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文献中涩脉主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20年临床文献中涩脉所涉及的疾病、脏腑、证候、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①涩脉常见于头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高血压、高黏血症等;②涩脉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关系密切;③涩脉多见于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痰湿等证;④涩脉多与心悸、胸闷、乏力、头晕、腹胀等相兼出现.结论 涩脉主病纷杂,需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血瘀一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行经女性涩脉人群出现血虚证、血瘀证的概率.方法:对100例符合条件的女性进行脉诊和问卷调查.由医师对被调查者进行脉诊得出脉诊结果,由医师根据被调查组填写的调查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分析涩脉人群的血虚证或者血瘀证的概率.结果:诊断涩脉人群为40例,此40例中出现血虚证18例,占45%,其余22例均为血瘀证,占55%.结论:此次调查行经女性涩脉人群出现血虚证或者血瘀证的总概率为100%,表明该涩脉客观诊断标准与传统中医理论所指的涩脉临床所主证候具有-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肝血瘀阻证的病位、病性特征,客观揭示肝血瘀阻证的本质,以指导临床辨证,并为病证的规范化及智能化服务。方法:搜集古今文献及临床病案资料179例肝血瘀阻证患者,建立数据库,利用因子分析、关联规则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征询研究分析肝血瘀阻证的病位、病性特征。结果:肝血瘀阻证病位特征为胁肋刺痛,胁下痞块,肝掌,蜘蛛痣,腹大坚满,脉弦;病性特征为腹部青筋暴露,面色晦暗或青黑无华,赤丝红缕,痛经,月经量少,闭经,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结论: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及专家意见征询等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应用于五脏系统病证规范化研究,可以为病证智能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血瘀证是一组常见的临床证候,涉及面极广,如临床常见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有肢体麻木,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缺血性心脏病常有胸痛,舌质瘀紫,脉涩结代等血瘀证典型病理表现。在中医临床中,整体性的宏观辨证已经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特点——血瘀,然而,其实质是什么呢?为此我们对血瘀证患者作了多指标的血液微观分析,初步探讨血液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量化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对于血瘀证诊断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诊断项目。方法:在现代流行病学原则指导下进行血瘀证诊断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资料收集,对其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结果:血瘀证症状体征中第一主成分与腭黏膜征、齿龈色黑、口唇色黑、眼周色黑、面色黑、皮肤瘀斑、舌质紫黯、舌体瘀斑、脉涩有关;第二主成分与头痛、口舌歪斜、语謇失语、心绞痛、病理征、行走不稳、偏身麻木、胸痛、胸闷、偏瘫、肌力有关;第三主成分与痛经、月经色黑、月经量多、月经血块有关;第四主成分与淋巴结肿、眩晕有关。实验室指标中第一主成分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有关;第二主成分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关;第三主成分与内皮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有关;第四主成分与红细胞变形性有关。结论:主成分分析可以筛选出对于鉴别血瘀证和非血瘀证诊断中对于因变量影响较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进行研究,探讨艾滋病发病机制,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文献,以证为中心对文献进行提取。建立Excel数据表,并对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所涉及的证型、证素和症状数据显示艾滋病临床证候以虚证为多,分布较为分散;病位集中在脾、肺、肾、胃、心、肌肤和肝等脏腑;病性集中在气虚、火(热)、湿、阴虚、毒、痰、血瘀、阳虚等方面;艾滋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神疲乏力、腹泻、脉细、消瘦、食欲减退等30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艾滋病证候所涉及的证素和证候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结论:艾滋病文献中证候的规律和特点反映了其本虚标实、阴阳失调、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提示艾滋病发病具有正气亏虚、邪毒入侵、脏腑受损、瘀血阻络、湿热内蕴等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风先兆证临床特征表现。[方法]在文献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专家调查问卷,预调查信度(Cronbachα系数):0.96和效度(累积方差贡献率)82.22%,分半信度(Guttman Split-half):0.90、分半相关系数:0.87。对资料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经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提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专家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8份,失访12份,失访率2%(小于15%),总体信度0.97和效度73.11%,分半信度0.92、分半相关系数0.91。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特征表现如下:病史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年老、环境污染、微循环异常;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衰、体质不良、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腑实壅塞、气候变化、房事不节;证候为气虚血瘀证、痰瘀证、肝风内动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症状有倦怠乏力、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头昏/头晕/目眩、感觉异常/感觉减退、黑蒙、头胀痛、口角流涎/流涎;舌象有舌淡、舌暗/舌黯/舌暗红/舌暗淡、舌绛红/舌红绛、苔薄白、苔白腻、无苔、苔白;脉象有脉弦滑、脉涩/脉细涩、脉细/脉细弱、脉虚/弱。