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评估CTvision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Tvision完成放疗计划的图像采集,将CTvision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评估放疗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4)cm,Y(-0.01±0.23)cm,Z(0.02±0.11)cm.结论:治疗前获取的即时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摆位精度,保证治疗计划的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IGRT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研究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体位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系统治疗头颈部肿瘤12例,共治疗217次。CBCT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摆位误差纠正后)、治疗后共扫描3次,得到3组X线容积图像(XVI),将3组XVI图像和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匹配,获得3组X、Y、Z三维方向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结果]12例每次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217次,线性误差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04±2.63)mm、(0.07±1.69)mm、(-1.15±1.33)mm,旋转误差为(0.10°±1.14°)、(0.16°±1.41°)、(-0.06°±1.22°)。纠正后的X、Y、Z3个方向线性误差及旋转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纠正前水平。治疗中(摆位误差纠正后)与治疗后的误差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BCT实时纠正头颈部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可缩小摆位误差并减少计划肿瘤靶区(PTV)外扩。头颈部肿瘤患者分次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应用于头颈部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2006-11-2007-10采用影像引导调强放疗技术全程根治性治疗头颈部肿瘤患者53例,均采用IM-RT技术进行.影像引导采用CBCT模式,前3次治疗前均先行CBCT扫描,以后每周1次,共行CBCT扫描352次.结果:53例患者首次治疗前CBCT扫描共53次,在纵向、垂直和横向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0.139±0.138)、(0.213±0.166)和(0.164±0.396)cm,在旋转方向上的误差为(0.151±0.601)度.除首次扫描外,其余299次CBCT扫描在纵向、垂直和横向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0.145±0.166)、(0.151±0.130)和(0.149±0.150)cm,在旋转方向上的误差为(0.146±0.366)度.结论:首次治疗前CBCT确定了精确治疗摆位的基准,此后的CBCT扫描对于确保治疗摆位的精确重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F  Wang J  Bai S  Xu QF  Shen YL  Zhong RM 《癌症》2008,27(10):1111-111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 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BCT技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对放疗精度的影响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NPC患者23例,胸部肿瘤患者17例,分别采用热塑头模和体模固定,全部行CT模拟定位.放疗时行3次CBCT图像,第一次在摆位后,第二次在根据第一次匹配结果纠正后,第三次在放疗结束后.将扫描图像与CT定位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匹配结果.结果:NPC患者纠正后放疗精度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为(-0.05±0.08)cm,(0.01±0.09)cm,(0.01±0.07)cm;胸部肿瘤为(-0.03±0.09)cm,(0.00±0.12)cm,(-0.02±0.12)cm.结论:CBCT能减少分次间的摆位误差,配合良好的固定,正确的匹配区域与匹配方式,保证放疗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非均整器(FFF)模式下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对脊柱转移瘤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15例行SBRT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骨转移灶放疗剂量32 Gy/4次, 每次放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每例患者行4次放疗, 15例患者共进行60次SBRT, 共获得120幅CBCT容积图像, 对图像进行分析, 计算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σ)。比较放疗前后的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和旋转摆位误差, 均以Σ±σ表示。结果 15例患者放疗前后X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0.14±0.27)cm、(0.07±0.19)cm(P<0.001), Y方向上分别为(-0.05±0.33)cm、(0.00±0.19)cm(P=0.001), Z方向上分别为(-0.13±0.19)cm、(-0.02±0.14)cm(P=0.012)。放疗前后X方向上的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0.31±0.76)°、(-0.09±0.34)°(P<0.001), Y...  相似文献   

7.
用锥形束CT图像测量放疗摆位误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IGRT)系统的临床摆位误差。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TM系统治疗51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每次照射前获取X线容积图像(XVI)即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结果CBCT图像对比度好,临床上能清楚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其和周围的关系。51例每次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955次,分别分析头颈部、胸部及腹、盆部摆位误差,均呈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分别为头颈部(- 0.3±1.5)、(-0.3±1.6)、(0±1.3)mm,胸部(-0.6±2.9)、(-0.2±5.6)、(0.7±3.2)mm,腹、盆部(-0.8±2.1)、(-0.3±5.9)、(0.1±2.6)mm。结论通过CBCT测量治疗前摆位误差并实时调整摆位误差,可大大提高患者摆位精度,同时为正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BCT(锥形束CT)在测量腹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腹部肿瘤患者30例,每次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线性方向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校正摆位误差后行再次CBCT扫描,分别记录每次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总共进行CBCT扫描674次,纠正前线性方向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85±1.419)mm、(2.115±4.271)mm、(-1.5032±2.968)mm、(0.561±1.030)°、(-0.169±1.202)°、(-0.461±0.722)°,纠正后分别为(0.004±0.462)mm、(-0.328±0.957)mm、(-0.118±1.001)mm、(0.117±0.392)°、(0.128±0.025)°、(0.004±0.407)°,纠正后较纠正前摆位误差显著减小,且纠正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每次行三维适形放疗前行CBCT扫描获得摆位误差且对其校正,可明显提高放疗部位的几何精确度,从而提高放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曲颂  朱小东  李龄  