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1例手足口病患儿行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学、CRP及胸片检查。结果:121例患儿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手掌、足底癍丘疹、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121例,WBC升高11例、下降8例,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偏低。经使用利巴韦林、炎琥宁等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检查92例及胸片检查86例均正常。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41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1~6岁的儿童(91.7%),其中又以1—3岁幼儿占多数(67.8%);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8:1;一般全年均有发生,夏季是高发期;好发人群为农村散居儿童(81.7%),48%的病例有明确接触史。患者都有疱疹,手、足、口部出现庖疹178例(43.4%)及臀部95例(23.2%);有发热229例(55.9%),合并症较多,极少数发展为重症。407例治愈,2例好转,死亡1例。结论今年手足口病处于高发势态,且以普通病例为主,有反复发病,只正规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夏季、农村及散居的1~6岁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而讲究卫生、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胡正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73-173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疱疹的方法,以更有效地减少患儿皮肤上留下色素痕迹或瘢痕。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资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加强护理。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手足口病疱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34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4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患者有明显的接触史,2~3岁65例,112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手、足、口疱疹,47例合并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 本病以2~3岁婴幼儿为主,发热、手、足、口部疱疹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心血管、神经、血液、呼吸和肝脏等多系统损害,EV71感染是发生重症化的主要原因,柯萨奇病毒16感染者症状一般较轻,早期诊断治疗患者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8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879例,随机抽查120例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中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发病年龄2个月~9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内疱疹或手足、臀部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2小时~4天,平均1.4天.经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后,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李显录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346-1346,1374
目的观察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留观惠儿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分别给予利巴韦林、双黄连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静滴,口服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治疗;有发热、咳嗽、 口腔溃疡重、疱疹多者给予青霉素或头孢呋辛静滴抗炎、预防感染;口腔溃疡给予维生素B2口服。结果通过留观治疗,绝大部分患儿(151例)手足疱疹、口腔黏膜疹及溃疡逐渐消失而痊愈,未出现任何后遗症。结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病后出现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8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岁以下幼儿发病为主共571例(70.67%):808例患儿手足部均见水疱疹及斑丘疹;有密切接触史,幼儿园、群居的患儿501例(62.0%):有5例患儿发病2次;本院均为咽拭子形式采取样本,本次病例中的50例,有(EV)阳性48例,其中 EV71型阳性30例,结果偏高。说明 EV7l 是目前本院手足口病流行的优势毒株。结论:本组808例中,501例(62.00%)发生在幼儿园或者群居儿童,说明儿童之间相互感染容易引起广泛的传播,提示幼儿园及学校应重视预防,做好晨检,尽早地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并及早地让患儿至定点医院正规治疗.避免居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和救治不力而增加医疗成本和危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概率,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李定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67-3468
目的总结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56例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①56例患儿中,发病年龄主要为1岁~5岁。②心肌酶检查48例,其中10例升高,经治疗10 d后,复查心肌酶均恢复正常。胸部X线检查35例,8例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其中1例仅发热,无咳嗽,胸部X线提示肺炎。8例发展为手足口病,转感染科病房。③经治疗后,38例治愈,10例好转,转感染科病房8例均治愈。结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部分为手足口病的早期表现,需早期隔离治疗,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及前期为疱疹性咽峡波尼松炎的手足口病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2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正钢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50-150,153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收住院的22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220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疱疹,口腔溃疡,发热,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咳嗽等,少数病例出现易惊、肢体抖动,其中2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重症病例及早进行积极抢救,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短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该组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病,肠道病毒71型(EV71)是主要病原体之一,绝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可出现心肌损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易发展为重症,并发肺水肿时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及早发现、治疗能有效降低重症病例的死亡率,应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干预,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林泽想  王明义 《河北医学》2011,17(5):642-644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方法:对在本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共477例作回顾性分析,分别总结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治疗转归。结果:477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有数量不等的手足皮疹,口腔疱疹及溃疡,大部分有不同程度发热,且均有不同程度心肌酶CK-MB升高,大部分病例治疗4-6d痊愈出院,出现重症病例6例,转上级医院后死亡1例。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易造成局部流行,感染手足口病大部分病例为轻症,但个别病例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而危及生命。防治本病关键在于做好病患儿的隔离,及早发现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11.
5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自瑾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47-148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探讨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和手足口病患儿有接触史者占88%,5岁以下患儿占80%。临床表现:发热占86%,手部皮疹占100%,足部皮疹占92%,口腔疱疹占94%,口腔疼痛占80%。经抗病毒治疗,48例在1周内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交流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7月诊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平均年龄3.5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经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2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以1~3岁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WBC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糖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改变;本组病例痊愈264例,好转25例,6例送转定点三甲医院,死亡2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早及时诊断治疗,注意生命征监测及症状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4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545例手足口病病例,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其中合并脑炎病例485例。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除2例死亡,其余全部治愈。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蒙脱石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口腔疱疹的疗效.方法 45例手足口病口腔疱疹蒙脱石散治疗,并用36例作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45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6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 蒙脱石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口腔疱疹有一点疗效,可缩短病程,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儿童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交流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5-7月诊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中,平均年龄3.2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经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特点。方法:对69例手足口病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手足口病并MP-IgM阳性患儿中,发热65例,咳嗽10例,胸片示支气管肺炎4例,支气管炎2例,血白细胞升高10例,血C-反应蛋白升高19例。阿奇霉素针静脉滴注7例,罗红霉素口服6例,阿奇霉素口服13例,69例患儿经治疗全部痊愈,预后好。结论:手足口病也可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发热、咳嗽的手足口病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及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1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包括年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化验指标、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120例重症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持续高热(55%)、血压升高(40%)、皮疹稀少(73.3%)是重要的早期临床特征;精神萎靡、嗜睡或哭闹(70.8%)、呕吐(30.8%)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即有的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肢体抖动或肌阵挛(80%)是重症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特有表现;血白细胞升高(75.8%)和血糖升高(32.5%)是早期诊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重要检测指标.采用20%甘露醇、丙种球蛋白、激素为主的早期治疗,患儿无1例死亡.结论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应及早给予甘露醇等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患儿,患儿有体温异常升高、疱疹、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WBC和PLT升高等特点。对60例患儿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共治愈57例,治愈率95.0%,死亡3例,均为EV71感染患儿。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有效的治疗为包括降低颅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6月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6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轻型手足口病患儿88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轻症病例与重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年龄、体温、白细胞数、肠道病毒71型例数、呼吸频率及劳务工子女患儿例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病例与重症病例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以肠道病毒7l型病毒感染为主,且劳务工子女患儿多见,对出现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症状时,需及时给予按照重症患儿的治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