[结论]以上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前期文献系统评价的结果,对学会标准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瘀证脉象差异表达的规律性,据此分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古代血瘀证医案、统计医案中病人脉象频次、生活环境、年龄及主要症状(兼证),对脉象与其他统计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究血瘀证发病人群分布特点及脉象差异化表现与诸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入选340例医案,显示古代血瘀证医案之脉象弦脉最多(184),数脉其次(123),涩脉第三,细脉又次之,然后是滑脉和大脉等;血瘀证好发于贫困或战乱中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兼夹因素以虚滞最多。结论:瘀不离虚、瘀滞互化是血瘀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治疗中需注意扶助正气和行气,血瘀证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脉搏图与心脏多种瓣膜病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中医脉象能否反映多种心脏瓣膜病变复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在对 1 53例多种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脉象图描记的基础上进行脉象分类 ,取例数较多的滑脉、弦脉、弦滑脉、涩脉 4个脉象组与多普勒超声测量的 1 0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除主动脉血流加速时间和主动脉血流平均加速度两项指标外 ,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左室射血时间、体循环周围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心搏量在 4个脉象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0 .0 0 1) 。结论 :中医脉象可反映多种心脏瓣膜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 《山东中医杂志》2011,(3):153-154,157
脉与症的关系非常复杂,辨别脉症的顺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脉和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取舍。之所以言"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是为了提醒医者不能仅凭症状或者脉象来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型猪特点建立脉诊教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晓英  牛欣  杨学智  李海燕  高蔚  陈冬至 《中医杂志》2008,49(11):1016-1018
目的 根据小型猪用于医学实验研究的生物学特点和脉象形成机理建立脉诊教学模型. 方法 通过指下感觉验证模型并采集脉图直观展现模型来建立三位一体的脉诊教学模型. 结果 通过对小型猪后肢股动脉切脉、前肢腋动脉采集脉图的方法 ,建立了平脉、涩脉和滑脉稳定的脉诊模型.结论 小型猪三位一体教学模型的建立,既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又创建了生物学的脉诊模型.  相似文献   

14.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74-277
弦脉的脉象是指"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形,为临床常见且极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弦脉在临床中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的区别,其在脉象上有不同的表现。弦脉所主病证主要有肝病、疼痛、痰饮、疟疾等,主要以实证为主,亦可见于虚证或者虚实夹杂之证。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失调或邪气内阻导致肝气失于疏泄,脉气紧张,脉道拘急。肺病可见弦脉,主要多见于肺系慢病重病之中,其形成主要与气机失调、痰瘀邪气内阻、肺脾肾亏虚有关,肺系慢病和重病中可根据弦脉的软硬程度以判断胃气的多少或有无,注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根据弦脉的兼夹脉象辨证灵活用药,为临床肺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侯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侯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病机有利于引导临床烨证向证侯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17.
参悟《脉要精微论》开启整体脉诊学习法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脉要精微论》中得出"诊法常以平旦"、"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脉诊的原则和各种整体脉象的特征及病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对10对整体脉象特征进行了理论及其与疾病对应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候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候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痛机有利于引导临床辨证向证候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心血管疾病临床中医辨证有意义的脉象客观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应用Z-BOX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330例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脉象特征。结果:在3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中,以弦脉、细脉、结代脉为多见,h5、h3/h1、h4、w、tl、tl/t等参数在心系疾病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脉象参数可为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