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1年绍兴市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疾病信息,结合监测结果,描述伤寒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分析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绍兴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82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其中66例为伤寒,占80.49%。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78/10万和1.56/10万。病例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85岁,其中60~、50~、4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37/10万、2.33/10万和l.7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高峰在7-10月份。对62疑似发热例病例采样进行血培养,阳性3例,阳性率为4.84%,其中伤寒2例、甲型副伤寒1例。结论:绍兴市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7—10月份.40~70垮年龄鲴静瘸室掂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潋江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趋势,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潋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潋江县1998年~200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高峰;2004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119.48/10万;地区分布主要以坝区为主;季节分布集中在4月~8月份;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50岁组。[结论]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发热症状监测,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手段,是控制潋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广西伤寒流行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广西伤寒发病流行共报告9841例伤寒,两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59/10万和8.11/10万,病死率为1.08%;64.8%的病例集中在桂西北的桂林地(市)和河池地区;6~10月为发病高峰,5~30岁为高发人群;并对伤寒重点防治措施如做好监测、严格暴发点疫情处理、推广应用伤寒Vi疫苗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安须市么铺镇凉水井村于 1999年 10月 7日发生伤寒暴发流行 ,发生伤寒病人 5 4人 ,发病率为 10 91%。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 ,推断本次流行为一起水型伤寒暴发流行。为探讨该次伤寒暴发流行的特征 ,以利于今后更好地防止伤寒流行 ,现将本次伤寒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流行特征1.1 流行强度 该村有村民 116户 495人 ,发病 44户 5 4人 ,患病率为 10 91%。1.2 时间分布 本次伤寒暴发流行于 1999年 10月 7日~ 11月 10日 ,整个流行期历时 3 5天 ,其中 10月 7日~ 11日发病 1例 ,占总发病数的 1 85 %;10月 12日~ 16日发病 2例 ,占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阳市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阳市1953~2001年伤寒疫情、个案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3~2001年,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0.08/10万,病死率为0.36%。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下;疫情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发病高峰为8~11月;高发人群为20~49岁年龄组,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居多;临床表现多为轻型和不典型。[结论]控制伤寒发病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普及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疫情监测是降低伤寒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县伤寒间隔10年(1961、1971、1981)1次大流行,每年8月为发病高峰。但自1981年明确M_1株流行后,发病高峰时间发生了变化。对此我们试用园形分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分组将1981年以来伤寒发病资料分为3组。1组:1981~1983年,作为无M_1株伤寒流行年资料;2组:1984~1986年,作为流行年后、M_1株流行前期资料;3组:1987~1989年,作为M_1株伤寒流行年资料。统计计算平均角,以表示发病的集中时间。计算角标准差(δ),(?)±S 估计发病高峰期。结果发病高峰日期1组=215.32°,  相似文献   

8.
成娟 《职业与健康》2001,17(7):62-63
目的:了解伤寒流行规律,评价防制措施效果,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990-1999年本市伤寒流行特征加以总结分析。结果:1990-1999年我市发生伤寒计11063例,年均发病率为73.00/10万,人群发病以20-40岁为主,占54.08%,男女之比为1.12:1,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为主,占52.78%,发病高峰位高7-11月,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流行季节后移,病例多呈散发,低年龄组发病下降明显,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水传播。结论:通过宣传教育,加大改水力度,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外环境及病学原监测,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龙泉市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的时间分布规律,应用圆形分布法及直线相关法对该市1974~1995年EHF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泉市EHF出现发病率高峰周期为5~6年;年发病具有季节性(冬季)升高特征;年发病高峰日各年均集中落在11~1月三个月份,22年总的高峰日在12月16日;高峰季节发病占45%;季节性指数为5.58。结论提示:年发病率高低影响季节性强弱;流行强度变化对发病高峰日早晚也有影响。该文还对流行年度的划分等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郑州市农村1975—81年伤寒流行特征:1、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伤寒与付伤寒发病之比为24.8:1.