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细菌性眼内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快速诊断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的价值。方法 建立常见致病性细菌的PCR检测方法 ,检测 3 6例眼内液标本 ,与细菌培养做比较。结果 PCR 5小时就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细菌 ,3 6例眼内液标本 3 1份阳性 (86 1% ) ,培养阳性 2 3份 (63 9% ) ,PCR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 (χ2 =4 90 ,P <0 0 5 )。结论 PCR速度快、敏感性高 ,有助于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Guan HJ  L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19-823
目的 探讨两步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快速检测感染性角膜炎和眼内炎病原体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采集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5 1例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或泪液和 16例眼内炎的玻璃体液 ,先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MPCR)技术检测病原体是细菌、真菌还是单纯疱疹病毒 ,然后用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SPCR)检测病原体细菌或真菌的种类。比较PCR与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时间和阳性率及其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6 7例标本经MPCR检测 ,有 5 2例 (77 6 % )阳性 (8例为两种病原体阳性 )。其中 ,细菌阳性的 2 8例经SPCR检测 ,有 7例 (2 5 0 % )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真菌阳性的 15例经SPCR检测 ,有 8例 (5 3 3% )为念珠菌、曲霉菌或镰刀菌。微生物培养 2 1例 (31 3% )阳性 (1例为两种病原体阳性 )。MPCR检测细菌和真菌的阳性率 (5 8 2 % )高于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 (χ2 =13 5 0 ,P <0 0 0 5 )。微生物培养时间需 72~ 96h ,两步PCR扩增只需 8h。临床诊断的感染性角膜炎与实验室检测符合率为 5 4 8%。结论两步PCR法检测病原体具有速度快、阳性率高等优点 ,有助于感染性眼病的快速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3.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HSK和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MPCR)技术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和真菌性角膜炎的价值。方法:建立单纯疱疹病毒(HSV)和致病性真菌菌株的MPCR检测方法,检测49例患者54眼角膜刮片或泪液标本,对怀疑为真菌和混合感染的与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比较。结果:MPCR5h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HSV和真菌,54份标本MPCR检测阳性43份(80%),其中怀疑有真菌感染的25份标本中17份真菌检测阳性(68%),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χ2=11.57,P<0.005)和涂片镜检(χ2=13.33,P<0.005)。结论:M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HSK和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眼部机会感染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眼部机会感染误诊的原因。方法对4例(6只眼)的眼部机会感染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棘阿米巴性用膜炎误诊为单疮病毒性角膜炎和真菌性角膜炎1例(1只眼);痤疮丙酸杆菌性眼内炎误诊为外源性真菌性眼内炎1例(1只眼);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误诊为脉络膜转移性肺癌1例(2只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误诊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1例(2只眼),结论上述疾病按常规方法治疗无效和反复检查仍查不到致病菌时,应警惕少见的眼部机会感染的可能,必须做特殊检查(棘阿米巴、厌氧菌培养、真菌血液培养、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测等),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对疑为眼内炎患者房水玻璃体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眼内炎患者房水玻璃体培养细菌菌属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对10年(1989~1998)间培养的522份眼内炎患者的房水玻璃体标本革兰氏染色,培养阳性细菌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细菌培养标本522份(房水261份,玻璃体261份),培养阳性菌共119株(房水44株,玻璃体75株),平均培养阳性率为22.8%(房水阳性率为16.9%,玻璃体阳性率为28.7%)。培养阳性菌中,革兰氏阳性(G+)球菌54株占45.4%,G+杆菌24株,占20.2%,革兰氏阴性(G-)杆菌41株占34.5%。肠杆菌科比例最高占18.5%,其次为微球菌占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2.6%,假单胞属占10.9%。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显示,G+球菌的百分比变化不大,G+杆菌下降了13.9%,G-杆菌阳性增长了11.7%。 结论 G+球菌与G-杆菌仍是导致细菌性眼内炎主要菌属,后者比例近5年升高,这些变化应在临床诊治细菌性眼内炎时引起注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04-1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近5年来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和病原学诊断的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5例(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感染控制,手术后视力4例提高,1例下降.术中采取玻璃体标本真菌培养5例均为阳性.结论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起病隐匿,危害视力严重.及时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病原诊断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琦  彭晓燕  王红  刘毅 《眼科》2010,19(1):54-57
目的探讨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6—2009年北京同仁医院经玻璃体培养确诊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患者9例(13眼)。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取前房水及玻璃体标本涂片和培养,4例进行血培养。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行玻璃体注药(两性霉素B)或(和)玻璃体切除术。观察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主要指标视力,眼前节、服底表现,跟内液涂片及培养结果。结果男性2例,女性7例,4例双跟患病。平均年龄(38.33±15.49)岁。7例有明确发热史,自发热至出现眼部症状平均(26.43±24.81)天(2~60天)。无眼部外伤和内跟手术史。患者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遮挡为主诉。易感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等。临床可有或无典型前葡萄膜炎症表现,玻璃体炎性改变呈现团块状混浊,视网膜和(或)视网膜下黄白色浸润病灶。所有病例玻璃体真菌培养阳性。9/13眼玻璃体注药,10/13眼行玻璃体切除术。8例12眼随访(10.13±7.41)个月,11/12眼眼内炎得到控制,眼球保存,6/12眼视力提高。结论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根据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玻璃体切除术取材培养可提高检出率。玻璃体切除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视力保持或提高。  相似文献   

8.
