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炮制对中药所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原药材经过炮制后 ,不仅可以提高疗效 ,减弱或除去毒副作用 ,而且还能便于服用和制剂。笔者现将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生物碱类”、“甙类”药材所产生的影响简述如下。1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这种性能。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之品 ,经过产温的姜汁炮制后 ,其苦寒之性大为降弱 ,这种制法是以热制寒 ,可以抑制其偏性 ,称之为“反制” ;若用胆汁制黄连 ,则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这种使寒者越寒的制法称这为“从制”。又如生甘草 ,药性偏凉 ,能清热解毒 ,用蜜…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李思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4)主题词炮制,四气五味/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药物毒性等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就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综述如下。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又称性味,药物的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用药对生熟炮制非常重视 ,药之生熟与补泻作用关系甚大。因生者性悍而味重 ,其性刚、攻急 ,主泻 ;熟者性醇而味轻 ,性柔 ,其攻缓、主补。补泻一差 ,毫厘千里 ,对药理作用 ,必须明了。如补药用制熟者 ,欲得其醇厚 ,所以存其资助之功。泻药制熟者 ,欲去其悍烈 ,所以存其攻伐之力。用生用熟各有其异 ,实取其补泻得中 ,毋损于正气。但有的临床医师 ,不重视炮制之重要 ,方中宜熟而用生 ,如西党参、生黄芪、生白术、全当归、酸枣仁、北远志、粉甘草、青木香、白茯苓 ,见方可知是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的归脾汤。可医者忽略了生熟药的作用 ,仅用了…  相似文献   

4.
阐明了中药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药学而言,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四性理论.中药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或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我们认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临床用药不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中医是通过辨证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的发展变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确定治则、治法,组方遣药的。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云:“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淡辛咸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  相似文献   

7.
几何造模 ,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 (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 ,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 ,有规律可循。通过《中药学》(第 6版 )教材中的 4 0 0味中药的研究 ,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 :①直观化、形象化 ,便于记忆 ;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 ;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 ;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总之 ,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 ,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几何造模,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有规律可循。通过(中药学)(第6版)教材中的400味中药的研究,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①直观化、形象化。便于记忆;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总之,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药物的不同性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加入不同辅料、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等方面论述。结论:中药炮制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杂,需要常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明代李时珍在黄连炮制项谈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本文用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生凉、熟温,法有其用等方面专论运用寒热理论炮制中药的重要性,科学性。1.寒热相制,可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常用此理论炮制药物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药制后转变为凉性药。如生地性寒属寒药,为清热凉血之品,经热药酒加热蒸制成熟地后,就成温药,为滋阴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