付庆国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2):1434-1437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腹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锥形束CT(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20例腹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282次CBCT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X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2±0.27)cm、(-0.04±0.28)cm、(-0.03±0.27)cm,在Y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8±0.46)cm、(0.11±0.48)cm、(0.09±0.48)cm,在Z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8)cm、(-0.02±0.28)cm、(-0.02±0.28)cm;X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57±1.78)°、(0.73±2.17)°、(0.67±1.98)°,在Y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5±1.24)°、(0.12±1.51)°、(0.23±1.47)°,在Z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5±0.92)°、(0.02±1.02)°、(0.18±1.04)°,其中骨性配准与灰度值配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手动配准的摆位误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肿瘤患者行IGRT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骨性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IGRT治疗中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医科达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分别治疗胸部肿瘤患者20例,每次治疗前均行CBCT扫描,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分析X、Y、Z轴方向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比较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及手动配准间的差异。结果:20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共行384次CBCT扫描。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灰度值配准在X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01±0.29)cm、(0.04±0.31)cm、(-0.02±0.28)cm,在Y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41)cm、(0.12±0.45)cm、(0.09±0.41)cm,在Z轴的平移误差分别为(-0.11±0.23)cm、(-0.05±0.22)cm、(-0.08±0.23)cm;X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61±1.09)°、(0.34±1.44)°、(0.66±1.28)°,在Y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06±0.83)°、(0.04±1.89)°、(0.16±1.6)°,在Z轴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17±1.45)°、(-0.19±1.53)°、(-0.13±1.45)°。结果显示手动配准、骨性配准和灰度值配准三种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胸部肿瘤患者行IGRT时,需要根据病变具体部位选择配准方式,建议自动配准后必要时结合手动微调,直到配准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三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 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 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CT模拟定位和放疗过程中均使用自制“倾倒式”治疗床进行摆位,探讨其减小摆位误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 2016年3-9月于肿瘤医院进行放疗的 22例胸腹部肿瘤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倾倒式”治疗床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 11例。试验组使用“倾倒式”治疗床实现患者由直立位转换至仰卧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自主仰卧位。所有患者均在自主呼吸的状态下接受定位CT扫描,根据IGRT协作组的规范化建议进行图像配准。记录并分析CBCT扫描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配准数据,根据“四参数模型”计算2个组摆位误差。结果 试验组x、y、z轴向平移误差和范围分别为(-0.012±0.128)、(0.272±0.123)、(0.089±0.105) cm和 0.29~0.70、0.23~0.70、0.14~0.53 cm,对照组的分别为(0.006±0.198)、(-0.108±0.396)、(-0.096±0.176) cm和 0.27~0.75、0.56~2.08、0.34~0.89 cm。结论 自制“倾倒式”治疗床可以提高胸腹部肿瘤放疗的摆位重复性,减少摆位误差,尤其是y轴向上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真空负压袋联合弓形尺和真空负压袋两侧直接标记对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020-10-13-2021-09-02收治的20例胸部肿瘤和20例腹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分组方法,先按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分为两层,分别在每层内分组,将胸部肿瘤患者分为A、B组,腹部肿瘤患者C、D两组,其中A、C两组为弓形尺定位组,B、D两组为直接标记定位组。每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和图像配准,记录在前后(AP)、上下(SI)、左右(RL)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值及绝对值≤0.5 cm的误差值占比。结果 A组和B组AP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7±0.45)和(0.43±0.35) cm,Z=-1.684,P=0.092;RL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01±0.46)和(-0.02±0.41) cm,Z=-4.851,P<0.001。C组和D组SI方向摆位误差为别为(-0.08±0.42)和(-0.25±0.40) cm,Z=-4.768,P<0.001;RL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10±0.28)和(-0.01±...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旨在分析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中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9例单发肺部恶性肿瘤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得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同时,还分析对可能影响摆位误差的临床参数等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共获得155幅CBCT图像.考虑误差方向时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8±3.62)、(-1.34±3.90)和(0.36±2.15)mm,只考虑误差数值大小时分别为(3.16±2.42)、(3.29±2.48)和(1.74±1.3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分别为9.6、10.0和5.3 mm.病灶位于周围的肺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7),下肺病灶、右肺病灶、肺转移灶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8、0.000和0.000).结论: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较大,立体定向放疗需采用锥形束CT扫描、呼吸控制等技术以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相似文献   

19.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20.
锥形束CT研究肺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肺癌在放射治疗中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摆位误差较其它肿瘤大.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探讨肺癌放射治疗中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其规律.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肺癌23例,患者每次照射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图像.根据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对调整前三种固定装置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取的CB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器官、肿瘤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23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0次,照射前CBCT扫描342次,调整后CBCT扫描276次,治疗后CBCT扫描182次.首次摆位在X、Y、Z三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6mm±3.0mm、-0.4mm±5.5mm和0.7mm±3.2mm,调整误差后及治疗后CBCT结果显示误差明显缩小.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7~13mm,调整后缩小为2~3mm.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调整靶中心使其和计划设计等中心保持一致.由于肺癌存在较大的分次间摆位误差,摆位中这种测量和调整是必须的,可以明显减小摆位带来的误差,降低边界外扩值,极大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而仅靠固定装置,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