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常人的手掌长度、宽度和厚度等特征,为补充体育科学、体质人类学基础资料和相关临床(行为)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利用活体测量法,选择拉萨市自愿参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调查对象216例,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2.12±3.06)岁,其中男性136例(藏族64例,汉族72例),女性80例(藏族40例,汉族40例)。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被试者左侧手长、指长和掌长等27项直接测量指标;通过手长和手宽计算手长宽指数和手面积等2项间接指标。结果藏族男性与汉族男性比较,手长、掌厚和手长宽指数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0.01);藏族女性与汉族女性比较,手长、手背长、手宽、掌长、掌宽、拇指长、示指长、中指长、环指长、小指长、拇指指关节宽、中指近侧指关节宽、中指远侧指关节宽、环指近侧指关节宽、中指近侧指关节厚和手面积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0.01)。藏族青年掌指形态不同性别间比较,除掌厚、掌尺侧厚和手长宽指数外(P>0.05),其他测量指标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1);汉族青年掌指形态不同性别间比较,除掌宽和手长宽指数外(P>0.05),其他测量指标值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1)。结论藏族男青年的掌指形态较汉族呈现出手掌较厚和手长略短的特点,藏族女青年的掌指形态在长度、宽度和厚度上小于汉族女青年。女性掌指形态在长度、宽度和厚度上均小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四川阿坝藏族手皮纹的正常参数,并与汉族及西藏藏族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手皮纹表现不仅具有民族特异性,而且就同一民族而言,亦具有地域分布的特异性,并就此进行了分析讨论。四川省共有14个少数民族,对这些民族的手皮纹研究不多。本文报告四川藏族手皮纹正常值,为人类学、解剖学、遗传学及临床诊断学等相关学科提供参考数据。沪州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赵小萍、陈黎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资料收集中还得到马尔康县和红原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毛南族中小学生手长、掌长、指长与身高的相关关系,为毛南族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广西河池地区6~15岁毛南族中小学生948人(男497人,女451人)手长、掌长、指长、身高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毛南族中小学生14岁前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指标男女生间均相差不大,14岁后7项指标均为男生大于女生。手长、掌长、指长与身高各比值变化范围均较小,而且男女生同一比值非常相近。计算出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的均数、相关系数及其与身高的比值并推算出预测身高的回归方程。结论: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手长、掌长、指长与身高的比值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所得的回归方程可用于推算毛南族中小学生的身高,为毛南族人类学、法医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600例朝鲜族青少年皮纹正常值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们于1981年在沈阳、盘锦地区的朝鲜族中学取得了600例青少年的手掌和指纹样本,其中男300人,女300人,其父母均为朝鲜族,本人为无遗传缺陷和疾病的正常人。取男女每人的左右手掌纹及指纹,根据中国遗传学会人类学和医学遗传学委员会、皮纹研究协作组的统一标准暂行草案,分析了指纹类型、指纹脊线总数、a-b脊线数,atd角、T距比、指间及大、水鱼际区皮纹花样出现率、掌褶纹(通贯手、过渡型手、悉尼手)、主线C走向等项目。结果如下: 1.指纹型:分为弓型纹(A)、包括简弓(A~s)和帐弓(A~t),弓型纹无指三叉。箕型纹(L)又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畲族青少年掌、指正常值 ,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材料和方法 :闽东地区三代血亲为畲族的青少年学生 ,年龄 (7~ 18)岁 ,按活体测量的要求。使用 0~ 2 0 0 m m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畲族青少年左右手掌长、掌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掌长与掌宽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P<0 .0 1)。结论 :畲族青少年掌长、掌宽在生长过程出现二个生长期高峰这与青春期发育身体全面生长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皮纹学作为辅助诊断某些先天性病,已有报告,其中鱼际花纹为诊断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将所见到的甘南藏族大、小鱼际花纹形态表现,分类整理,为皮纹临床诊断学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作者调查了1000例(2000只手)甘南藏族手纹。全部按捺黑色油墨手印,其中大鱼际  相似文献   

7.
科技班学生皮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科技班学生皮纹的研究 ,了解高智商人群的皮纹特征。方法 :用印油印取皮纹 ,放大镜观察。比较科技班和对照组的指纹、手 (脚 )掌各区纹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科技班指端斗形纹为 5 2 7% ,趾球部远侧箕形纹 5 2 8%、斗形纹 2 7 5 %和TFRC 1 49 2条 ,均高于对照组。而指端和趾球部弓形纹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再次证明皮纹与智商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汉族大学生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太原师范学院在校汉族学生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的关系.方法 对463名在校汉族大学生的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的抽查并进行统计学研究分析.结果 显示太原师范学院汉族大学生的手长、掌长、指长和身高显著相关.结论 所得的相关回归方程可用于推算汉族大学生的身高.  相似文献   

9.
<正> 调查1000例藏族手纹正常值,得各指端纹型出现频率为:尺箕44.71,斗形41.33, 双箕斗7.92,挠箕3,平弓1.99,帐弓1.05。掌摺正常型占74.45,通贯手占8.15。总指嵴数168.10,a-b嵴数34.95。atd角39.18,掌长(?)9.89公分、腕—t线(?)2.27公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8例Klinefelter综合征的染色体与手皮纹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染色体改变与皮纹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手指端弓型纹、桡箕纹、掌中变异花纹明显增多。而指端双箕斗明显减少,掌三叉点t>15%频率显著提高。以上数据比值与正常人比较P<0.01。atd角普遍增大,通贯手增多,(P<0.05)。这变化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拉萨市藏族青少年体型的Heath-Carter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藏族青少年体型的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ner法,对拉萨市1539名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藏族青少年男性的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2.5-3.1-3.8),女性为外胚层一内胚层均衡型(3.7-2.6-3.4);男性由中间型向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发展,女性从中间型经历均衡的外胚层型发展为均衡的内胚层型。结论:藏族青少年男女性问体型发育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青春期之前,藏族青少年的体型与汉族和壮族相似;进入青春期后,藏族男性青少年具有自己独特的体型特征,藏族女性青少年与汉族、壮族和芬兰人的体型相似。  相似文献   

