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机体的免疫系统始终处于功能低下状态 ,加之手术时对肿瘤的触摸、牵拉、挤压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创面的污染。因此术后早期机体更需要处于良好的免疫监视状态。我们对围手术期应用胸腺肽的46例大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 (NKC)活性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进行测定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大肠癌患者 46例 ,年龄 38~ 7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围手术期输异体血者不作为选择对象。Dukes临床病理分期 :B期 2 0例 ,C期 2 6例 ,所有患者均行根治…  相似文献   

2.
王舒宝教授 :我谈一谈无瘤操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胃癌病人在术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未发现腹膜转移及肝转移。而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腹膜转移、肝转移。因此 ,有些病人对手术有所担心 ,经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手术能不能伤“元气” ?手术能不能将癌“切飞了” ?人们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所谓“元气”可以理解为机体的免疫力。一个肿瘤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过程中 ,始终受到机体免疫力的限制 ,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接受一个手术的打击后 ,就可能改变机体与肿瘤的比势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 ,即…  相似文献   

3.
ICU重症患者绝大多数是大手术后或严重创伤的患者,多伴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短期内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此类患者在手术和(或)创伤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脂肪分解增加,糖异生增加,时间一长,则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正维系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满足肾衰竭、尿毒症常见方法,也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手段[1]。终末期肾病患者急性时相反应时,内毒素、化学物质、免疫复合物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因子释放,循环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增高,临床无明显感染症状,但机体处于炎症状态[2]。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可诱导机体炎症反应,使机体处于炎症状态,若出现感染,极端情况下则可能出现大量细胞因子聚集,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3]。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相关危险的报道较少,本文探讨不同透析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客观评价恶性肿瘤病人机体能量代谢状况。方法:采用床旁开放式间接测热法对我院外科226例住院的各类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anditure,REE)测定,同时与293例同期非肿瘤住院病人的REE测定值作对照。结果:恶性肿瘤病人REE测定值平均为1186±274kcal/d(4958±1032kj/d);对照组病人REE平均为1155±203kcal/d(4828±849Kj/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4%恶性肿瘤病人处于低代谢状态,46%恶性肿瘤病人属正常代谢状态,而30%恶性肿瘤病人则处于高代谢状态。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恶性肿瘤病人机体并非均处于高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对4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环周切缘状态进行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与环周切缘的关系,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4%(12/49),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6/49),远处转移率为27%(13/49).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5%(2/37)(X2=6.577,P=0.010);环周切缘阳性的远处转移率为50%(6/12),切缘阴性者为19%(7/37)(X2=4.491,P=0.034);环周切缘阳性的5年生存率为33%,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09).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X2=4.451,P=0.035)、T分期(X2=20.283,P=0.000)、N分期(X2=7.773,P=0.018)、肿瘤距齿状线距离(X2=6.502,P=0.04)、肿瘤位置(X2=4.421,P=0.035)及手术方式(X2=5.754,P=0.016)有关.结论 环周切缘状态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状态与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肿瘤距齿状线距离、肿瘤位置及手术方式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二氧化碳 (CO2 )、氦气 (He)、一氧化二氮 (N2 O)对模拟气腹条件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探讨此类气体是否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导致在气腹条件下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infil tratinglymphocyte ,TIL)的制备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分离自 1999年 8月于我院妇产科手术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的癌性腹水 ,按标准方法提取分离TIL细胞 ,白细胞介素 (IL) 2 1× 10 6U /L(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体外刺激增殖 ,…  相似文献   

