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美媛  庞明  陈敏  严红  余艳  黎华 《广西医学》2013,(6):672-674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每组32例,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IMT、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组ox-LDL、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且效果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及普罗布考组(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罗秀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47-14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应用降血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血脂异常者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组5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普罗布考250mg,2次/d。同时根据需要予以其他正规降压、抗血小板、降糖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以及TC、TG、LDL—C和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组对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C、TG、HDL—C及LDL-C的改善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可有效消退狭窄性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匹伐他汀钙2mg,每晚1次,总疗程为12个月。检查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及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TC、TG、LDL—C水平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匹伐他汀钙能显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斑块面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入院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2周后Ⅱ组颈动脉斑块IMT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Ⅰ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赵耀 《当代医学》2013,(25):145-146
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福州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6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大小。结果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较服药前有所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但是治疗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比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按筛选标准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3例,分他汀组88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他汀组在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瑞舒伐他汀片每日10mg,随访8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的变化。结果 他汀组应用瑞舒伐他汀8个月,较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TC、LCL—C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为新药,安全性需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血脂水平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分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片,中西药组再给予血塞通胶囊,疗程为6个月。结果:①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中的血脂(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5);②不稳定斑块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未见到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可降低不稳定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降低颈动脉斑块积分;阿托伐他汀片和血塞通软胶囊临床结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非诺贝特胶囊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和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血脂的四项指标TG、TC、HDL以及LDL均有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IM T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能缩小斑块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早期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时间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测定4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hsCRP浓度、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常规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值缩小,血中TC、TG、LDL-C、hsCRP水平降低(P〈0.05),另一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4月~2011年5月经B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治疗组,5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州和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单独治疗组(对照组,5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疗程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蒋美媛  庞明  黄东挺  郭清  陈敏  严红  王希  余艳 《广西医学》2012,34(10):1325-1326,1328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c-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IMT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血清ox-LDL、TC、TG、LDL-C、hc-CRP含量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丁联合应用可以减少颈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明显降低血脂、ox-LDL及hc-CRP水平,有效改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