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千伏级CBCT联合HexaPOD evo RT六自由度治疗床研究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摆位误差,推算CTV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TM直线加速器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17例。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CBCT,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CBCT,治疗后再次CBCT,分别获得XVI。与计划CT图像配准后,即可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及旋转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CTV外放边界。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CBCT校正前后均为304次,治疗后68次。所有患者分次间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经在线校正后均减小,校正前/后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42 mm/0.42 mm、3.55 mm/0.47 mm、3.26 mm/0.27 mm和1.24°/0.24°、0.70°/0.32°、0.57°/0.12°(P=0.036、0.000、0.000、0.002、0.000、0.004)。考虑分次内摆位误差影响,治疗床校正后CTV外扩边界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上分别为2.24、3.32、2.20 mm。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CBCT联合六维治疗床在线校正可明显减小6个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且能缩小C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施源器位置及外照射摆位的误差,评估自行设计的后装CT定位治疗床对施源器的固定效果;确定外照射调强治疗靶区外放产生计划靶区(PTV)的间距。方法:接受三维后装与外照射调强融合放疗的患者50人次,每位患者在每次布放施源器前均采用热塑成型膜固定在自行设计的后装CT定位治疗床上,而后植入并固定施源器,作定位螺旋CT扫描。在每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三维CT图像,将此图像和计划设计所用的螺旋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施源器位置及外照射摆位误差的数值。误差由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的平移分量和围绕3个轴线的旋转角度分量(Rx、Ry、Rz)构成。统计分析误差数据,用二参数法计算产生计划靶区的间距。结果:灰度配准的平移误差为X(0.18±0.15)cm、Y(0.22±0.12)cm、Z(0.17±0.13)cm,旋转角度误差为RX(1.71°±1.09°)、RY(1.31°±1.04°)、RZ(0.73°±0.44°);施源器作为配准标志手动配准的平移误差为X(0.11±0.09)cm、Y(0.12±0.05)cm、Z(0.16±0.10)cm,旋转角度误差为RX(0.51°±0.16°)、RY(0.15°±0.08°)、RZ(0.23°±0.21°);计划靶区的X、Y、Z外放间距分别为0.47、0.58、0.43cm。结论:应用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自行设计的后装定位治疗床对施源器的固定摆位误差,确定产生计划靶区所需的外放间距能有效地保证三维后装放疗的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图像分析鼻咽癌临床靶区外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在线采集的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鼻咽癌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大小,从而获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合理外放边界.方法:16例鼻咽癌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放疗过程中以传统的热塑面膜固定头颈部,激光灯摆位.分次放疗前患者在治疗床上进行CBCT扫描,并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根据配准得到的平移矢量调整治疗床的位置,从而修正摆位误差,并分别记录各个方向上平移矢量.结果:16例患者共计160组配准数据.为满足至少95%放疗分次的CTV接受处方剂量,计划靶区各方向上的外放间距均为4 mm.结论: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时具有一定的摆住误差.基于千伏级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方法能减小该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CTV外放.  相似文献   

5.
在线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在线测量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图像引导后的残余误差,确定前列腺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CTV外放PTV的边界大小.方法 入选7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每例患者每周至少行KV-CBCT在线校正治疗体位2次.采用常规皮肤标记激光对位后采集图像,将所获得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若摆位误差>2 mm则调整治疗床进行纠正.纠正后重新采集CBCT图像进行配准,计算残余误差.根据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别计算纠正前后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共获取197幅KV-CBCT图像.7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3.1和2.1、1.5和1.8、4.2和3.7 mm,外放边界分别为9.3、5.1、13.0 mm.经KV-CBCT引导纠正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残余误差和随机残余误差分别为1.1和0.9、0.7和1.1、1.1和1.3 mm,外放边界分别为3.4、2.5、3.7 mm.结论 在线KV-CBCT引导放疗技术可减小前列腺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CTV外放PTV边界可缩小至3~4 mm.  相似文献   

6.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 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过程中,应用锥形束CT(CBCr)图像在线校正或来进行在线校正时临床靶区(CTV)的合理外放.方法 8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NSCLC患者入组.放疗前后各行CBCT扫描1次,并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在线配准.根据配准获得的左右(X轴)、头脚(Y轴)、前后(Z轴)方向上平移矢量调整治疗床的位置,从而修正摆位和器官运动引入的误差.按上差方法每周采集CBCT图像2-3次.放疗前后配准得到的平移矢量分别作为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代入CTV外放计算公式,计算未进行在线校正和计算进行在线校正后NSCLC放疗的群体化CTV外放.结果 8例NSCLC患者共143组配准数据.若未进行CBCT在线校正,CTV外放为:左右方向8mm、头脚方向9 mm、前后方向11mm.若进行CBCT在线校正,各方向上CTV外放均为2 mm.结论 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时具有一定的摆位和器官运动误差.基于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方法能明显减小这些误差,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CTV外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相似文献   

10.