12.
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Heath-Carter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法,对那曲地区1194名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男性的体型为中胚层-外胚层型均衡型(2.40-3.52-3.59),女性为中间型(3.73-3.23-3.21);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向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女性由偏外胚层的中胚层型经历中间型、均衡的外胚层型、均衡的内胚层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结论: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消瘦,肌肉骨骼不甚发达,脂肪含量较少;在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城区与牧区藏族青少年体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腕部骨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藏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骨发育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父母为藏族、本人在那曲生活、经体检证明健康的1135例7~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CHN法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呈高度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手腕部骨龄与日历年龄存在交叉,而女性骨龄均小于其日历年龄;骨龄性别差异表现为7~10岁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11~14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而后男性又大于女性。结论:西藏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存在其独特的骨骼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藏羚羊和藏绵羊小肠黏膜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5只藏羚羊和5只藏绵羊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结构进行观测,并对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藏羚羊小肠各段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illus length/crypt depth,V/C)均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其中藏羚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分别比藏绵羊高77.25%(P<0.05)、63.61%(P<0.05)和35.38%(P<0.05),而V/C值分别比藏绵羊高65.63%(P<0.05)、20.08%(P<0.05)和35.68%(P<0.05),藏羚羊小肠黏膜的厚度显著大于藏绵羊(P<0.05),而藏羚羊和藏绵羊小肠肌层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藏羚羊小肠各段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藏绵羊(P<0.05),其中藏羚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的多12.84%(P<0.05)、49.88%(P<0.05)和5.58%(P>0.05),藏羚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肥大细胞的数量比藏绵羊的分别多0.22%(P>0.05)、6.04%(P>0.05)和160.80%(P<0.05),而藏羚羊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藏绵羊(P<0.05),其中藏羚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的少35.04%(P<0.05)、52.85%(P<0.05)和52.82%(P<0.05)。结论:藏羚羊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强于藏绵羊,藏羚羊的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也强于藏绵羊,且在藏羚羊小肠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起重要的黏膜防御功能,而在藏绵羊小肠中上皮内淋巴细胞起重要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骨强度指数数据,探讨其随年龄变化规律并分析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质量、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基础代谢对该人群骨强度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共1 227例(男592例,女635例),定量骨超声测量跟骨骨强度指数,生物电阻抗法检测体成分,所获数据录人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增加,骨强度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均呈上升趋势;同年龄组间比较,骨强度指数仅在8岁组出现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多在12岁以后出现显著性别差异。女性10~15岁,骨强度指数增长较快;而男性12岁以后开始快速增长。骨强度指数与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去脂体质量、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及基础代谢均呈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年龄和去脂体质量是跟骨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男女跟骨骨强度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体质量、年龄及去脂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藏羚羊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编码区,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藏羚羊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编码区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转化、扩增培养、鉴定后测序,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藏羚羊HO-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897,编码29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JQ809687);序列分析表明,藏羚羊HO-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脊椎动物山羊和牛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8%和9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2%和97%,与其它脊椎动物HO-1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86%和87%以上,显示出高度保守性。构建的基于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藏羚羊与山羊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克隆出藏羚羊HO-1基因编码区序列,为从低氧细胞保护角度探讨青藏高原土著物种适应高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都水族儿童少年足型特点及其生长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对1 382名(男689,女693)6~16岁水族儿童少年的足长、足宽进行测量,按足长宽指数分型。结果:水族儿童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总体足型以中间型为主(男50.22%,女59.45%),短宽型次之(男49.06%,女37.81%),窄长型最少(男0.73%,女2.74%);聚类分析显示,水族与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南方族群较为接近。结论:水族儿童少年足型发育符合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且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壮族、回族、哈萨克族和汉族比较存在民族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R)基因A1166C多态性是否与汉族、藏族和彝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方法 以748名受试者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1166C多态性。结果 在汉、藏、彝3个民族正常人群中,A1166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979、0.939和0.965,在藏族男性中,EH患者A1166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AA基因型(P=0.0034)是EH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汉族和彝族人群中,EH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A1166C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在汉族、藏族和彝族人群中,ATlR基因A1166是最常见的等位基因;A1166C多态性是藏族男性EH的遗传易感因子,而不是汉族和彝族EH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姚婕  温有锋  陈影  宋佳  刘莹莹 《解剖学报》2020,51(1):124-127
目的 通过测量拉萨藏族成人握力,探讨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为拉萨藏族握力参考值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拉萨市城关区20~70岁健康藏族成年人760人(男310人,女450人)进行随机抽样,使用中国(香山)CAMRY EH101电子握力器测量利手握力。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男性握力均值为(34.50±8.36)kg,中位数为35 kg。在20~组达到峰值(39.87 kg),从40~组随年龄增长握力值呈下降趋势。女性握力均值为(21.54±5.73)kg,中位数为22 kg。从20~组至40~组握力无明显差异,在40~组达到峰值(23.41 kg),从50~组握力值呈下降趋势。拉萨藏族成人握力均值为26.83±9.41)kg,中位数为26 kg,同一年龄组男性握力均值大于女性(P<0.05)。握力值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握力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受海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