真菌性眼内炎44例的致病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静  罗益文  卢彦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324-2325
目的:分析真菌性眼内炎病原菌种类。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菌和其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涂片及培养均为阳性27例,仅涂片阳性17例。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合并细菌感染3例,两种真菌并存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27例,术后病情好转或稳定18例。结论:真菌性眼内炎致病菌以烟曲霉菌及酵母样真菌为主,烟曲霉菌愈后差,酵母样真菌愈后好,玻璃体切割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眼内炎2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和病原学特征,提高感染性眼内炎的认知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82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资料。患者中,男性206例,占73.05%;女性76例,占26.95%。年龄最小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36.0±11.2)岁。除14例病情较重,无法保存眼球者以外,其余268例患者进行了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Chi-square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2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眼外伤所致者177例,占62.77%;感染性角膜炎所致者61例,占21.63%;眼部手术后所致者32例,占11.35%;内源性眼内炎12例,占4.25%。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2~13岁者占眼外伤所致者的19.21%;14~50岁者占感染性角膜炎所致者的55.74%;51~79岁者占眼部手术后所致者的60.61%。病原体检测显示,真菌和葡萄球菌属各占30.63%,为本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致病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者最多,占81.81%;庆大霉素次之,占77.92%。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眼外伤,真菌和葡萄球菌属是导致眼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明确感染性眼内炎的不同致病因素、病原学特征有助于提供恰当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或玻璃体标本中的感染菌进行鉴定,探讨该技术在眼部感染性炎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6-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5例5眼,抽取每例患者的房水0.1~0.2 ml或玻璃标体标本0.5 ~1.0ml,各取50 μl用于高通量测序,剩余标本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采用D3096-01微量DNA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细菌DNA,对收集的标本DNA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应用MiSeq 300测序仪对扩增的16S rDNA高变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类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各病原菌在标本中的相对含量,取50 μl无RNA酶水于一次性无菌离心管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 共收集到5份房水或玻璃体标本,涂片染色结果阳性者2例,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阳性杆菌,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阴性杆菌,而细菌培养法结果均为阴性.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5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100%.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Limnobacter菌属,分别占53.68%、8.62%和5.96%;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 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占84.63%;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结论 16S rDNA测序可准确鉴别眼内炎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的致病菌,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对28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无眼部外伤史和内眼手术史.就诊时无全身症状者21例;发热者3例;眼胀痛伴头痛者2例;腹部疼痛者2例.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及眼B型超声检查后确诊.无发热、全身情况暂时稳定患者25只眼明确诊断后急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治疗;全身情况不稳定同时有发热或腹痛患者5只眼经相关科室治疗后立即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及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手术后随访18~30个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善情况及眼球保留情况.结果 30只眼中,手术后炎症控制,保留眼球者28只眼,占93.3%;手术后玻璃体再次积脓,眼压不能控制,行眼内容剜除手术者2只眼,占6.7%.手术后1、18个月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7,32.44;P<0.01).手术后眼压正常者24只眼,占80.0%;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者6只眼,占20.0%.一过性高眼压者经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P<0.05).28份玻璃体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12例,致病病原体检出率为42.9%.其中,细菌7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58.3%;真菌5例,占培养结果阳性者41.7%.28例患者中,合并肝胆系统感染者18例,占64.3%.结论 急症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填充手术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8例真菌性眼内炎中,外源性感染3例、内源性感染5例,症状及体征不甚典型,初诊确诊率仅25%(2/8),易误诊为细菌性眼内炎或葡萄膜炎。治疗效果差,有效率仅25%(2/8),眼球摘除率达37、5%(3/8).疗效与是否及时手术有关。结论 细菌性眼内炎、葡萄膜炎经正规的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早行玻璃优柚溶涂片和培养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及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 62例急性重症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2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及眼部B型超声检查后确诊,其中,外伤后44例44只眼,内眼手术后17例17只眼,内源性1例1只眼.分为确诊后立即手术组和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后者均为患者拒绝立即手术治疗.立即手术组32例32只眼,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及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62份玻璃体送检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19例,阳性率30.65%.