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病人的治疗和对其中81例病人的随访,观察药物溶栓的近远期疗效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的271例(286侧)下肢DVT的诊治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人药物溶栓治疗近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8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29.9%),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消失为19例(23.4%),肢体出现静脉曲张28例(34.6%),皮肤色素沉着24例(29.6%),渍疡9例(11.1%)。结论药物溶栓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比较满意,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钙素(osteocalcin,OC)与2型糖尿病(T2DM)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有望能为T2DM伴下肢动脉硬化的早期筛查、预防及治疗提供简单、可靠的血清指标。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时间范围内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T2DM患者共398例。所有纳入患者根据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200例(硬化组)、单纯T2DM患者198例(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等)和相关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HbA1c)、血脂、OC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对T2DM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硬化组血清O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OC水平是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77,95%CI:0.287-0.794);(3)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和妇科腹部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施行妇科腹部手术2185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形成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显像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PE患者171例,所有患者均行^99mTc—MAA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171例疑似PE患者中44例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其中32例被确诊为PE,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患者PE的发病率为72.73%(32/44);深静脉栓塞的部位主要发生于胭静脉(81.25%)和腓静脉(71.88%)。结论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可较灵敏地反映下肢深静脉病变,肺灌注显像时加做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可为PE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更天  王晓刚 《浙江医学》2002,24(2):110-1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上较常见,由于可并发致命性肺梗死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对其急性期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10月~1999年12月共收治2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7.5±11.7)岁。病变发生于左下肢18例,右下肢7例,双下肢2例,其中3例为股青肿(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暴发形式)。病史中有明确诱因者11例(40.7%),其中以手术后或分娩后为多见(5例),其次为外伤(2例);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血管血栓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下肢血管血栓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3.3岁,其中动脉血栓症12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发作的下肢剧烈疼痛(3例),下肢感觉障碍(1例),运动障碍(1例),足背动脉搏动消失(2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2例),患肢体温下降(1例),下肢苍白(1例)和小腿皮肤变黑(1例),另股静脉血栓(5例),胭静脉+大隐静脉血栓(2例),  相似文献   

7.
张晓英  谷丽梅 《吉林医学》2008,29(17):1472-1472
脑梗死事件发生后,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积,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我科从2003年-2007年共收治的2000多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下肢静脉血栓51例,占2.5%左右。患者表现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本文报道51例患者,为研究本病的发病机理、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下肢坏疽及溃疡14例临床分析梁宏伟,白原(内蒙古自治区医院)下肢坏疽及溃疡是糖尿病致残,死亡和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现将我院1980~1993年收治的14例分析如下。1一般情况14例患者均按WHO标准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均给予普通胰岛素、...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terans,ASO)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第3大开发症(仅次于冠状动脉病和脑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过程是大、中动脉的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及中层发生增生,血管腔狭窄的复杂过程,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旁路转流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院从2004年-2005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的治疗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治疗。方法 1985-01/2000-12我院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8例(男52,女96)例,年龄26-78(平均45)岁,对左下肢129例,右下肢14例,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治愈55例(37%),基本治愈82例(55.4%),好转10例(6.7%),无效1例(0.7%)。结论 发病时间≤48h者手术取栓效果满意,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结合传统方法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2008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的104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实验组增加采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结果实验组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12例(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方面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229-122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我科2004-2006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6例,其中并发DVT4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显著,现将DVT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清云  邹萌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55-5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疑似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5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全部患者临床确诊下肢动脉血管栓塞阳性例数为32例,阴性例数为1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法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阳性例数为32例,阴性例数为1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度为85.00%(17/20),阳性预测值为90.63%(29/32),阴性预测值为94.44%(17/18),正确指数为0.81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具有无创、操作方便、诊断准确度高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3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血浆内皮素水平(ET-1),并与正常人比较。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28例,间歇性跛行15例,肢(趾)端坏疽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35例,间歇性跛行16例,肢(趾)端坏疽19例。结果:TAO肢(趾)端坏疽者血浆ET-1水平  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ASO肢(趾)端坏疽者ET-1也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且TAO的间歇性跛行和肢(趾)端坏疽分别高于对应的ASO组,所有结果均比正常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01)。结论:血浆内皮素水平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对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人,行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及其围手术期预防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近10年笔者科室下肢骨科手术668例,临床病例按随机分组治疗,其中近5年(2005-2009)年430例术后出现DVT45例,采用自拟中药经验效方配合西医溶栓及其围手术期预防治疗(治疗组),前5年(2000-2004年)238例术后出现DVT60例,单纯采用西医抗凝、溶栓治疗(对照组)。结果全部随访,时间6-12个月。治疗组治愈37例,病情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2%,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治愈35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治愈率为58%,总有效率为85%。临床结果采用x2检验处理(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比组。结论运用中西结合方法及其围手术期预防治疗下肢骨科术后DVT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塞通注射液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下肢骨折手术住院病例69例,患者均予以专科护理并使用血塞通注射液。结果:69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切口局部无渗血,无感染、无血肿或坏死,修复良好,而且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予以专科护理以及术后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轻比重液单侧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2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轻比重液单侧腰麻,比较三组单侧腰麻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固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的麻醉有效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O.05);观察组中最高阻滞平面T6(T4-6)的例数仅为6例,占比9.7%,明显低于治疗组的20例(33.3%)和对照组的24例(38.7%)(P〈O.05)。结论:轻比重液单侧腰麻对患者的生理干扰低,阻滞范围较小,适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