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在糖尿病迁延较久而并发出现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临床症状所见,DPN病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当责之于痰湿瘀血。纵观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对DPN的中医病机规律认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阳虚寒凝5种。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辨证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安 《吉林中医药》2010,30(7):565-56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在消渴病气阴两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气阴两亏,肝肾俱虚为本,燥热与瘀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基本特点。因此,治疗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补血为基本原则,并根据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和痰瘀阻络的不同,分型论治。中医辨证论治,并发挥整体调节的优势,从而使DR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辨证施治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6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部分文献分析,认为糖尿病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是气虚、阴虚;标实重在热、瘀、痰、湿。辨证以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血瘀、肾阴虚、阴阳两虚、阴虚燥热为主要证型。用药主要为补阴、补气、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清热泻火、收涩、辛凉解表9大类。并对本病的深入研究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4.
江燕  杨艳 《吉林中医药》2012,32(8):772-774
余承惠主任认为,糖尿病属虚实夹杂之候,病位波及上、中、下焦.脏腑牵涉肝、脾、肺、肾,本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标实见湿热、水湿、湿浊(热)中阻、湿毒、热毒、血瘀及外感等,此皆是消渴病及其肾病难治的致病因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根本原因.其证初期多表现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继而发展为阴阳两虚,终至阳衰瘀阻,痰湿浊毒内蕴.整个过程“脉络瘀阻,浊毒损伤肾络”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治疗要兼顾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养治并重.  相似文献   

5.
韦绪性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则多为瘀血、痰阻、寒凝、燥热痹阻脉络。"虚"、"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气血"不荣"与"不通"并存是导致肢体肌肉麻木不仁、疼痛的关键。根据本病多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之特点,所研制的消瘅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并发了肾脏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形成多因禀斌不足、五脏柔弱、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所伤、房劳过度、精气俱亏而致阴虚燥热、肾虚水泛。病理性质以消渴日久,以气阴两虚、精气亏耗终致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生、水湿潴溜、湿浊内蕴、瘀阻肾络、血滞脉内为标,总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肾,在病变过程中又多累及其他脏腑,出现脾虚、肝亢、心虚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及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探讨DPN的中医病名、常见病因病机及主要分型。认为DPN属于消渴变证的"痹证""痿证"范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痰瘀互结,其本质仍为本虚标实。临床常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四种证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玉萍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张玉萍认为其病因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三焦郁热、瘀阻脉络、气阴不足、阴阳两虚为其病机的四个方面;治疗以益气滋阴、阴阳同调治本,清利三焦、化瘀通络治标。自拟糖尿病基本方,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日久阴伤及气,气阴皆虚。气虚运血无力,阴虚血行艰涩,血液运行不畅而瘀阻血脉,发为胸痹、中风;瘀阻肌肤,发为血痹;瘀阻水道,发为水肿;瘀阻目巢,发为视瞻昏渺;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DN占DM患者死亡率的60%^[1],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肾衰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2]。DN属于中医的“消渴”、“水肿”范畴。气阴两虚、精气亏耗、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生、湿浊内蕴、瘀阻肾络、血滞脉内为标,总属本虚标实证。气虚血运无力,阴虚脉道失于润泽,阳虚脉道失于温煦,均可导致血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辨治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现代医学在糖尿病研究方面的飞速发展,对中医辨治消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研求前辈经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辨治于临床,集已四得,不揣浅陋,举要如下:一、气阴同治,以肾为本历代医家对消渴病机特点及转变规律认识一致,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伤气耗,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疗大法,多以上中下三消为论:润肺清胃滋肾。现代临床所见,求治于中医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已有一段病程,经西药治疗后,或临床症状元改善,或血糖控制不理想,单纯燥热阴虚者极少,兼气阴双亏者最多,且三消之证俱现,…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夹瘀四组,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相关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四组证候按顺序递减即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燥热,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MDA含量明显升高,四组证候按次序递增即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紊乱。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糖尿病的病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其发生与肺(燥)、脾(胃热)、肾(虚)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分为脾气虚弱,气化失常;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脉络瘀阻;阴阳两虚,痰瘀互结4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本文阐述了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由消渴迁延而致。究其病机,乃因燥热阴虚日久耗气而致气阴两虚,病情持续发展则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后期则出现阳衰浊毒瘀阻,且病变过程中又每多夹瘀。故主张本病辨证可分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及阳衰浊毒瘀阻4型,并且每型可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各期相对应,以便临床施治。强调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应放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期,才能取得较佳疗效并能防止变证发生  相似文献   

16.
马居里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损伤五脏,五脏损伤,气阴不足,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脾肾双亏、络脉瘀阻;早中期以气阴两虚为本,与脾肾关系密切,瘀血、水湿贯穿本病始终。五脏损伤,必伤及肾脏,阴津不足,则见潮热、盗汗,舌质稍红,苔白腻,脉细涩,治以益气养阴利水,沈氏尊生书之参芪地黄汤(党参、黄芪、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白术、丹参),灵活化裁,重用地黄滋肾阴益精髓,培补先天之本,屡见良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60%-90%,可累及肝、脾、肾三脏,其病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其本,以瘀血、痰浊、水湿常相互交阻,留置于经络,贯穿DPN整个病程的始终。气阴亏虚是DPN发病基础,痰瘀痹阻、脉络失养是DPN的病理特点。目前大都在控制饮食、运动、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理化指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19.
朱良春老中医认为,消渴病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其病机演变结果多为气阴两虚,瘀血阻脉,故主张治以益气养阴,和血通脉,以自拟“斛乌合剂”治疗本病,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