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静  孔令彪 《北京中医药》2017,36(10):923-925
从肺与现代医学高血压产生的病理机制的关系、肺的中医生理特性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从肺论治的理论依据。对于高血压伴有肥胖、肺功能降低或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单纯采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镇肝熄风等法治疗效果不佳。此类患者较胖,痰湿症状明显,临床从肺论治,予宣肃肺气、理气化痰、淡渗利水之法辨证加减,治疗效果较好,为此类高血压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病位虽主要在肾,但与肺脏关系密切,肺肾生理相关,病理相及。基于肺肾相关理论查阅近5年文献从肺论治IgAN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以玉屏风散为代表的补肺法可有效防治IgAN;以银翘散等为代表的清肺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为代表的宣肺法可明显改善IgAN患者血尿、蛋白尿和水肿症状。然而,从肺论治IgAN作用机制仅通过某个角度或通路进行研究,这与中医学整体观不相符,还需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从微观、局部、逻辑、系统地阐明其作用机制,为IgAN从肺论治提供一定研究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的传染病,在其发病过程中易合并肝脏损伤,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率增加。现从中医经脉传变、五行关系、气机升降及阴液代谢等方面阐述肝肺生理病理关系,并基于肝肺相关理论探讨新冠肺炎合并肝损伤的中医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解毒宣肺、利胆清肺、清肝肃肺及养肝润肺四方面。五脏一体,肝肺相关,在论治新冠肺炎同时应注意兼顾肝脏,宜早治之,以防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徐艳玲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38-1340
《素问.咳论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肺胃相关理论对于肺系疾病辨证施治以及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学》等经典著作从肺胃相关论治肺系疾病进行浅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microRNA参与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活动,与冠心病的发病紧密相关。从脾论治冠心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确切。从脾论治冠心病痰浊血瘀证候可能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而对microRNA的调节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本病相当于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病的范畴,发作期以痰饮瘀血互结的标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肺脾肾三脏虚衰的本虚证为主,其中气虚在痰饮、瘀血的形成及外邪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本病的发病及转归。慢阻肺从补肺健脾益肾论治及出现气阴两虚时的益气养阴治法,对预防发病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现代慢阻肺研究进展,对慢阻肺从气论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代文献关于"饮病"和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饮病"与高血压病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发病机制上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痰饮"成为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并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具有"化饮"功效的方剂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疗效,但始终缺乏从饮论治高血压病的辨治纲要。因此,将"饮邪"引入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之中,对其做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治则治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谢遥  胡彬  杨柳  朱明芳 《光明中医》2016,(21):3100-3101
痤疮好发于青少年,具有损容性,多发生于面部、背部、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肺、胃密切相关。导师朱明芳教授为湖南省名老中医欧阳恒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一直致力于痤疮治疗的研究。现从痤疮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经典案例、临床体会等方面对朱明芳教授从肺胃论治痤疮的经验进行探讨分析,本案例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肾脏疾病从肺论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几种肾脏疾病从肺论治的探讨等论述从肺论治肾脏病。指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病均可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0.
试探肺心病与肺阳升降出入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中代 《陕西中医》1997,18(12):548-550
肺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疑难病症。中医对其发病的病因、病理、防治尚缺乏动态的、相衔的阐述。从近几十年提出的“肺阳”、“肺阳虚”结合升降出入理论探讨肺心病的形成机制,提出温补肺阳是肺心病的防治关键是全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2.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3.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4.
"大丁"小议     
张正社 《中医药导报》2004,10(12):51-51
文章就<内经>原文"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中之"大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  相似文献   

15.
辨"丁"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丁”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形音义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加以考证,展示其意义丰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几几”辨正@贾延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7.
雌雄何首乌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雪锋 《中草药》1995,26(8):431-432
从药材名称、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功用几个方面对中药何首乌有雌雄一说进行了考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萝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即中药白首乌CynanchumbungeiDecne.就是雌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eiflorumThunb.的块根为雄首乌,同时也对这种说法产生的历史原因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异文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古医籍中的常见词"循循"、"翕翕"进行辨析,归纳出这两个词皆有多种涵义,对其理解不可拘于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9.
浅析扶正与祛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八法中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为祛邪之法,补法为扶正之法.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扶正包含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是否扶正判虚实","是否祛邪断夹杂","以谁为主定轻重".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