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基层医院多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CT诊断肝脏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价值。结果肝转移癌典型例数为44(95.65%),原发性肝癌典型例数为55(78.57%),肝囊肿典型例数为12(70.59%),肝血管瘤典型例数为28(90.32%),局灶结节性增生典型例数为6(85.71%)。结论多排螺旋CT在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和分析,分析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生数量,观察螺旋CT 3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45例肝血管瘤中,表现典型率为91.1%;33例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典型率为78.8%;28例肝转移中,表现典型率为96.4%;7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表现典型率为71.4%;7例肝脓肿患者中,表现典型率为85.7%。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对大多数的肝脏肿瘤及肝瘤样病变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低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探讨多期动态扫描的意义,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80例肝脏肿瘤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 80例肝脏肿瘤患者均得到定性诊断,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怀疑胰腺囊性肿瘤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胰腺囊性肿瘤为囊性实质性肿瘤,分小囊性和巨囊性两类,前者由许多小囊组成。螺旋CT薄层平扫加增强扫描易于显示其特征性表现,如散在的细小钙化灶、囊内分隔、囊壁强化及壁结节等,后者有明显强化的壁结节,囊壁不规则增厚以及大囊附近多个子囊的出现提示黏液性囊腺癌的诊断,若同时出现胰周淋巴结肿大及肝内转移灶,则更有助于良恶性黏液囊性肿瘤的鉴别。结论: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克服了运动性伪影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病变的显示率,对胰腺囊性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正汉  陈敏  周诚 《当代医学》2008,1(21):138-144
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日常影像医学诊断中每天都能遇到,掌握正确的阅片及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肝脏肿瘤或肿瘤样病变通常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局灶性病变,笔者针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来简述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MRI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阻力指数(RI)在超声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143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人的168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90例103个病灶,其中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3例;转移性肝癌4例11个病灶.肝血管瘤23例28个病灶,肝腺瘤15例15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9个病灶,炎性假瘤2例2个病灶.12例肝血管瘤14个病灶经CT或(和)MRI扫描及随访得以诊断,3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病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余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脏恶性肿瘤RI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t=9.74,P<0.05).结论 RI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肿瘤 CT 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脾肿瘤(良性13例,恶性17例)均行CT 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8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16例。结果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错构瘤的钙化和脂肪组织肿块为其特征性表现。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 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 B 超检查,CT 多可作出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MRI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MRI联合检查对于肝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肝脏肿瘤(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螺旋CT、MRI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动脉期检出72个病灶,高密度病灶30个,本组病例门静脉期检出43个病灶,低密度病灶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螺旋OT、MRJ三期联合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MRI三期联合扫描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的诊断率,在鉴别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 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16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以及肝脏肿瘤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科于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检查的138例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鉴别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结果肝脏血管瘤的患者42例,共计65个病灶,通过采用增强扫描结果显示,早期病变边缘的表现为高密度乳头状、结节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46例,共计53个病灶,通过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肝转移癌的患者32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无强化现象患者4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边缘强化患者15例,不均匀强化呈牛眼征强化患者共13例;肝囊肿的患者共计9例,通过进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肝胆管细胞癌患者共计6例,病灶表现为不清晰低密度肿块,动脉期周边强化及延迟期中心延迟强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共计3例,动脉期扫描,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减退,与肝脏呈等密度。结论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大家健康》2013,(6):43-4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脏肿瘤50例[肝血管瘤19例,原发性肝癌14例,肝转移瘤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2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19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18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1例;14例肝癌误诊2例;12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单发转移瘤误诊l例;2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病变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进行诊断与分析。结果多排螺旋CT平扫共检测出患者病灶73例,CT 3期增强扫描共检测出患者动脉期病灶107例、静脉期病症103例、延时期病症96例,且在CT 3期增强扫描下扫描出的病症具有典型特征,可以确诊。CT平扫与增强扫描患者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肝脏肿瘤患者的检测鉴别时,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较CT平扫具有较高的病症检出率,能更好地鉴别出肝脏病变程度,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3.
文正青  刘洁如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32-2335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特征及临床价值,提高CT诊断肝脓肿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CT表现,其中23例为普通CT机扫描,4例为螺旋CT机扫描。结果:病灶平扫均表现为较正常肝组织为低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25例,其中脓肿壁强化后显示单环6例,双环10例,三环4例,病灶内呈多房分隔状强化6例,螺旋CT扫描动脉期显示一过性斑片状节段强化1例。本组CT诊断准确率为81.5%。结论: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肝脓肿的明确部位,根据其特征性及非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肝脓肿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及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鞍上区常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鞍上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是观察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较可靠的方法,并对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结论:CT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鞍上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辛海东 《中原医刊》2014,(22):72-73
目的 探讨胸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双排螺旋CT诊断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66例经病理诊断为胸壁肿瘤患者的CT资料,男37例,女29例,中位年龄46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诊断及CT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瘤样病变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如下三组:胸壁结核组66例,软组织肿瘤组65例(包括脂肪瘤、神经鞘瘤、纤维瘤、表皮样囊肿、脂肪疝、软组织转移瘤等),骨组织肿瘤组49例(包括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肉瘤、骨转移瘤以及骨髓瘤等).结论 双排螺旋CT能够很好地对胸壁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加以诊断,能够早期鉴别诊断肿瘤性质、结构,是当前临床诊断胸壁肿瘤的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慧颖 《右江医学》2009,37(5):566-567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查47例肝脏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0例10个病灶;恶性肿瘤37例41个病灶)。观察注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肝脏肿瘤的动态增强表现,并作出造影诊断。结果肝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早期动脉相强化,但持续时间较长;肝硬化结节与肝实质呈同步强化。结论超声造影能动态显示肝脏肿瘤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对肝脏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薛惠 《当代医学》2012,18(25):102-103
目的 分析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20例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定位主要区别于鞍内或鞍上,MRI检查可多方位成像,对于病变的定位有很大帮助;鞍区肿瘤MRI检查,T1WI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大多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鞍区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及出血,MRI检查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结论 结合病变的部位、发病年龄、MR信号特点,强化程度等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