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30例健康人体四肢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超微弱发光研究是经络、经穴采用生物物理研究手段的一个新方法。实验提示经穴超微弱发光是客观存在的,本法重复性好,经穴发光数值较稳定,四肢经穴发光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穴位,上肢经穴发光均值高于下肢,成人四肢经穴发光的均值高于儿童,左右两侧同名经穴发光均值基本相似,三阳经与三阴经经穴发光强度也相似。  相似文献   

2.
顺经汤加味治疗经行咯血江西省黎川县中医院(344600)付海根主题词逆经/中医药疗法经逆上行,谓之“逆经”、”倒经”,临证中经行吐血。经行衄血为多见。经行咯血者甚少,笔者遇1例,用顺经汤加味治疗,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吴某,女,34岁,干部。1993...  相似文献   

3.
目的:客观确定家兔“肺经、大肠经”常用经穴。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脏腑效应实验,验证其生理功能。结果:家兔经穴处皮肤导电量较经穴旁对照点大,P<0.0ll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高,P<0.01;经穴能够产生脏腑效应。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的经穴,其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并有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家兔“肝经胆经”常用经穴测定及经穴脏腑效应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客观确定家兔“肝经、胆经”常用经穴。方法: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一脏腑效应实验,验证其功能。结果:家兔经穴处皮肤导电量较经穴旁对照点大(P<0.01),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高(P<0.0l),经穴能够产生脏腑效应。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的经穴,其经穴位置与人体大致相仿,并有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论述头痛,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代表方剂为承气汤;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代表方剂为吴莱萸汤。以上辨治方法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古"督脉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督脉经的起源。通过对《太素》记载督脉经的分析,并与传世本督脉经进行对照比较,探讨两种关于督脉经的认识的差异和关系,并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记载和认识,对其临床基础进行了推测。研究发现:《太素》督脉经可能是目前最古老的督脉经形式,与传世本督脉经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脊椎法”的实践可能是其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王佩  王少荣 《针刺研究》1998,23(3):163-167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络和调节系统,也是针灸信息的传递系统。因此,历来针灸治疗是以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径为依据的循经取穴原则,例如:“经络所过,取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等等。而且强调,针灸医生必须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和循行路径方能治病,认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对“经与穴”,古人更重视“经”的功能,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可见古代针灸医家对循经取穴原则的重视程度。然而,近四十…  相似文献   

9.
张建斌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3):234-236
依据《太素》对督脉经的记载,深入分析和探讨《太素》中对督脉经的认识和特点,并与《内经》《难经》中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要早于传世督脉经理论,推测《太素》记载的督脉经可能是传世督脉经理论的早期形式。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与“脊椎法”的临床实践有关,这可能是督脉经起源的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大脑经脉与其功能的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潜心功能,提出了大脑经脉的概念,揭示了经典的经脉学说的局限性(包括所存在的问题,对十二经脉说中十四经脉说提出了异议,认定足太阳经(传统说法的膀胱经)是大脑经、心包经等,是其经别,“百会穴”是大脑经的郗穴。  相似文献   

11.
同名经配穴治疗牙痛(250032)山东黄河医院欧阳学手经与足经有“同名经”的组合关系,这种远道选穴方法,是手足上下联系规律的运用,根据这一特点,我在临床治疗时,对30例牙痛患者选用手阳明经原穴合谷、足阳明经穴解溪进行针刺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云:“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者出,名曰逆经”。即行经期间出现眼、鼻出血或吐血,同时伴有经量明显减少或不行经,称为“经行吐衄”或“倒经”。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清火”之法,获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448名儿童眼球经区黑斑检查后,再进行大便找虫卵检查,观察肠道寄生虫病与眼球经区黑斑的关系。检查眼球经区无黑斑者201人,检出肠道寄生病3例;眼球经区有黑斑者247人,检出肠道寄生虫病51例,眼球经区有黑斑和无黑斑者肠道寄生病检出率经检验,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即眼球经区有黑斑者肠道寄生虫病检出率高。两眼球经区有黑斑同时或分别出现在4、5、7区时,其肠道寄生虫病检出率为58.18%,提示该区黑斑时诊断肠道寄生虫病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客观确定家兔“肾。膀胱经”常用经穴。方法: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一脏腑效应实验,验证其生理功能。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的经穴,其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并有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总结葛金文教授基于“分经论治”理论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治疗偏头痛的经验。葛教授结合偏头痛部位、性质、证候特点,确定病变所属经络并发现偏头痛责之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故以“分经论治”理论为指导,因经遣药,经证结合,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头痛。其巧妙之处有:一则三经分治,重用引经药;二则多用风药,头居高位,风药轻清上扬,辛散之性可达病所,调和气血,通利关窍,开散郁遏之经气;三则随证化裁,根据各种兼证的偏重加减专药,临床上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存信  陈蓓 《中国针灸》1994,14(2):40-42
本文观察了30例正常人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状态、皮肤温度的变化。通过360经次的对照观察发现,循心包经感传出现前后,上述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皮肤温度的变化,血流量的增加具有循经趋势。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有外周实质性生理活动的存在,从微循环调节机制来看,与神经、神经体液性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董春波  高淑敏 《针刺研究》1998,23(2):95-100
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被压抑了的高级感觉性病理过程,它与疾病间有一定规律性关系,并可依此进行病灶穴位诊断。对68例循经感传阳性的心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同时罹患者,其循经感体的阳性率比分别患病者高,高血压能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循经感传的分布形式与病灶的范围相关,局限性病灶时,多为单经感传,弥漫性病灶时多为泛经感传。循经感传的走行方向是首先趋病循行,其后则起头循行。或者趋病,或者趋头,两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目前的分型方式并不足以指导中医临床,应从太阳阳明经病证去防治颈椎病。太阳阳明经走行于颈项前后部,与颈部活动密切联系。历代医家皆围绕太阳阳明经病证展开对颈椎病之治疗,同时现代颈椎病的分型选方用药仍然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颈椎病具有太阳余邪,阳明虚弱的特点,其治疗应以调整阳明经为主,以太阳经为辅。太阳阳明经具备肠-脑轴之功能,理论上可将胃肠病变上传至颈项从而促进颈椎病的发病,这为颈椎病与脾胃虚弱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颈椎病的防治过程中,应注重勿嗜生冷寒凉,保护脾胃功能及顺时调摄。  相似文献   

20.
本人运用针灸施治痛症已31年,根据临床经验对痛症患者,首先分析病源何经,痛在何经,辨明阴阳盛衰,再运用指针,在本经或旁经治疗,均在四肢取穴,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