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成机 《腹部外科》1999,12(5):195-196
梗阻性黄疸是一个临床征象,可因肝、胆、胰等良性或恶性疾病所致,病因复杂。众所周知,梗阻性黄疸不但会影响胆盐代谢和肝、肾功能,随着病程的推延,还会进一步损害全身免疫功能。此外,从病因角度考虑,若为恶性病变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则更应及时确诊,否则将会贻误治疗而失去适时的手术时机。因此,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应对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因等给予全面的考虑,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要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通常,梗阻性黄疸常伴有腹痛和腹部压痛、发热、腹部肿块、胆囊肿大以及黑粪等临床表现。首先应对梗阻性黄疸同其他临床表…  相似文献   

2.
陈希纲  陈翰高 《腹部外科》1993,6(1):9-11,F003
对47例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检查,并与肝外胆管结石的PTC影像进行对比。发现从狭窄段的形态学上不能区分胆管癌、胰头癌与壶腹部癌,但与结石的鉴别很有价值。梗阻近端胆管或狭窄段的移位、胆管扩张的形态在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上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硕东  田雨 《腹部外科》2009,22(6):330-331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是指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胆汁排出不畅导致临床上出现的黄疸症状,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胰头癌、壶腹癌、胆管癌及发生在胰头或肝门部的转移性病灶。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分为肝门部和非肝门部梗阻。治疗上,根据肿瘤可切除性不同分为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不论是在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还是根治性治疗中,腹腔镜外科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51例;年龄为(69±9)岁,年龄范围为39~85岁。121例患者中,112例行开腹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全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术后黄疸消退情况:121例患者中,97例术后黄疸消退良好,24例术后黄疸消退不良。(2)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t=-2.073,χ2=10.201,P<0.05)。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258,0.129,95%可信区间为0.087~0.769,0.023~0.726,P<0.05)。结论术前总胆红素、合并糖尿病、术后胰瘘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和术后胰瘘是术后黄疸消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道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分别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壶腹部周围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等。胆囊癌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病灶浸润、堵塞胆道,同样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1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16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有15种,胆总管结石47例,Mirizzi综合症4例,瘀胆性肝炎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例,肝脓肿2例,ACST 26例,胆囊癌6例,胰头癌28例,壶腹癌12例,肝门区胆管癌12例,胆总管囊肿6例,胆道蛔虫2例,胃窦癌2例,胰头部肿块性胰腺炎2例,胰腺囊腺癌1例。结论:充分认识梗阻性黄疸病因的复杂性必要时借助于BUS、CT、MRI、PCT、ERCP协诊方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鉴别恶性梗阻黄疸中的作用,作者对23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CT,ERCP或PTC均能准确判定胆道梗阻的部位,但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欠满意。尤其是对于肝细胞癌破入胆管,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胆管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肝门胆管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甚为困难。提高胆道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性有待  相似文献   

8.
<正>1概述梗阻性黄疸指由胆道内或胆道邻近部位的良、恶性病变阻碍胆汁经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引发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汁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逆流入血窦、窦周,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胆管癌、胆囊癌及胰腺癌等,原发与转移性肝恶性肿瘤及转移淋巴结等也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前应明确病因,并与可能导致黄疸的癌前病变(如胆管乳头状瘤)及良性病变(如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相鉴别;如难以明确病变  相似文献   