8.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通常低下,麻醉及手术刺激更进一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监视和清除作用,在预防各种感染中亦有重要作用。胸部肿瘤开胸手术对生理的干扰、创伤、刺激大于其他部位手术,通过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此类手术时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胸部肿瘤开胸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胃癌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比较胃癌患者 (胃癌组 )与非肿瘤患者 (对照组 )的手术前、后 2周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 ,D -二聚体 (D dimer)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 :a)等指标。结果 胃癌组PAGT较对照组增强 (P <0 .0 5 ) ,PT和APTT明显缩短 (P <0 .0 5 ) ,TFPI降低(P <0 .0 5 ) ,D -二聚体和t PA :a显著升高 (均P <0 .0 1) ,发生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腺癌者尤为显著 (P <0 .0 5或P <0 .0 1)。手术切除肿瘤后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胃癌患者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 ,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细胞分化差的患者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影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肿瘤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肿瘤宿主的这种免疫抑制状态,一方面使肿瘤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得以迅速地增长、扩散;另一方面又大大削弱了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而成为影响宿主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造成肿瘤宿主免疫抑制的机理了解还较少。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产生某种免疫抑制因子(tumor-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与宿主的免疫抑制有关。肿瘤免疫抑制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如影响淋巴细胞的IL-2表达、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或激活抑制性细胞等。可能是许多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前阶段的实验研究已成功地在人胃癌细胞株(SG-7901)培养上清中分离出分子量为41KD,等电点5.1的免疫抑制因子,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 材料与方法 实验采用塑料平皿粘附法去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单核巨噬细胞(Mφ),观察在胃癌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去除Mφ前后的前列腺素E_2(PGE2)水平变化,(~(125)Ⅰ放免法),LAK细胞和NK细胞杀伤活性(LDH释放法)以及加用消炎痛(INDO)的作用。 结果 1)去除Mφ前加入胃癌抑制因子可明显地提高PGE2的水平,同时伴有NK的LAK细胞活性降低;用粘附法去除Mφ后可明显减轻胃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脏器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担负着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1-2].同时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造血功能(凝血因子Ⅷ),因此,联合无辜脾脏切除的胰腺手术会增加近远期并发症,包括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及血小板升高引起的机体高凝状态与血栓形成、机体肿瘤形成等[ 3-4].因此,对于胰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病人凝血状态和相关临床资料,探索CRC与机体高凝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胃肠外科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C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前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为评估机体高凝状态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CRC病人机体高凝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49例中104例(41.8%)术前血清D-二聚体高于正常上限(550μg/L)。其中27例(10.8%)术前D-二聚体显著升高(高于正常上限的3倍,即1 650μg/L)。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7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及脉管内肿瘤侵犯是术前D-二聚体升高的相关因素。肿瘤远处转移病人与无远处转移的术前D-二聚体异常升高占比分别为73.3%、37.6%(P0.01)。脉管内肿瘤侵犯者和无脉管内肿瘤侵犯者术前D-二聚体异常升高占比分别为51.9%、34.3%(P0.01)。按术前D-二聚体分组,正常组、升高组、显著升高组出现肿瘤远处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8%、6.5%、22.2%,病理检查证实的脉管内肿瘤侵犯的比例分别为35.2%、48.1%、66.7%。两个比例都随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上升。3组VT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7%、3.9%、11.1%。VTE发生率与术前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肿瘤远处转移及脉管内肿瘤侵犯是导致CRC病人机体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可作为VTE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双侧肾细胞癌 (BRCC)少见 ,仅占肾肿瘤的 1.6 %~ 6 .0 %。作者统计 1975~ 1997年行肾肿瘤手术者 2 0 0 0例 ,采用问卷方法回顾分析 185 4例 ,其中BRCC 6 6例 (3 .5 % ) ,同期肿瘤 2 9例 ,异时肿瘤 37例 ,对侧发生肾肿瘤的间隔时间平均为 10 9.1个月。异时肿瘤首次手术平均年龄为 5 1.4岁 ,明显低于同期肿瘤的 6 0 .2岁。手术方法 :同期肿瘤首次手术 :肾切除 12例 (41.0 % ) ,部分肾切除 17例 (5 9.0 % ) ;二次手术 :肾切除 5例 (17.0 % ) ,部分肾切除 2 0例(6 9.0 % ) ,自体肾移植 2例 ,未手术 2例。异时肿瘤首次手术 :肾切除 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中年妇女年龄、月经状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体力活动对机体组成及脂肪分布的影响. 