、首发临床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咽痛、腹泻、呼吸困难)、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白蛋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OVID-19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aCCI、淋巴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OVID-19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6, 95%CI:1.016~1.553,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对急性重症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95例SAP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的血糖、血钙、血肌酐、氧合指数、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RDW、APACHEⅡ评分与Ranson 评分等指标与非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PACHEⅡ评分、Ranson 评分、白蛋白、氧合指数、血肌酐等指标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RDW 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 0.928~0.968,P=0.000),APACHEⅡ评分为0.864(95%CI 0.812~0.915,P=0.000),氧合指数为0.848(95%CI 0.785~0.833,P=0.001)。结论 RDW是SAP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