9.
吴召南 《普外临床》1994,9(6):366-368
我院1986-1991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68例,其中进行手术64例,本文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 诊断与治疗阐述我们的体会,对不能切除的肿瘤采用胆管内置管、胆肠插管桥式内引流,以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用胰胃吻合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囊癌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 ~ 2009年10年间84例胆囊癌患者资料.结果 42例出现黄疸,其中肿瘤侵犯肝脏或发生肝内转移9例,肿瘤侵犯肝总管、胆总管11例,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部肿大淋巴结7例,胆总管结石4例,两种及两种以上上述情况的11例.结论 胆囊癌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多样...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 概述1.1 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 ,引发梗阻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肝门恶性淋巴结长大 ;其次是壶腹部癌、胰腺炎、肝继发性病变 ;少见的原因有良性狭窄 (医源性、创伤 )、复发性胆管炎、Mirizzi’s综合征、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1.2 诊断与鉴别诊断①实验室检查 :对鉴别梗阻性黄疸较有价值的血化验是结合胆红素 >3 5mmol/L ;转氨酶增高ALP/GGT >AST/ALT ;白蛋白可能降低 ;PTT延长。尿化验为结合胆红素增高。②超声诊断 :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胆管扩张是梗阻…  相似文献   

12.
胆管癌、胰头癌及胆囊癌侵犯胆管起病隐匿,常常表现为无痛性黄疸。就黄疸增长速度而言,肝门部胆管癌最迅速,胆管中下段癌与胰头癌有胆囊肿大缓)中,则较缓之,胆囊癌侵犯胆管需要一定时间。长期以来,国内外同行对此类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否有必要在术前减黄以及减黄后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观点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俊伟  吕明德 《腹部外科》1999,12(5):204-206
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内毛细胆管淤滞或肝内外胆管梗阻引起的一种临床征象。前者由瘀胆型肝炎、药物中毒、过敏等引起,为内科性黄疸,主要依靠内科治疗。后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者主要由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道寄生虫或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引起;恶性者则由肝胆或胰腺恶性肿瘤所致。统称为外科性黄疸,多需要外科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发病时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在临床上容易获得及时处理。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发病在近年有增高的趋势,由于发病隐匿,确诊时治疗往往已延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引流两大类。手术切除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4.
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切除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绝大部分由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部癌所致,其特点是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手术切除率低。我们总结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外科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共计237例,均经开腹手术证实。现对黄疸时间及程度与手术切除率的关系等问题做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6~1991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68例,其中进行手术64例。本文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阐述我们的体会,对不能切除的肿瘤采用胆管内置管、胆肠插管桥式内引流,以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用胰胃吻合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恶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争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阻碍,根据其梗阻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高位胆道梗阻即指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胆管癌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及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或肝肠吻合).  相似文献   

17.
窦科峰  张洪涛 《腹部外科》2007,20(3):142-144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阻塞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恶性疾病所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其病因复杂,包括原发于肝、胆囊、胆道、胰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转移、侵犯胆道的恶性肿瘤.由胆囊癌所造成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其预后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的术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显伟  邱芳 《腹部外科》1999,12(5):197-199
梗阻性黄疸是肝胆胰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绝大多数患者需外科手术处理,故又称外科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对肝脏功能、造血机制、肾脏功能均有较大的影响,可能发生术后致死性并发症,需要认真对待。多年来,梗阻性黄疸是否需要术前减黄治疗一直存在争论,尚无统一意见。其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因恶性病变所致的重度黄疸患者,由于黄疸时间长,梗阻程度重,黄疸深,手术又较大,目前针对梗阻性黄疸尚缺乏术前评价标准,因此给临床外科医生带来困惑。外科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梗阻的部位在肝内、肝门或胆管下端不同水平。良…  相似文献   

19.
���Թ����Ի�������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汁排出受阻的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 ,包括胰头癌、胆总管末端癌及壶腹癌等 ,部分起源于壶腹附近的十二指肠癌及淋巴瘤等也可致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主要指高位胆管癌 ,即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tin瘤。部分胆囊癌可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 ,也可致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的经典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BIE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了PTBIED治疗,其中肝门部转移癌14例,胆囊癌8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13例。结果 PTBIED成功率为90%,40例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3例下降不满意,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6个月内死亡20例,生存超过12个月13例。并发症为胆道活动性出血8例(18.6%),败血症10例(23.3%),胆道逆行感染6例(14.0%)。胆汁性腹膜炎1例(2.3%)。结论 PTBIE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的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