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导航系统引导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上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 队列研究.选择35例(4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对向透明角膜切口;另选27例(30眼)术前角膜散光度均大于1.0 D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在表面麻醉下于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上做2.8 mm单个透明角膜切口.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曲率的变化.根据Jaffe's矢量分析原理计算手术源性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84±0.40)D和(1.49±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5).实验组分别为(1.89±0.74)D和(0.71±0.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P<0.05).术后3个月2组角膜散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2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38±0.18)D和(1.55±0.84)D.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为(44.18±1.31)D和(44.14±1.3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实验组分别为(44.33±1.51)D和(44.29±1.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行对向透明角膜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角膜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或玻璃体标本中的感染菌进行鉴定,探讨该技术在眼部感染性炎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6-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5例5眼,抽取每例患者的房水0.1~0.2 ml或玻璃标体标本0.5 ~1.0ml,各取50 μl用于高通量测序,剩余标本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采用D3096-01微量DNA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细菌DNA,对收集的标本DNA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应用MiSeq 300测序仪对扩增的16S rDNA高变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类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各病原菌在标本中的相对含量,取50 μl无RNA酶水于一次性无菌离心管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 共收集到5份房水或玻璃体标本,涂片染色结果阳性者2例,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阳性杆菌,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阴性杆菌,而细菌培养法结果均为阴性.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5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100%.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Limnobacter菌属,分别占53.68%、8.62%和5.96%;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 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占84.63%;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结论 16S rDNA测序可准确鉴别眼内炎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的致病菌,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相似文献   
4.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toxic anterior-segment sydrome,TASS)由Monson等[1]于1992年首次提出,是在白内障或其他眼前节手术后12~24 h内发生的一组急性前房无菌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眼前节分析系统房角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2种眼前房角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对8例16眼的眼前房角分别用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2种方法进行检查,采用Spaeth分级系统记录结果,采用线性相关和等级相关方法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检查方法在判断房角入口角度、虹膜根部附着点和周边虹膜形态3个方面均有相关性,其中房角入口角度相关性最好;窄角状态时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 眼前节分析系统房角检查基本不受照明光和机械作用干扰,能定量测量房角入口角度,对周边虹膜形态判断准确,信息保存方便,在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syndrome,TASS)是一种内眼手术后的无菌性炎性反应,由于非感染性抗原物质进入眼前节而导致的一系列眼前节组织的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急性圆锥角膜水肿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屈光增视效果.方法对急性圆锥角膜水肿共21例21眼,术时行双极电凝处理,与稳定期圆锥角膜18例22眼在同等条件下行PKP术.术后7天、1,3,6,12,15月分别以角膜地形图等方法测得角膜屈光状态与增视效果.结果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术后7天裸眼视力0.42±0.16,最佳矫正视力0.61±0.22,术后15个月裸眼视力0.6±0.15(≥0.5者90.9%),矫正视力0.93±0.18(≥0.5者100%),模拟角膜计读数43.43D±2.53D,角膜非对称指数0.78±0.27,角膜散光2.25D±1.77D,等效球镜-1.76D±3.16D,每个时间点的屈光结果与稳定期圆锥角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圆锥角膜水肿与稳定期圆锥角膜行PKP术,同样可以获得迅速稳定的屈光增视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钰森 《眼科》2012,21(2):73-78
先天性和婴幼儿性白内障可产生形觉剥夺性弱视而导致终生视力损害。成功的处理依赖于早期诊断、适时和适当的治疗。在治疗先天性和婴幼儿性白内障时,我们常常更多关注手术技巧,而良好的视觉重建、术后弱视治疗和长期随访对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应强调和规范围手术期的相关检查。(眼科,2012, 21:73-78)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采用冻干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LMWH DDS)并体外评价其缓释特性.将50只(50只眼)新西兰白兔分别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并随机均分为5组:A组术后生理盐水滴眼,B、C、D组术毕后房分别植入载药量为1.00 mg、0.50 mg、0.25 mg的LMWH DDS,E组植入不含药物的空白缓释系统;术后12周对术眼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以及电镜检查,并检测房水药物浓度和晶状体后囊膜湿重.术后房水闪光、房水细胞分级以及后囊膜混浊分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房水药物浓度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因素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采用冻干法制备的LMWH DDS包封率为98.2%,体外释药方程拟合以零级方程为佳.术后B、C、D组炎症反应较A、E组显著减轻;术后12周A、B、C、D、E各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20%(2/10)、30%(3/10)、90%(9/10)、100%(10/10),后囊膜混浊分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637,P=0.000),后囊膜湿重分别为(114.59±14.58)mg、(24.14±6.08)mg、(39.23±17.13)mg、(99.35±29.37)rag、(115.29±19.87)mg,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2.149,P=0.000);术后4周内B、C组房水中低分子肝素一直维持较高浓度(大于20 ms/L),D组浓度较低且不稳定;光镜和电镜下B、C组后囊细胞增生不活跃,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术后均未见眼内出血现象.结论 以PLGA为载体采用冻干法制备的LMWHDDS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后房植入能明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能安全、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凝胶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混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不同材料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在国内的广泛应用,有关IOL远期发生混浊已陆续有报道.近期我院收治了3例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远期水凝胶折叠式IOL混浊的患者,对其进行IOL置换术,并将取出的IOL进行临床、病理、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取出的晶状体囊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了解IOL发生混浊的原因及其对邻近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