CBCT配合6D治疗床对食管癌放疗摆位偏差的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6个自由度(Six-degree,6D)摆位误差的纠正和再纠正.方法: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我院用ELEKTA公司的具有六维调节床的Synergy IGRT治疗机治疗胸部肿瘤患者14例.所有患者在每次的治疗前(IGRT纠正前)、IGRT六维床纠正后和治疗后用KV级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获取患者的3种容积CT图像.结果:IGRT纠正前、纠正后六维误差有4项的摆位偏差经纠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纠正前后摆位边界的减少幅度,平移为0.67 cm~1.27cm,旋转为1.6度~2.3度.患者在IGRT治疗后的体位变化对六维误差影响仅Z轴平移和Y轴旋转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治疗中体位的平移均小于0.04cm,体位旋转均小于0.2度.IGRT纠正后的平移误差均小于1mm,旋转误差均小于0.5度.结论:IGRT对胸部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的作用,且能较大幅度减少摆位边界,缩小计划靶区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胸部肿瘤IGRT治疗过程虽然体位有所变动,但六维变化范围均很小不影响治疗.当IGRT纠正前的六维偏差有渐大趋势时要注意热塑体模是否有变形的可能.为提高和保证胸部肿瘤放疗的精确性,当平移误差大于1mm,旋转误差大于0.5度时要重新配准纠正六维误差.  相似文献   

11.
钟强  覃文  王仁生 《现代肿瘤医学》2022,(16):2999-3004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点和放射治疗点同中心、不需要换算三维坐标的可行性,为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定位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40例2019年7月至12月我院放疗科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根据定位点和治疗点是否同中心将满足入组条件的患者分为A组(治疗点和定位点同中心)和B组(治疗点和定位点不同中心)。每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及之后每周治疗前均行一次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将CBCT图像与计划 CT 图像进行匹配,采集摆位误差数据。观察两组不同定位点选取方法下X(左右)、Y(前后)、Z(上下)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使用 Van-Herk 扩边公式求出X(左右)、Y(前后)、Z(上下)的 PTV 外扩边界值。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用例数(n)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3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0.350±1.029)mm、Y轴(0.660土1.545)mm、Z轴(0.910±1.288)mm。B组3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0.160±1.269)mm、Y轴(1.440±1.604)mm、Z轴(1.590±1.393)mm。两组在Y(前后)、Z(上下)轴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鼻咽癌患者X方向的群体MPTV为2.65 mm和3.28 mm,Y方向的群体MPTV为3.77 mm和3.92 mm,Z方向的群体MPTV为3.01 mm和3.39 mm。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点和放射治疗点同中心,不换算三维坐标是可行的,能满足临床上对于摆位误差和外扩边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Varian ix加速器机载影像(OBI)系统研究盆腔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适形调强放疗的15例盆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测量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线性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的相应U、V、W旋转误差,在线校正摆位误差并记录误差值。统计校正前后的误差,采用二参数法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MPTV)。结果 15例患者共行146次首次摆位后和治疗后锥形束CT扫描,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1.23±0.134)、(-2.02±7.96)、(-1.87±3.13)mm,治疗后分别为(0.49±1.14)、(-0.98±2.28)、(-1.87±3.13)mm。X方向的锥形束CT扫描摆位床值在首次摆位后及校正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Y和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的摆位误差在Y和Z方向低于首次摆位后(P<0.05);U、V、W 3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0.72±1.23)°、(0.06±1.12) °、(0.12±0.97)°,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由于在线校正只对平移误差进行了校正,U、V、W校正前后无差异。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2.55、9.61、5.93 mm,纠正后分别为1.78、3.55、2.74 mm。结论 使用OBI系统在线或离线指导摆位误差的修正可以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在维持或提高局控率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从而达到提高治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实时在线校正宫颈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宫颈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外扩边界值的范围,并分析体质量差别对摆位的影响.方法 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A组(BMI≥24)和B组(BMI<24),将所获得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结果37例患者在X轴(左右)、Y轴(头脚)、Z轴(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1±2.3)、(2.1±5.0)、(-1.1±2.2)mm,外扩边界分别为5.2、11.0 、5.6 mm.A组患者在Y轴方向摆位误差较B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X轴、Z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锥形束CT在线校正可减小宫颈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性,可利用摆位误差估算放疗摆位外扩边界值.体质量指数大者应适当增加外扩边界.