手术均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药物治疗者均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手术后随访6.0~26.0个月.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眼球保留情况,比较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立即手术组所有患眼炎症均得到控制,保留眼球,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P<0.05);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5).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19只眼炎症得到控制,保留眼球,占63.33%,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32,P=0.80);11只眼手术后眼球萎缩,摘除眼球,占36.67%.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是治疗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确诊后立即行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urgical timing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for sever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62 eyes)with endophthalmitis, diagnosed by the examinations of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intraocular pressure, slit-lamp microscopy, direct and (or)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and ocular B-ultrasound. There are 44, 17 and 1 eyes with posttraumatic, postoperative and endogenou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32 eyes) and B (30eyes). The former was treated immediately by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after diagnosis, while the latter was treated by the same surgery after drug treatment depended on patients'choice. Vitreous purulence was taken in all patients before vitrectomy for bacterial, fungal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19/62 (30.65%) vitreous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culture. The follow-up was ranged from 6 to 26 months. The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eye retention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group A, endophthalmitis was controlled in all eyes after surgery;the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χ2=43.72, 6.83; P<0.05). In group B, endophthalmitis was controlled in 19/30 eyes (63.33%) after surgery; evisceration was performed on 11 eyes (36.67%) because of the atrophy of the eyebal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visual acu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re severe infected endophthalmitis. Performing the surgery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agnosis is the key to achieve good effect.  相似文献   

14.
18例内源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对18例(20眼)内源性眼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3%的患者存在易感因素。90%患者延误诊断4天以上。2/3病例有明确致病菌,真菌感染4例(6眼),细菌感染8例,另有6例致病菌不明。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抗菌素治疗,10例接受玻璃体手术,9只眼获得数指以上视力。结论 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手术对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玻璃体手术对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22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视力及预后情况。结果22 例患者中,21例进行血或玻璃体液涂片、培养,阳性率18例,占86%,其中细菌6例,真菌11例,1例为混合感染。1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中,玻璃体手术成功13例,占81.3%,其中6例获得功能成功。结论玻璃体手术可以提高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病源菌培养阳性率和视力预后。(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42-14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山东省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谱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疑似感染性眼内炎350例(350只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72例(272只眼),女性78例(78只眼);年龄1~87岁,平均年龄(44.4±20.0)岁。均为单眼发病。抽取所有患者的房水和(或)玻璃体(统称眼内液)进行涂片和体外培养实验。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分离到的细菌和念珠菌,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眼内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以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分布和致病因素分布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疑似感染性眼内炎350例患者中外源性眼内炎者和内源性眼内炎者分别为317例和33例,分别占90.6%和9.4%。房水和玻璃体均采集者269例,只采集房水者81例。涂片阳性者99例,阳性率为28.3%。涂片检出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者、革兰氏阴性菌者、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真菌者分别为67例、8例、8例及16例,分别占67.7%、8.1%、8.1%及16.1%。病原微生物培养标本中病原菌阳性者135例,阳性率为38.6%,共分离得到病原菌14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者、革兰氏阳性杆菌者、革兰氏阴性杆菌者及真菌者分别为87例、12例、15例及30例,分别占60.4%、8.3%、10.5%及20.8%。以眼内液涂片和(或)病原菌培养阳性为感染性眼内炎诊断的金标准,在350例全部疑似患者中,有211例患者眼内液涂片和(或)病原菌培养阳性,最终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感染阳性率为60.3%。病原菌中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居首位,其次为链球菌。真菌中主要以镰刀菌和曲霉菌为主。分离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最高达39.3%~84.6%。 结论2013年至2020年间,眼外伤是山东地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革兰氏阳性球菌尤其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