方法 横断面收集于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妇女,利用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中文版调查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机体组成及脂肪分布情况. 结果 共收集到162例妇女资料,年龄40~62岁、(52.81±5.31)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脂肪组织百分比与BMI(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0.70)、月经状态(b=0.19,生育期赋值1,绝经过渡期赋值2,绝经后赋值3,下同)呈正相关,而与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呈负相关(b=-0.17),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55.全身无脂肪组织含量(fat-free tissue)与BMI呈正相关(b=0.61)、与月经状态呈负相关(b=-0.14),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39.躯干脂肪/全身脂肪比值与BMI(b=0.32)、月经状态(b=0.30)呈正相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20.校正了BMI、月经状态及体力活动的影响后,年龄与全身脂肪组织百分比、全身无脂肪组织含量、躯干脂肪/全身脂肪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月经状态对机体组成及脂肪分布具有独立影响,随着生殖衰老的进展,脂肪组织增加且趋于中心性分布,机体无脂肪组织含量降低.而年龄本身与机体组成及脂肪分布无直接关系.中年妇女应增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当的体重以降低绝经对脂肪组织所造成的不利变化.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后近 2 /3的患者将出现残肝肿瘤复发 ,仅 1/3的患者手术后可获长期生存。据认为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免疫抑制现象。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 ,将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乃至消灭手术后残留的微小肿瘤病灶。实验证实 ,细胞因子的转基因治疗在提高机体免疫状态的同时能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发展 ,其中以白介素 - 12 (IL- 12 )的作用较为引人注目。IL - 12可刺激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 T细胞的活性 ,并促进机体合成γ-干扰素。采用单纯疱疹病毒 (HSV)作为 IL - 12基因的…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CO2气腹对肿瘤种植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腹腔镜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已逐步开展,成为肿瘤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CO2气腹促进肿瘤种植转移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机制涉及CO2气腹压力、局部微酸环境、机体免疫和肿瘤细胞粘附性能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现对近年腹腔镜CO2气腹对肿瘤种植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P=0.037)。术后两组患者PT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INR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FIB、D-dimer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FIB、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均可以导致胃肠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腹腔镜出现高凝状态的几率更高,临床上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季丹  陈庆 《护理学杂志》1993,8(2):65-66
80年代中期以来,继肿瘤三大经典疗法(手术、化疗和放疗)后,崛起了免疫学与基因工程的共同结晶——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它是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依靠机体本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对肿瘤特异性杀伤的治疗方法。我院1990年6月至1991年5月利用病人癌性胸腹水中的肿瘤相关性淋巴细胞(TAL)  相似文献   

19.
肿瘤宿主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与肿瘤来源的免疫抑制因子(TDISF)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凝胶滤过层析和等电聚焦电泳技术,提取、纯化了人胃癌(SGC-7901)细胞TDISF,并探讨了其理化性状与免疫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肿瘤细胞TDISF的分子量为41KD、等电5.0,对强酸、强碱、加热(56℃)及胰蛋白酶均敏感,证实其化学性质为可溶性蛋白质类物质.该TDISF能明显地抑制T-细胞的增殖、抑制N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示出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对IL-2产生和活性及IL-2受体表达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提示胃癌TDISF对T-细胞增殖、NK细胞和LAK细胞杀伤活性的抑制主要系通过抑制IL-2产生及活性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浆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CDH1)基因及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 RASSF1A)甲基化对食管癌手术彻底程度的参考价值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time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联反应技术(MSP)技术对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术前、术中及术后外周血游离DNA中CDH1及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CDH1及RASSF1A甲基化率在食管癌肿瘤组织中分别是72.37%、55.26%;在血浆中分别是63.16%、50.00%,且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神经脉管浸润显著相关(P值均<0.01);术前、术中、术后血浆中DNA甲基化发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 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游离DNA中CDH1及RASSF1A甲基化可反映机体的荷瘤状态,并可作为食管鳞癌手术彻底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