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肝郁肾虚,湿热瘀滞是阴痛的发病机理。治疗用清经导滞汤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舌下络脉瘀滞程度、pH值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度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全部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24h内的非溶栓治疗)患者120例,评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分型,舌下络脉瘀滞程度分级,舌面pH值,进行三者相关性分析。结果:120例病例中,舌下络脉瘀滞111例,占92.5%,舌下络脉瘀滞程度分级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型有关(P<0.05),舌下络脉瘀滞程度分级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舌面pH均值5.55±0.91,舌面pH值随舌下络脉瘀滞程度分级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型加重而差异显著(P<0.05),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舌面pH值、舌下络脉瘀滞程度分级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中风络病证治述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按脏腑辨证方法进行诊治,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络病辨证方法可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中风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病络病机,按络病辨证方法诊治中风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认为中风病络病辨证常见的证候有:风窜络脉证、痰阻络脉证、瘀阻络脉证、火扰脑络证、毒滞络脉证、水淫络脉证、络脉气血两虚证等.  相似文献   

4.
舌下络脉诊法一得舌下络脉青紫色,脉形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小络脉青紫或暗赤弯曲,或有小颗粒,为气滞血疾或夹痰瘀阻证。常见于症积、膨胀、真心痛、心肺痰阻血瘀之喘嗽、咳血、吐衄、便血、脾胃瘀滞之脘腹刺痛、血瘀痛经、闭经、痰核流注等。舌下络脉淡紫色者,脉形祖...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中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辨证论治体系较为局限,络病理论作为中医学一种重要的病机学说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探讨思路。络病病机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型疾病,病变部位涉及多脏腑,随着病情的进展久病入络,引起络脉系统的损伤,常表现为3种形式:久病气血瘀滞,互结络中,络脉瘀阻;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脉不得濡养而络脉空虚;病邪累积日久损伤络脉。即络脉瘀阻、络脉空虚、络脉损伤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痰瘀相关理论,即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学说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凡久病、久痛之疾病,皆可由于络脉瘀滞引起。痰瘀相关理论对于阐述络病的病因病机,指导络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前提。  相似文献   

7.
中医痰气学说指出,治疗甲状腺癌须以痰为中心。肝郁脾滞,痰气搏结是甲状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痰瘀互结,化火成毒是甲状腺癌发展的关键环节;阴阳两虚,痰瘀难去是甲状腺癌转归的最终趋势。故治疗需以调畅气机为先,痰瘀并治为重,中晚期则以温补脾肾为要。  相似文献   

8.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说认为,凡久病,久痛诸证,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即“久病入络”。其说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而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在中医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与冠心病异病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总结探讨中风病与冠心病异病同源论这一理论观点.中风病与冠心病病变有在脑、在心的不同,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同属血管性疾病,它们以络脉为共同病变部位,致病因素都与虚、火、痰、瘀、毒相关;二者以络脉失养为疾病始动因素,以络脉瘀阻为病理基础,毒损络脉是其病理演变的中心环节.并且在临床上相互影响,治疗措施与药物相互借鉴,关系极为密切,是全身性血管病变在不同器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其临床症见不一,变化多端迅速,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其病机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其病理变化必导致舌象的改变[1]。本研究通过观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舌下络脉瘀滞程度、舌体pH值,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指  相似文献   

11.
痰瘀相关学说 ,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 ,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说认为 ,凡久病、久痛诸证 ,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其说肇始于《内经》 ,发展于《伤寒》 ,而集大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痰瘀相关学说为理解络病的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两者有着共同的病理解释 ,而且痰瘀同治是络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5.肝郁脾虚 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窜疼,喜太息;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若肝郁日久。肝血瘀滞,可兼见胁下刺痛,或头痛而痛处不移,舌有瘀点或紫暗,脉沉涩等。  相似文献   

13.
李飞泽教授论治迟脉证多从心-络-肾,着眼于心之络脉,而重在心肾两脏。并认为迟脉证的发生多因心络瘀滞、心肾阳虚而致,治疗当从温通立法,并据此创制通络温窦汤以振奋心肾之阳、通心络化瘀滞,临证效佳。  相似文献   

14.
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1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本文以血管性痴呆和糖尿病血管病变作为研究络病的切入点,发现不仅久病可入络,急症也存在着虚、瘀、毒结、痹阻络脉等入络入血的病理变化,并推测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管与血液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调可能是络病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痰瘀相关学说,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说认为,凡久病、久痛诸证。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其说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而集大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痰瘀相关学说为理解络病的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两者有着共同的病理解释,而且痰瘀同治是络病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在络病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具有消渴病脉损、络损的特点,其所涉及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可归属于络病范畴。认为络脉病变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基本病机,需要运用中医络病学说理论,紧扣络脉瘀阻的病机,积极运用化瘀通络的药物对糖尿病进行干预治疗;提出根据络脉瘀阻程度的不同,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瘀塞3阶段,分阶段使用程度不同的化瘀通络药物,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核心痛机观在于络虚邪瘀,发生以"肾络"为要.治疗当以通补络脉法为总体治则,以达"通"之目的 .结合现代中医药从络论治DKD的研究进展,提出通补络脉法扭转DKD络虚邪瘀核心病机的现代分子学机制乃调节免疫炎症分子、调控糖脂代谢异常和细胞自噬、改善血液微循环...  相似文献   

18.
情绪贯穿于情志病的整个阶段。情绪因素致病,早期多属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期则属肝郁脾虚、心失所养,后期则久病入络、痰瘀并见,百病皆生。肝气郁结易化火,从而产生变证。"火"为慢性微炎症状态,是心身疾病的拐点。情志病的病位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与脾生理上紧密联系,病理上也极易相互传变。脾胃为抑郁症的关键环节,线粒体或为靶点。此外,气、血、神、络脉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情志病与络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气入血,久病入络,络病则神机失用,神机失常则络病由生,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9.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20.
淋巴水肿归属于中医“大脚风”“象皮肿”范畴,初期多为湿邪阻滞,日久多为气滞血瘀、痰湿蕴结。玄府、络脉作为中医所述运行气血津液的微观结构,广泛参与到淋巴水肿的病变过程中。气机不畅,气郁液滞,随后痰瘀互结,化热化火,这一过程与西医所述的淋巴水肿进程中,即淋巴回流障碍、炎症反应、脂肪增生、间质纤维化相一致。淋巴水肿痼结难愈,本文试将玄府-络脉微观结构与中医整体观念相结合,从开玄通络角度对淋巴水肿进行论治,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淋巴水肿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