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仲景对药物之寒温配伍运用巧妙,组方构思法度严谨,寓有深意,很有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寒温药配伍的类型及其特点归纳分述如下。一、寒温并用,各行其道,治疗寒热互见之证《内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并存固然要寒温同用。仲景将寒温药物冶于一炉,主要是针对病机复杂,寒热互见之病证而设。寒药清其热,温药散其寒,各行其道,各逞其能,如是则寒热之证得除而阴阳和平,然由于寒热之邪所在部位及特点的不同,故同为寒温并用之法,药物的配伍亦因之有别。试予归纳,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炮制对中药所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原药材经过炮制后 ,不仅可以提高疗效 ,减弱或除去毒副作用 ,而且还能便于服用和制剂。笔者现将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生物碱类”、“甙类”药材所产生的影响简述如下。1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这种性能。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之品 ,经过产温的姜汁炮制后 ,其苦寒之性大为降弱 ,这种制法是以热制寒 ,可以抑制其偏性 ,称之为“反制” ;若用胆汁制黄连 ,则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这种使寒者越寒的制法称这为“从制”。又如生甘草 ,药性偏凉 ,能清热解毒 ,用蜜…  相似文献   

4.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气味即指四气、五味.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如石膏性寒、附子性热、桂枝性温、葛根性凉等.此外,有些寒热之性不显的平性药,如甘草等及微寒、微温药等也未越出四气范围.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医者取其性味之偏胜用以消、补、温、清,是为常法.寒温并用,则是将寒凉与温热之性的药物同处一方,取其相反之性而达相成之妙,可以说是变法.将寒温并用运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观<伤寒论>113方,寒温并用者竟达52方,仲景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将药性相反之品融于一方,取其相成之用,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是以气味而成其性。同一药物,又可因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性味功效。清·徐大椿《制药论》曰:“凡物气厚力大,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始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醇矣。”故临床用药时,或取其偏、或制其偏,以发挥最佳疗效。药物的炮制方法有制其形、制其性、制其质、制其味之不同,兹分述其与临床药物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从中药药性的角度探讨药物炮制,将更有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炮制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黄连是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辅料炮制后,可使其寒凉之性发生变化,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综合分析目前关于黄连炮制与药性相关的研究报道,从药性变化角度对黄连炮制进行探讨,以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药药性与炮制的相关性,为深入阐明黄连炮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药具有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 ,适用于血行障碍而形成瘀血所致的各种症候 ,如跌打损伤、胸胁刺痛、痈疽肿痛、症瘕积聚 ,以及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现就其性与归经 ,作一简介。1 性中药之性即气 ,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故谓四气。平性药物不如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 ,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 ,但一般仍称为四气。寒热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瘀血生成以后又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凡因寒邪导致的瘀血 ,在治疗上宜选温性的活血化瘀药物。反之 ,因热邪而致的瘀血 ,就必须选用凉性的活…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之化痰方,许多医者尊方书所言,据其功用按图索骥,但细究方名成因,则不知其然.经查找多部方书,发现此方名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集验方》,以生姜为君药,其性偏温,至宋代的《三因方》减生姜至五片,以竹茹为君药,全方药性偏凉.历代对温胆汤的解释不同,总结前人的看法,发现《集验方》温胆汤之"温"是疗胆寒之意,而《三因方》温胆汤之"温"是"和"胆之意.此外,胆为六腑之一,根据古代"脏热腑寒"的既成说法,既然胆证为腑寒证,则治疗理应温胆.根据古人"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理论,温胆汤所治寒热之证均为胆虚而致,其功效并非为常人所说的"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而当为"清热化痰,舒胆和胃".  相似文献   

13.
(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正确地辨别证候的寒、热属性,是决定用药为温热或寒凉的关键。《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两者治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药学而言,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四性理论.中药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或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我们认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甘草为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其性平味甘,能缓和方药中寒热药物的过偏之性。从中医辩证用药及中药炮制理论出发,使用甘草“生熟有别”,生用清热泻火见长,蜜炙则补脾益气。按药典炙法炮制的甘草制品,(下称蜜炙品),存在易吸潮、发粘、霉坏,贮藏期限短。笔者对传统的甘草蜜酒炙进行了实验观察(以下称蜜酒炙),结果发现,蜜酒炙品在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至理也。教医者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辨证用药,简便而易行,桴鼓而相应。然临证更多胶痼复杂之疾,则非单用寒药或热药所能治,必寒热并用,方能取效也。至若寒热并用之法,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论之甚详。有用辛开苦降、寒温杂投,治  相似文献   

19.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白茅根在眼科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茅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简称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原血、止血、利尿之功。本品味甘而不腻隔,性寒而不防胃,利水而不伤阴。《本经》有“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之说。《本草求原》谓“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本草纲目》载“止吐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笔者认为:大凡眼科用药不可太偏寒凉。白茅根是眼科较为理想的清热、止血之品。在临床上常用本品为主,辨证配伍它药,治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