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09,29(8):731-732
存津液是《伤寒论》的重要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预护阴津,二是直接养阴存津液,三是间接养阳存津液,四是自我调节存津液、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3.
存津液思想贯穿着整部《伤寒论》,陈修园总结"存津液是全书宗旨"。《伤寒论》多处立法处方都体现了"存津液"的思想,还创制了多首存津液的方剂。存津液的最终目的在于调和阴阳。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探讨《伤寒论》如何存津液,一方面是预防津液的耗伤,主要包括谨遵药物服法和慎用汗吐下法等。另一方面重在留存津液有法,包括去热存阴、滋阴养津、回阳固脱等,并列举了相关代表性方药。  相似文献   

4.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伤寒论》六经病传变中,每一经的病变都涉及津液异常产生的病证。正如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中提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为主”[1]482。可谓一语道出津液的重要性。《医学三字经》中指出:“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1]833。故阐明津液耗损途径,对分析六经病的病因病机、确立治法方药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存津液”作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备受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伤寒论》中,津液的存亡关乎六经病之发生、传变以及治法的确立。理清津液耗损途径,方可准确辨证施药。以下从外耗、偏渗、下渗、内损4个方面阐述津液的耗损途径。  相似文献   

6.
气作为一种精微物质,存在于人体周身,《伤寒论》中有广泛体现,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中的“气”“阳”本指的是“津液”。文章基于对“津液-气”理论的分析,通过对《伤寒论》中津液的变化与六经病发生及传变规律相关性的阐释,进一步佐证了《伤寒论》中津液即气的具体表现形式,行于肌腠表里间之津液即卫气,环绕于脏腑间之津液则形成了脏腑之气,气的种种功能亦是通过津液来完成的。充分认识津液与气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仲景学说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高辉远教授,耕耘杏林50余载,精研岐黄,熟读各家经典著作,尤其对《伤寒论》的理论造诣更为深精。高师认为,仲景《伤寒论》对小便不利的辨治尤为独具特色。高师曰:“小便难,口渴在《伤寒论》小便不利条文中看似津丂伤阴之症,但仲景在辨治中并未单纯运用养阴生津之药,而是以扶阳固表、解表化饮、化气行水、散寒祛风湿之法,使三焦气化复常、津液得以布达,从而达到“护阴”存津液的目的。此乃仲景辨治的独到之处。”《伤寒论》中小便不利的条文达20余条,但高师仅例举有代表特色的条文4条。  相似文献   

8.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 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 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 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 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阅读《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以下简称“存津液”)一文颇受启发,但有几个问题不揣愚昧,提出来请教该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不仅重视扶阳气,实际上"存津液"的治疗精神也贯穿《伤寒论》全书。具体到判断预后、治病防变以及方药配伍、方后注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无处不在突显"存津液"理念。对于《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学习与理解,应该超越热病伤阴、阴虚津亏的思维局限,结合具体的临床实际,重视领会仲景原文精神,认真领会津液受伤病机特点,如此才能领悟张仲景"存津液"的真谛,最终有助于临床疗效提高。  相似文献   

11.
"存津液"思想是《伤寒论》的重要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阐述和发展而广泛应用。肿瘤治疗目前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肿瘤手术、放疗、化疗及中药治疗上均存在津液代谢的障碍,从"存津液"的角度阐述中医在肿瘤不同治疗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李赛美 《中医杂志》2013,54(2):96-98,106
通过对《伤寒论》的研究探索其与易学思想的关系,发现《伤寒论》对易学中“阴阳合德”、“阳重于阴”、“道法自然”等思想和理念做了较好的继承;对“象”、“数”模型进行了很好的借鉴与发挥,并将其融入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各层面.可以说易学思想对《伤寒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伤寒论》中阴阳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认为《伤寒论》中阳的含义包含津液。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得自仲景之法,而更适宜应用于湿热证,体现了叶氏师古而不泥古、遵经方之法、灵活化裁的思想,为学习并灵活运用经方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古今医家对其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病机的观点一致,但病机是存在津液损伤还是水饮内停,意见并不统一。丁象宸教授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精研仲景之学,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无水饮内停之机,而存津液损伤之情。从条文叙述、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物组成及用量、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仲景用药规律加以分析,并以假设法阐释。  相似文献   

16.
“阴”“阳”在《伤寒论》中包含于44条原文中,其含义可总结为7大类,即部位之阴阳、生理之阴阳、病因之阴阳、病机之阴阳、证候之阴阳、脉诊之阴阳、六经之阴阳。通过对每一类含义具体条文的阐释来浅谈仲景的阴阳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仲景而下,历代医家莫不视“亡阴”、“亡阳”为重危证。《伤寒论》对“亡阳”的论述颇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分轻、中、重之证。轻证“亡阳”为阳虚之证;重证“亡阳”为病情危重;另有一种特殊的“亡阳”证候,为“亡心阳”,其证为神明错乱;或为惊狂,或为谵语等证。仲景所论之“亡阴”,包括了亡血和亡津液,而主要是以亡血为主。血和津液均为有形物质,都属于阴,  相似文献   

18.
阴液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感热病易于化燥化火而伤津液,耗竭真阴。《伤寒论》为第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经典专著,书中立法处方多次体现张仲景辨治外感热病的"存阴液"思想。通过分析几首《伤寒论》名方,初略呈现"存阴液"思想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经方制方简练,配伍严谨,其"存津液、保胃气"的思想,与小儿治法"注意顾护脾胃"不谋而合,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笔者在将《伤寒论》引入儿科课堂教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将《伤寒论》的思想、经方的运用等引用到教学内容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习中医药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余月明  马援 《陕西中医》1995,16(2):93-94
<正> 仲景对桂枝的应用甚广,用药配伍严谨而灵活,药量变化不居,运用出神入化。在《伤寒论》的113方中,以桂枝汤加减约30方,堪称:“伤寒第一方”,柯韵伯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证之与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各变方的应用透彻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