付伤寒以付甲为主。2、发病有明显季节性,8~11月发病占全年发病的53.6~96.5%,平均为83.5%。10月为高峰月,月平均发病占病例总数的39.5%。而3~6月的散发病例是酿成流行高峰的重要传染源。若忽视此期疫源地的处理和查源灭源,可能会出现大的流行。一旦流行形成,即是落实了各项防治措施,流行高峰年过后,发病也要持续1~2年才会降到非流行年的一般发病水平。3、年龄分布以10~9岁组最高,占42.0%。且多集中发生在中力学生中,占33.6%。10~29岁组发病占67.0%。4、随着饮用水源的改变。病例的地区分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1975年前,以平原地区发病率高。而1975年后,由于平原地区(特飘是低洼易涝地区)普遍饮用压井水。发病率明显降低(48.5~67.6/10万),而丘陵地区仍以饮用大口井水为主,造成水型暴发的危险性较大,发病率则相对增高(95.5/10万)5、流行年内的伤寒发病村,示有10.8~32.3%可形成暴发,而转年后可有24.6~58.5%的暴发村再出现散发或流行。因此,前一年的伤寒疫村是防治的重点。6、伤寒的临床表现趋向轻症化。轻型和不典型病例比重大(占84.6%),重型者少。体温多不规则,其他指征性症状与体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白细胞总数占(55.1%和嗜酸性白细胞(占70.1%)减少,对伤寒病的诊断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7、落实管水、管粪、管病人、灭蝇和预防接种,是我区防治伤寒的有效措施。而在发病率降至10.0/10万以下后,根据确定疑似病例的3条意见,查询发热病人,对疑似病例及带菌者作到早发现和及时隔离治疗则是控制伤寒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于杰 《预防医学论坛》2003,9(4):477-478
[目的 ]探讨安阳市伤寒流行特征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对安阳市 195 3~ 2 0 0 1年伤寒疫情、个案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195 3~ 2 0 0 1年 ,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 10 0 8/10万 ,病死率为 0 3 6%。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病率在 3 0 0 /10万以下 ;疫情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发病高峰为 8~ 11月 ;高发人群为 2 0~ 49岁年龄组 ,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居多 ;临床表现多为轻型和不典型。 [结论 ]控制伤寒发病的关键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普及卫生知识 ,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疫情监测是降低伤寒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97~1999年广西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 (含副伤寒 )是我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四十余年来一直排在全区传染病前10位。1997~1999年3年来 ,我区伤寒发病仍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局部地区伤寒爆发流行事件屡有发生 ,尤其是1999年发生的几起较大的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 ,显示了我区伤寒流行菌型变迁的新特点。现将我区1997~1999年的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特征1.1流行强度我区伤寒在1995年经历了第2个流行高峰的顶峰 (发病率13.59/10万 )后[1],发病呈平稳下降趋势 ,1996发病率为8.11/10万 ,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8年镇江市献血员发生间日疟流行,占全市总病例的62.3%。最重的乡(镇)献血员疟疾年发病率达189.0/万,献血员患疟疾的相对危险度为同乡村非献血员的25.4(X~2=174.2),病因分数为0.829。献血员疟疾平均发病高峰为4月5日,20~岁年龄和女性发病较高。献血员疟疾与血型有非常显著关联,A/O相对危险度为382.2。病因分数为0.997。献血员A型血者是间日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1992年2月,鹿寨县雒容镇发生一起伤寒暴发流行,现对其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报告如下。1 流行特征1.1 病例的时间分布 1992年2月至1993年5月,以镇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发生伤寒暴发流行,波及15个村委,89个自然屯,共发生703例病人,发病率为1.09%(703/64344)。发病高峰在1992年4~6月,病例数509例占总病例数72.4%,见表1。表1 1992年伤寒病例的时间分布月份23456789101112例数1136133311532281511747此外,1993年1~5月份,逐…  相似文献   

18.
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慈溪市16年间共报告伤寒166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波动在3.18/10万~20.89/10万之间,男女性别比为1.24∶1,25~49岁青壮年人群高发,占55.12%,发病高峰在5~9月份,呈单峰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5.78%。结论慈溪市是伤寒高发区,发病与慈溪市农村水污染、居民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加强水源管理是预防伤寒流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广西伤寒流行现状及其防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5 ̄1996年广西伤寒发病流行共报告9841例伤寒,两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59/10万和8.11/10万,病死率为1.08%,64.8%的病例集中在桂西北的桂林地(市)和河池地区,6 ̄10月为发病高峰,5 ̄30岁为高发人群,并对伤寒重点防治措施如做好监测、严格暴发点疫情处理,推广应用伤寒Vi疫苗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预测发病趋势.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18年发病趋势.结果 泉州市2005-2015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508例,年发病率1.30/10万,均以伤寒为主;6~9月为发病高峰(47.0%).患者性别比116∶100,以0~5岁(21.7%)和25~30岁(11.2%)居多;散居儿童最多(21.9%),其次是农民(16.7%).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前5位依次为晋江(29.1%)、南安(18.1%)、丰泽(10.6%)、鲤城(9.1%)和石狮(7.5%).预测2015年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会增加,但增幅不大.结论 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夏秋季多见,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应消除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