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图形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6个自由度摆位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摆位误差,影响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六个自由度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 uidedr adiotherapy,IGRT) 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对食管癌患者146次治疗前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348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 图像与计划CT 图像相匹配,获取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将计划CT作为参考标准,治疗前摆位后的摆位误差呈近似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U、V、W6个自由度分别为(0.85±3.56)mm、(1.82±4.00)mm、(-2.31±2.10)mm、(0.59±0.85)°、(0.29±1.30)°、(0.40±0.86)°.误差调整后再次CBCT,结果 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 (P<0.05).结论 食管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在Y、Z方向上较为明显,个别患者还有较大的旋转误差,通过CBCT测量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的摆位误差,并行6个自由度的在线调整误差,可明显减小平面误差和旋转误差,提高放疗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接受基于六自由度床的盆腔放疗妇瘤患者体位固定方式的最优选择。方法:入组2015年06月23日至2016年01月14日于我院放射治疗科妇瘤患者共计32例,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10例,原发宫颈癌患者17例。A组:18例入组热塑膜体网组,B组:14例入组负压真空垫组。结果:经过机载六自由度床A、B两组整体校正前、后在X、Y、Z及RX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0.10±0.33、0.06±0.46、-0.29±0.39、0.18±1.95;0.01±0.08、-0.01±0.10、-0.03±0.08、-0.11±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Y及RZ方向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A组与B组六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仅在Y及RX(0.12±0.41、-0.36±2.01;-0.01±0.52、0.89±1.67)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四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A组与B组六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在X1、Y1、RX1、RY1及RZ1(0.01±0.09、0.00±0.06、-0.01±0.42、0.22±0.27、0.01±0.22;0.02±0.90、-0.03±0.10、-0.03±0.50、0.33±0.33、0.08±0.31)方向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1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基于六自由度床的盆腔放疗的妇瘤患者,热塑膜体网固定方式优于负压真空垫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F  Wang J  Bai S  Xu QF  Shen YL  Zhong RM 《癌症》2008,27(10):1111-111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 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技术在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精确度、降低放疗损伤、提高放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瓦里安Clinical Ⅸ医用加速器,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肿瘤计划靶体积总剂量为42 ~ 56 Gy,6~8 Gy/次,隔天一次,所有患者2周内行7次放疗.放疗前采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获得患者肿瘤及周围组织三维图像,并将其传输到瓦里安eclipse计划系统进行放疗方案计划设计.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扫描获取定位参考图像,再与放疗计划进行匹配,该匹配方案获取的定位参数设为在线校准参数.根据在线匹配的定位参数对患者进行在线摆位校准,再行CBCT扫描获取数据,采用系统自带软件完成图像与扫描数据的匹配,该匹配方案获取的定位参数为离线校准参数.比较X、Y、Z三个方向的离线校位误差和在线校位误差.采用VanHerk的群体性误差算法计算两种校位方法外扩界值范围.结果:在线校位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X(0.1±1.8) mm,Y(-0.2±1.3)mm,Z(-0.5±3.1)mm;离线校位三个方向的校位误差分别为:X(-0.1±1.1)mm,Y(-0.2 ±0.6)mm,Z(-0.9±1.9)mm,Y、Z向在线校位精度均明显高于离线校位精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2,P=0.003,t=11.305,P =0.000).离线校位外扩界值范围为(4.0~4.6) mm,在线校位外扩界值为(5.9~8.9) mm,离线校位外扩界值范围明显较在线校位窄.结论:图影像引导技术可明显改善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降低靶区外扩边界距离,提高放疗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的分次内误差,比较两种治疗技术在减少摆位误差方面的优劣。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VMAT与IMRT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各2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每次治疗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并与计划CT匹配,获取分次内误差,对两种治疗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MRT组在X(左右)、Y(头脚)、Z(腹背)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3±0.47)mm、(0.84±0.35)mm、(0.67±0.41)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1.01±0.42)mm、(1.08±0.89)mm、(1.07±0.70)mm,治疗后误差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在X、Y、Z 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2±0.50)mm、(0.78±0.40)mm、(0.72±0.54)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0.71±0.52)mm、(0.84±0.41)mm、(0.79±0.63)mm,治疗后误差略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每周获得的分次内误差,随着治疗周数的增多,两组各方向的平均误差均有所增加,且IMRT组数据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的治疗时间和加速器跳数为(2.85±0.73)min和589.00±63.00,均优于IMRT组的(8.14±1.06)min和792.0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中,VMAT能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患者不舒适度,有效降低患者分次内误差,但放疗分次内误差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